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重視和陪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爲大家介紹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1

一、0-6歲,愛等於陪伴

1、智力的塑造:0-6歲智力發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歲前形成,聰明不是腦細胞有多少,而是腦細胞間的連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腦神經元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發達。

2、情感培養:左腦發達→是邏輯思維強,右腦發達→是創造性思維強,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養纔會有完整的人格表現:這個時間段,不要對孩子約束太多,陪他玩,讓他贏。培育他的溫暖感。

3、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對錯,把教育放在故事裏,少講道理。有句話說到:習慣於有求必應,必致驕橫無禮;習慣於有求無應,必致自卑消極。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提起重視。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二、6-12歲,愛等於教練

1、自信養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興趣走,不是爲了讓他成名成家。我們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歲前要完成2萬次的肯定。讚美一定要及時、當面批評要在寬鬆中嚴肅,這裏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點夾在優點中講,批評夾在希望中講。做錯了,錯在哪裏?改掉一次錯,就會越來越好了。

2、習慣養成:重視細節,所有得到都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誠實。

3、獎勵和懲罰:關注他的喜好,等到該獎勵的時候給他,讓他因肯定而感動。不當衆訓斥,保護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錯事,讓你生氣,也要把事情和愛分開,你犯錯,應批評和懲罰,但懲罰不是爲了發泄不滿,而是爲了教育,爲了愛。每一次的教育都與愛連接在一起。

4、責任養成:獨立或依賴都是培養出來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做完整。家長代替他做,卻無法代替一生;教會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5、玩與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好玩,才能好好學。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第2張

三、12-18歲,愛等於尊重

他正走在一條以自我爲中心的路上:我長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麼說話,就跟孩子怎麼說話。

1、家長和老師:別把老師的話當聖旨。讓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進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師告黑狀。讓孩子喜歡老師很重要。

2、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時的成績,不能代表一生的成敗,不斷的成長,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萬不要因爲成績差而讓孩子產生歉疚感、負罪感。

3、給平臺:鼓勵去圖書館,培養閱讀的習慣。勵參加文體團隊活動。鼓勵在安全的前提下,行萬里路。讓孩子熱愛生活,參加暑期親子夏令營。

4、給榜樣:與誰同行,向誰學習。恰當的目標,鼓勵達成。多關心、多溝通、多撫摸。撫摸對孩子心理影響巨大,傳遞理解、信任、尊重。永遠記得讓家成爲每個孩子心中溫暖的.港灣,不要讓家成爲競技場。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2

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是哪個年齡段

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

調查發現,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認爲整天被孩子纏着很煩、親子活動很無聊等,把對孩子的陪伴當成一種負擔。其實,父母與孩子真正親近的階段只有孩子的胎兒時期,當孩子開始學走路、說話時,就是爲了能離開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交流;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場離別,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當作一種任務、一種付出,而是一種福利,且這個福利是有期限的,當孩子慢慢長大,他會一次次掙脫,去尋找他想要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對父母都要爭取的權利。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第3張

第一就是平等和尊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一直比較缺失,認爲孩子什麼都不懂,總是幫孩子做主。中國家長爲什麼敢這樣不尊重、不平等呢?有一個前提叫:我是爲你好!孩子作爲一個完整的人,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第二是快樂陪伴。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代入自己的價值觀,認爲不管是報補習班還是學才藝都是爲了計劃好孩子的未來,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而是陪着孩子奔走於各種不同的興趣班、補習班,這種陪伴孩子真的快樂嗎?他需要這種陪伴嗎?陪伴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親子互動時間。

第三是要互動、要參與。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一種陪伴是孩子在公園裏玩,父母卻在一邊玩手機。陪伴應該要親子雙方全身心地參與進行,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交互作用孩子纔會產生動力,他需要有刺激會能產生神經鏈接。

閱讀、親子游戲、聊天等都是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方式。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3

如何陪伴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1、缺乏對孩子的陪伴,父母的教育不易被孩子接納

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冷漠的。

首先,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如果父母早期缺乏對孩子的陪伴,等孩子懂事後,父母的教育不會被孩子接納,因爲二者之間已經缺乏情感依賴和親密的情感溝通,所以在孩子心裏,父母失去了管教他們的資格。所以,父母一開始就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

其次,高質量的陪伴應注意三點:時間的保證、愛和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父母跟孩子相處時,積極和消極的情感投入對孩子的情緒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父母以什麼樣的心態跟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跟孩子的相處要有傾聽、語言和肢體的交流。如果你有愛的投入,與孩子相處時眉頭應該是舒展的,身體是前傾的。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過家家、拆裝玩具等,過家家的過程是發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機會。孩子要懂得角色的定位,要有觀察想象,有換位思考和語言表達。等孩子稍大一點,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閱讀、運動等。

陪伴孩子的最佳年齡段 第4張

2、高質量陪伴,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親子陪伴當中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兒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特點不同,希望家長給予的支持和陪伴也不同。

12歲以前的兒童是希望“我是被愛的被關注的”。同時,他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我能行”,有被肯定感、有價值感,在班級、家庭當中被接納。

到了青少年之後,孩子獨立意識增強,有追求權力和渴求關注的需要。一些老師會奇怪某個孩子在班裏說各種各樣的怪話,其實孩子是希望引起關注。青少年時期是各種行爲問題的高發期,抽菸、喝酒、網絡成癮。有一部分孩子是爲了追求刺激,還有一部分孩子追求接納,有一些孩子是爲了尋找父母的認可——我在父母眼裏都是不好的,那我就自暴自棄。所以自暴自棄也是這個年齡段一些獨特的心理特點。

因此,父母的陪伴要建立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可以做很多策略性的事情,但背後的理念是——讀懂孩子、瞭解孩子需求,這才能讓親子溝通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運轉。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是否能爲孩子買一大堆玩具,而是能否讓孩子過一種平常的生活,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家庭的情感甚至於孩子的人格,就是在這種普通生活場景中逐漸完善,逐漸形成的。

比如,有人說現在的孩子缺乏家務勞動。實際上,從事家務勞動是增進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年三十包餃子的習俗,就是爲了吃餃子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去超市購買,包餃子其實是人與人之間增進情感的交流的一個載體。

一些特殊經歷也有助於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比如,一家人在旅遊的過程中,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情,彼此互相關心、克服困難。在這種特殊的經歷過程中,自然會增強親子間的情感。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並未掌握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的技巧。需要每一位家長都思考一下:我跟孩子之間有豐富的話題嗎?有豐富的表達方式嗎?在溝通的時候,想過溝通的技巧和藝術嗎?除了學習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溝通話題?在溝通時,我們也需要選擇好時機和場合,讓彼此都有美好的心境,才能達到溝通的最佳效果和最親密的親子關係。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