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很多家長對這個問題都非常頭疼,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現在分享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1

首先,停止苛責,先理解你的孩子。

不管是什麼心理症狀,都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運,偏巧砸到了你家裏。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都與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相關。

比如有的家庭過度嚴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一犯錯誤就責罵,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內化一種對自我嚴苛的態度,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嚴苛,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強迫症症狀。

我有個12歲就患了強迫症的小患者Z,他的強迫症狀之一是反覆地塗改筆記和作業,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業,而且根本做不完作業。他之所以反覆塗改作業,是因爲他總在擔心自己寫錯了,但是即便他改了,他還是不放心,於是再改一遍,結果越改越糟糕。他媽媽對他這一點非常生氣,呵斥他別再修改作業,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行爲都是他的強迫症狀。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惱,但覺得想要修改的衝動是那麼地自然又強烈,根本停不下來。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那他又是因爲什麼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強迫症的呢?

Z的媽媽和Z分別給我講了他小時候的經歷。Z的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生就非常嚴格,如果學生達不到她的要求就會訓斥學生。而她對自己的兒子更是如此。Z還沒上小學之前就被媽媽要求學習小學課本、背古詩詞,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學會就會被訓斥。Z上了小學之後,成績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試Z都會非常緊張,因爲媽媽會審問他爲什麼沒有考得更好。

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學習過程、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的這6年裏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於發展成了強迫症。

在瞭解了Z的症狀發展過程後,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爲什麼發展出了強迫症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症狀的產生和維持起到了怎樣的作用。Z的媽媽非常後悔自己曾經對Z的教育方式,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後萌生出改變的願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症狀是多年的教育環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的教育方式發生了改變,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可不是簡單地換個環境就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諮詢師長久的協作努力。

其次,正確表達你的關心,積極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

絕大多數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

請注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並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情感關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中國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當一個孩子的情緒很少被家庭所關注,父母極少與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時,這樣的養育環境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從內心裏感覺到沒有情感聯接和依戀。當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較多的壓力之後,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因素。

有的家長在孩子患病了之後,開始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家長還沒有把握好進行情感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情緒,那就需要更多對“共情能力”的學習。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麼辦呢?”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麼做的呢?”她:“她在沙發上躺着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她:“我問她電視裏演的是什麼,她說我很煩。”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她:“不喜歡。”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在她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並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她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比如邀請女兒出去吃午餐,然後很自然地和女兒聊女兒感興趣的事情。在女兒空閒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但是,很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來孩子的原諒,孩子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一直在情緒上感到受傷,他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諒家長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爲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雷霆,指責孩子好不吃賴不吃,是個白眼狼——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係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裏。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爲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耐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最後,停止要求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諮詢的家長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症的孩子)爲什麼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爲什麼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鬱症休學的孩子)爲什麼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很多家長看到他們所覺得不順眼的行爲時,就會去指責孩子。當孩子的症狀沒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責的時候,行爲的改變並不會真的發生,這些指責變成了僅僅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爲正是他們的症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着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子,當我和這個孩子聊起這部分時,他和我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爲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他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而這樣收拾桌子會花特別多的時間,但是他現在要準備高考了,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着。

我問他,桌子亂着對你找東西有影響嗎?他說,沒什麼影響,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資料會放在什麼地方,我只是沒有去用我的儀式把它們擺放整齊而已。其實在我的眼裏,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則,已經屬於症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症狀推了一把。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2

(1)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遇到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會感到迷失了自我,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不管孩子是什麼原因誘發了心理衝突,幫助孩子恢復或保持自信是首要的。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幫助孩子找回自我和自信的有效方法。

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導致孩子爲了得到認可和接受,去取悅父母,接受父母的價值條件,並將父母提出的條件納入自我概念中,而那些自己的直接經驗、自己的內在真實感受就被淡漠、疏遠和遮蔽。孩子漸漸學會用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當別人的要求和自己的願望與體驗差距太大,無法協調的時候,孩子就容易陷入焦慮狀態,變得消極沮喪、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改變這種狀況的必要條件是讓孩子得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只有家長、老師無條件的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達,表示對他這個孩子的接納和認同,讓孩子明白只是他的某些行爲不恰當,而不是他這個人不好,孩子纔可能真正擺脫自我不協調的困境,重新找回自信和快樂。

所以當孩子面臨心理問題時,家長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責備孩子的不是,埋怨孩子的心理素質差,這樣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雪上加霜。重新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言行,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停止以成績論英雄,孩子不服從時,不要以“爸爸媽媽不喜歡你”做要挾,不要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告訴孩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的是他做錯的事,而不是孩子本人。

當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到尊嚴感,就會增加對家長或老師的信任以及自我改變的信心和勇氣。

(2)感同身受孩子的體驗

除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家長還需要調動“同理心”(Empa-thy)去體會孩子的處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經驗,包括慾望、恐懼、衝突等,就好像你自己也在經歷這些體驗一樣。只有進入了孩子的主觀世界,去感其所感,知其所知,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痛苦,並將你的這些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才能使孩子相信你真正理解了他或真心願意理解他,孩子纔可能向家長敞開心扉。這樣,家長可以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幫助他解決問題。

(3)幫助孩子幫助自己

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幫助別人幫助他自己。也就是說,家長不要替代孩子解決問題,也不要指揮或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建議去改變,實際上,在孩子已經形成心理問題時,這些做法也行不通。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改變自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讓孩子自己願意改變現狀,否則孩子的抗拒、敵意和冷漠會使任何幫助成爲徒勞。正如西方諺語裏說的: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他喝水。只有孩子主動地接受幫助和輔導時,纔可能真正地發展其自我理解與自我指導的能力以及獨立應付生活挑戰的能力。

家長要怎樣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第2張

當孩子願意改變,卻不知如何去做的時候,家長應給孩子一些啓發和建議,幫助孩子理清頭緒,分清主次,調整期望值,制定計劃。提醒孩子從小的改變開始,耐心地、逐步地走出低谷。記住,這一切必須基於孩子自己的真實主張。孩子有了變化時,家長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孩子自己增強信心。

(4)幫孩子越過情緒障礙

當孩子有了情緒障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弄清困擾他的真正原因,並幫助孩子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擺脫消極的情緒。

孩子受到情緒困擾通常也是由某個事件引發的,如一次考試全軍覆沒、沒有被朋友邀請參加活動、被老師當衆批評、比賽失敗、失戀等。家長往往容易找到引發孩子苦悶的事情,然後想辦法幫孩子改變現狀。如給孩子請家教,輔導孩子學習以提高成績;給孩子安排另外的活動;找老師談,希望老師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等。這些做法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但卻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獲得認識挫折和評價自我的合理方法。以後遇到別的困難,孩子還是以同樣的歸因方法去分析受挫的原因,還會陷入消極情緒的困境。所以家長應該把焦點放在孩子對事情的認識上,讓孩子說出他對誘發事件的真實想法,這樣可以發現孩子對問題的認識有什麼樣的偏差。然後再啓發孩子換個角度想問題,重新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客觀評價自己。當孩子學會了新的認知方法,他對挫折的免疫力就得到了加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