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跳繩運動簡單、經濟又實惠,而且運動方式多樣化,深受小孩子的喜歡。而且跳繩可以提高記憶力,增強身體素。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1

一、跳繩的選擇

目前,市場上的跳繩材質大致包括塑料、尼龍、棉線、麻繩、布繩和橡膠等。

其中,塑料繩比較結實,雖不易扭曲,但感覺太輕,適合單人、初學者使用。

尼龍繩結實輕便,但甩起來手感較差,多人跳時不易甩起來,較適合單人用。

棉線繩的軟硬程度較爲適中、輕重也比較適合,甩起來手感較好,抽打在身上也不會疼、速度也跳不快,比較適合初學者和老年人選擇進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棉線繩與地面摩擦多了,容易斷裂,不宜跳得太快,或者可以選擇那種在中間包裹一層橡膠套的繩子。

麻繩的優缺點,和棉線繩基本一樣,也應該選擇有橡膠套的。布繩比較難跳、費力,但鍛鍊效果好,而且布繩跳久了也不會磨手,比較適合頻率快、對鍛鍊強度要求高的年輕人。

橡膠繩的質量是比較結實的,耐磨性也很強,但是手感太重,甩起來不僅困難,跳多了還容易扭曲,會絆到腳,這種繩子適合多人組合進行鍛鍊。

二、過度肥胖不宜跳繩

跳繩的確能迅速消耗熱量,達到減肥瘦身的目的,但過度肥胖的人並不適合跳繩減肥。因爲他們在跳躍時,體重很容易對腿部關節造成過大的壓力,導致運動損傷。

人們可以通過體質指數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跳繩。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正常值在20—25之間,超過25屬於過重。

而30以上則屬肥胖。如果你的體質指數超過30,那最好不要選擇跳繩運動,改用其他比較緩和的方式吧。

身體超重,雙腳起落。如果你的體質指數被列入過重行列,跳繩時就要特別注意:首先,不要單腳跳,否則全身重量壓在一隻腳上,很容易損傷膝蓋和踝關節,要儘量選擇雙腳同時落地或跑步跳的方式;其次,跳繩時間不宜過長,跳2—3分鐘就要休息一下。

三、跳繩可以減肥嗎

經過這麼專業的講解,愛美的你應該心裏有着落了吧。跳繩可以減肥,但一定要注意方法,科學的運動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當的方法,可能事倍功半。最後,希望想擁有驕人身材的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瘦下來。

四、跳繩前的熱身運動

1、先做一些徒手練習讓肌肉興奮起來,比如模仿跳繩的跳躍動作。

2、伸拉小腿腓腸肌和跟腱,這兩個部位最重要,因爲整個跳繩過程中它們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動作要領是兩腿前後開立,後腿繃直腳跟緊貼地面,前腿向正前方彎曲,即我們常說的弓箭步。然後仰臥於墊子上,一條腿擡起伸直,用跳繩套住足弓,雙手慢速用力將腿向軀幹方向牽拉。每條腿做30秒。

3、肩部運動將跳繩對摺,雙手握住繩子兩端將其拉直,兩手之間距離略寬於肩。雙手用力保持繩子緊繃,同時模仿皮划艇划槳動作。

4、四肢運動俯臥於墊子上,將跳繩套住右腳腳踝,右手握住跳繩兩支手柄,慢速用力將小腿以膝關節爲軸向臀部方向前拉,保持繩子的'張力20秒。同樣動作用左腿左手重複一遍。

5、拉伸大腿肌腱仰臥於墊子上,左膝彎曲,用跳繩繞過脛部阻止左腿的自然伸直,雙手緩慢用力牽拉使小腿肚緊貼大腿背側,保持20秒。右腿重複以上動作。

6、拉伸背部肌肉及肌腱站立向前屈體彎腰,膝關節保持放鬆,讓你的肩膀和手臂自然下垂,保持放鬆,持續20秒。

7、向外展體將跳繩對摺,雙手握住兩端將繩拉緊,寬度略寬於肩,手臂向上舉過頭頂。腰向身體一側彎曲,保持10秒,然後向相反方向重複以上動作。

8、擴胸運動身體直立,儘量水平展開雙臂。肩關節收緊,使肩胛骨儘量靠攏,保持20秒。

9、全身運動雙手握繩,在身體兩側做橫“8”字形擺繩動作。同時做屈膝下蹲和還原動作;動作協調後可以把下蹲改爲跳躍。

五、花樣跳繩

1、二人轉:2人一根繩2人轉身換手換把雙腳跳

具體方法

2人相向站立,均用內側手搖繩。甲先上繩,跳1——2次後,邊搖邊轉180度後,將手中繩把換手,繼續邊跳邊轉180度,將手中繩把換到原來手中後,向兩人中間空搖一次後下繩。乙上繩後重復甲動作,如此連續進行。

2、單單雙雙:2人一根繩由雙人搖換一人搖接“一帶一”跳

具體方法

2人並排左右站在繩中,兩人均用外側手搖繩。跳幾次後,甲下繩,乙繼續跳繩,跳2——3次後,甲邊搖繩邊將自己手中繩把交到乙的手中,乙自搖自跳,待跳得穩定後,甲跑進乙搖的繩成“一帶一”跳。

3、比翼雙飛:2人二根繩前後搖同時跳

具體方法

甲乙兩人將繩交叉一起後對摺,兩人雙手分別握住自己的兩繩把。開始後,甲乙兩人向相同的方向搖繩,待搖繩穩定後,兩人同時從不同方向上繩,一人前搖跳,一人反搖跳,跳幾次後下繩,如此連續進行。

4、一人轉:1人1根繩原地轉雙腳跳

具體方法

跳繩人前搖跳二次,向右空搖繩一次,身體邊搖邊向右轉180度,變後搖跳二次。後搖跳二次後,繼續向左空搖繩一次,身體邊搖邊向左轉180度,變前搖跳二次,如此連續進行。

5、雙手互換:1人1根繩慢跑換繩把跳

具體方法

跳繩人邊跑邊前搖跳,當繩搖起到最高點時,迅速在體前交換繩把,換把後雙手繼續向前搖繩。一開始跑兩步換一次把,熟練後跑一步換一次把。

6、側換把跳:1人1根繩原地雙腳側換把跳

具體方法

跳繩人原地前搖跳一次後,向左空搖一次繩,搖繩的同時,右手向左手靠近,當繩到最高點時,兩手迅速在身體左側將繩把交換,換把後右手手腕向體前翻轉,使繩隨慣性回到體前後接前搖跳,如此連續進行。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

六、兒童跳繩的好處

1、繩能促進兒童心靈手巧

人的機體在運動時會把信息反饋給大腦,從而刺激大腦的積極思維,而跳繩時的自跳自數正是這樣。

通過信息的來回往返,促進大腦思維加快,判斷更準確,肢體活動靈活有力而達到心靈手巧。同時,能使語言變得清晰流暢,從而促進兒童智力、體力、應變能力的協調發展。

2、跳繩能確定兒童數學觀念

不少兒童會數數,但往往是背書式或機械式的,他們並不明白數的真正含義。而跳繩活動能使他們把抽象的數與實際事物聯繫起來,從而使兒童能初步理解數的實際含義和形成數的概念。

3、跳繩能提高兒童記憶能力

由於在跳繩過程中不斷數數和跳繩次數所建立的“對應關係”,從而使抽象枯燥的數字變成了具體形象的事物。這樣,跳繩使兒童的大腦皮層產生興奮並提高兒童的興趣,因而將抽象記憶轉變爲形象記憶。

4、跳繩能培養兒童節奏平衡

跳繩活動是左右兩隻手和左右兩隻腳都同時操作且有一定節奏的活動。這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左半腦和右半腦協調發展,還可培養孩子具有規律性節奏感,使兒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發展。

5、跳繩還能形成兒童的方位知覺

在跳繩運動中,有時是單人跳,有時是雙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時還會簡繁結合跳出許多新花樣。這有利於培養兒童準確地形成時間概念和方位知覺。

七、跳繩運動的弊端

1、胖人跳繩不安全

跳繩並不是最好的減肥方法,而是一項簡單易行的整體訓練。胖人在跳健身操的時候,不會讓他們每次跳躍運動超過8個八拍(就是64下),而一次跳幾千次的跳繩,對膝蓋損傷太大了。如果腳部、膝蓋、腰部受過傷是最不適合這種運動的。相對而言,走路、慢跑和游泳更加安全。

2、跳繩不會變成大象腿

大腿不會因爲跳繩變粗,這個強度還沒那麼高,跳繩會使腿部肌肉線條流暢。另外,這個活動事實上對減肥的幫助並不大,而是增強心肺功能。

3、跳完不抻腿,白跳

跳完之後,一定要做拉伸運動。比如伸展小腿:一隻腳踩在臺階上,另一隻腳的一半搭在臺階上,腳後跟懸空向下用力震顫。兩隻腳交替做這個動作。這樣能夠美化腿部線條,還能緩解肌肉疼。

4、不用擔心胸部

跳繩不會導致胸部下垂,只要穿緊身的運動內衣就可以,但是不要穿帶有鋼圈、墊子的那種內衣。

專家提示跳繩時地面一定要平坦,最好鋪上地毯或軟墊,不宜在鬆動的土地上練習,否則,繩摩擦地面會揚起很多塵土,污染孩子的呼吸道,對眼睛也不好。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2

一、如何挑選跳繩

目前,市場上的跳繩材質大致包括塑料、尼龍、棉線、麻繩、布繩和橡膠等。其中,塑料繩比較結實,雖不易扭曲,但感覺太輕,適合單人、初學者使用。尼龍繩結實輕便,但甩起來手感較差,多人跳時不易甩起來,較適合單人用。棉線繩軟硬適中、輕重適合,甩起來手感好,抽打在身上不疼、速度也跳不快,較適合初學者和老年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棉線繩與地面摩擦多了,容易斷裂,不宜跳得太快,或者可以選擇那種在中間包裹一層橡膠套的繩子。麻繩的優缺點,和棉線繩基本一樣,也應該選擇有橡膠套的。布繩比較難跳、費力,但鍛鍊效果好,而且布繩跳久了也不會磨手,比較適合頻率快、對鍛鍊強度要求高的年輕人。橡膠繩比較結實,耐磨性強,但手感太重,甩起來很困難,跳多了還容易扭曲,會絆到腳,比較適合多人組合,比如跳長繩等。

如今,不少繩子在兩端都附有手柄。手柄細且輕,柄體尾端稍微粗一些,是比較好的選擇,這樣搖起來不會泄力,可以跳多種花樣,也能跳得稍快一些。此外,手柄和繩子的連接處最好能充分地自由轉動,保證繩子不會扭曲。跳繩時,繩子的長度也要注意。一般,人跳起來後,甩起的繩高與頭頂之間相距20釐米左右,是比較適合的長度。

挑選跳繩的方法有哪些 第2張

二、跳繩適合人羣

跳繩運動由於動作連續性強,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年紀較大者、肥胖者、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的病人,不宜選擇此項運動,以免身體負荷不了,而使舊病復發或造成損傷。

三、注意事項

跳繩時間不宜長,也不宜跳得太高或太快。要想獲得較好的鍛鍊效果,應儘量有節奏地跳動,如每分鐘100—120次,每次堅持3—4分鐘。一般,單次練習不要超過10分鐘,然後要歇一會兒,鍛鍊時間最長在半小時左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