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

來源:星女圈    閱讀: 5.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適當減輕孩子的壓力是很重要的,都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寶寶的情感認知還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爲大家分享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1

幼兒行爲習慣原則一:以身作則

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生,或者說教師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成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作爲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爲習慣都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則示範表現好的行爲,孩子學會不良行爲的機率會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現不良行爲矯正起來也較爲容易。

幼兒行爲習慣原則二:讚揚爲主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調皮好動,做什麼都不專心,讓他學書法養養性子”,有的說:“我的孩子膽小怕羞,讓他學武術鍛鍊膽量”。文藝武藝是各有長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特徵,或外向好動或內向羞澀,氣質同時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並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一個人的缺點。因此家長與教師不應逆水行舟,正確辦法是發現孩子所擅長的、所感興趣的,在此基礎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的些許進步,逐漸引導孩子發揮長項糾正短項。試想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誇,他有了自信纔有膽量嘗試他原先不擅長的。

比如對好動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表演得真好,媽媽再講個新故事你來表演”,他會不會安靜坐下聽故事呢?對好靜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畫畫都這麼棒,跳個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勵下他如果開始跳舞,家長更應立即稱讚。和開始舉例的那些隱含貶義的用語比一比有什麼不同效果?試試就知道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孩子的每一點小小進步都需要及時地、大張旗鼓地稱讚,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行爲習慣矯正方法一:認真對待第一次

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爲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我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

然後抱着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爲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爲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後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後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於孩子不良行爲的矯正。

幼兒行爲習慣矯正方法二:及時懲罰

不良行爲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採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你爸(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瞭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

相信家長一定經常發現此年齡段的孩子哭的同時轉眼就笑,更不用說一個漫長白天之後他怎能記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評他的原因,而且家長自己往往也已經忘記了應該責罰孩子。及時懲罰孩子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爲什麼錯誤行爲被責罰的,他也才明白應該改正什麼錯誤?

幼兒行爲習慣矯正方法三: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髒話出口就應採取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爲什麼罰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不瞭解合適的冷處理的.時間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

應該是年齡幾歲就罰幾分鐘,比如孩子三歲就應只罰站三分鐘並在此期間周圍人不理睬他的任何舉動。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爲什麼被罰與體驗孤獨的滋味,又沒有超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哭着往我懷裏撲不認罰怎麼辦?”,很好辦,家長在告訴他爲什麼之後,只要閉起眼睛不理他,到應該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粗暴的打罵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幼兒行爲習慣矯正方法四: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爲標準

大多數家長認爲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行爲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法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法。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

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爲,纔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爲。

幼兒行爲習慣矯正方法五:抓住重點,持之以恆

這是非常重要並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着。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爲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爲進行矯正,反覆責罰以使這種行爲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爲孩子罵人、一會爲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提示:以上就是幼兒行爲習慣的原則和矯正方法,家長們都自己清楚了嗎?良好的幼兒行爲習慣不僅可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還可以幫助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對孩子長大後的事業發展也會產生幫助。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正確的幼兒行爲習慣。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2

父母會老,子女會長大,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當然不能夠永遠採取同樣的態度。隨着子女的成長,父母能夠率先做好階段性的調整,纔是親子關係持續保持良好的保障。在做出階段性調整之前,必須充分溝通,好好商量,這才能做出改變。而且不應該即說即做,絲毫不留餘地,有些事情固然可以說了就算數,有些事情卻應該保留若干彈性,適當留一些時間,逐漸調整過來,效果可能更好。

父母在孩子幼兒這一階段,應該逐漸在愛與限的界限上,小心謹慎地將幼兒納入社會的正常軌道,促使子女順利地社會化,特別是基本生活習慣的養成。譬如嬰兒時期,父母會把奶或湯送到子女嘴邊。而幼兒時期,就要讓子女自己使用湯匙或筷子,使其在適當的時間、合適的場所,以適當的姿勢和順序來進食。在這種階段性的調整過程中,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再三示範,並且耐心教導,讓孩子模仿學習。若子女在這一階段養成不良的行爲方式,以後要改會更加困難。

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與矯正 第2張

譬如坐着進食,似乎很容易做到,但是,坐的姿勢、拿餐具的動作以及眼睛、手和嘴的協調,會着着實實調整一輩子。有些人邁入青春期,進食的姿勢仍然十分幼稚,便是這一方面的習慣沒有做好階段性的調整。幼兒有好奇心理,總是什麼都想嘗試。這時候爲了安全起見,父母大多提出一些限制。

如果由於限制太多,影響到子女的自由發展,使其產生強烈的不安和焦躁,那麼長大以後,子女的行爲方式也會受到不良影響。社會是多樣、多元的,那麼幼兒的社會化到底以什麼爲對象?這就牽涉到父母的價值觀。我們常說子女在十八歲以前,命運大多掌握在父母手中;十八歲以後,才真正能夠自立。子女年紀愈小,愈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一切聽任父母的安排,可見父母的責任十分重大。要把幼小的子女帶往何方?要讓幼小的子女接受什麼樣的社會化?對於子女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