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家庭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奔馳的火車上,三個跟着媽媽長途旅行的小學一年級男孩兒,因爲旅途的寂寞湊到了一起。在那個臥鋪車廂裏,在場的成年人目睹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現。

家庭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

“我們來比賽吧,看誰先贏。”來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題目:“106+106+206+206+306+306=?”來自河北和東北的男孩兒抓耳撓腮使勁兒想。“1236。”南京男孩兒脫口而出,很自信地看着兩個小夥伴。他學珠心算,算題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個……那個鉛筆裏面的那個芯兒叫什麼?”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些,着急地磕巴着也出了題目。“鉛。”南京男孩兒快速回答。“不對,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歡鑽研,懂的也不少。

輪到東北男孩兒出題了,他抓耳撓腮皺着眉頭想,在兩個小朋友“快點,快點”的催促下,終於說話了:“那……那一副撲克牌有幾個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張呀,倆笨崽兒。”東北男孩指着兩個小朋友哈哈大笑,接着又問:“知道一把麻將和了掙多少錢不?”南京男孩兒和河北男孩兒面面相覷,東北男孩兒得意地搖頭晃腦說:“笨呀,看下多大賭注了。”

在場的大人看着孩子們的表現,彼此心領神會地笑了。

接着,孩子們又玩起了猜拳遊戲。幾個回合下來,小孩子的爭強好勝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爭吵起來。東北男孩兒指着河北男孩兒說:“你小崽子,淨瞎掰,賴皮。”河北男孩兒很軟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兒很大氣地揮揮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然後把自己的飲料給了河北男孩兒:“別哭了,喝點吧,口乾嗓子疼。”

三個男孩兒的媽媽從各自的臥鋪車廂來到孩子中間,勸着自己的孩子,於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南京男孩兒的媽媽溫和地問:“怎麼了?玩得不高興了?有贏有輸很正常嘛。”

東北男孩兒的媽媽指着兒子粗聲吼着:“你小崽子,走哪鬧哪,跟你爹一樣,總那德行,看我回家怎麼整你。”

河北男孩兒的媽媽脾氣很急,很嚴厲地對兒子說:“怎麼又哭了?不是告訴你男子漢遇到問題不許哭嗎?”一看就是個掌控型的媽媽,對兒子管教過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呢!

這是作者親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家庭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間的關係。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着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在一個辦公室裏,有兩個同齡的女孩。一個心智成熟善良正直,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工作認真,人際關係良好;而另一個敏感多疑,工作隨心所欲,要麼貶損別人,要麼討好別人,情緒起伏波動大,甚至幾欲自殺。其實後者是個很聰明的女孩,也很想在工作上展現自己,但她的心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時常莫名其妙情緒大爆發,走到哪裏都樹立一個“敵人”,人際關係總是處理不好,最終傷人傷己。

這兩個女孩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父母恩愛,家庭溫馨和睦,從小受到父母的疼愛,並且有良好的家規。而另一個從小生活在衝突和矛盾重重的家庭中,父母失和,姊妹之間爭鬥,甚至媽媽還經常拿她出氣,動不動就毆打責罵,過後又無原則地補償她。所以,她從小生活在恐懼不安和猜測中,最終形成了乖戾的性格,並且導致工作中的不順。

一個人成年後的很多行爲,都可以在他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中找到答案。家庭對孩子個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命運與家庭的教育方式緊緊聯繫在一起,這是已經被心理學界證實了的結論。

人的成長和教育自家庭開始。家庭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的地方,學習什麼是親密的情感,什麼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達;父母則示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必須禁止的……正如《聯合國憲章》宣佈的理想精神——家庭應該有利於充分而和諧地發展孩子的個性,特別是在和平、尊嚴、寬容、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下,撫養他們,讓孩子在幸福、親愛和諒解的氣氛中成長。

但是,遺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教育分別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支柱支撐,後兩者已經有了較爲現代化的環境、科學的指導和法律規範,只有家庭教育還處於自發狀態。

首先,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的訓練,我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你得聽我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除非我們有自覺學習的意識,很少有人會對我們說怎麼做父母。沒有經過專門爲父爲母訓練的我們,在教育孩子上難免會出錯。

其次,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情感聯繫,特別是母子一體,母親對孩子自然會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不切實際。

其三,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把責任更多地推向了學校。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翻版,不是簡單的“家教”和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而是要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銜接相配合,共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爲孩子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做準備,爲孩子獲取謀生的本領、順利就業做準備,爲孩子的終身幸福做準備。

這應該是一種“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具有良好身體、良好心理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愉快地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潛移默化地把孩子帶入人類的優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爲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

有些父母會感慨:“現在的孩子教育真是難。”其實,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快樂的環境裏,許多管教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

心理學專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認爲以下幾種家庭類型往往會使孩子行爲不良,性格缺失

批評式的家庭:這樣的家庭裏,成員之間互相挑剔責備,每個人脾氣都挺差。孩子長大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單位裏,總會以敵對的、不協同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恐懼焦慮型家庭:主要是父母情緒焦慮緊張,使得孩子也生活在其陰影之下。作爲子女,無論是幼年還是成年,因爲與父母之間天然的血緣親情,其對父母的情緒感知都很敏感,自然也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影響。

厭惡式家庭:父母勉強在一起是“爲了孩子”,這樣的家庭中,成員彼此間沒有交流和愛意,也沒有互相需要。當一個人感到他不被需要時,就很難培養出成熟的個性。

扼殺快樂型家庭:這樣的家庭總是瀰漫着消極低落的情緒,家庭成員之間很少有快樂情緒的支持。比如爸爸說:“週日咱們全家一起去釣魚吧?”媽媽迴應:“你就知道去釣魚,有什麼意思?真無聊!”孩子說:“爸爸,快來和我下象棋。”爸爸迴應:“一邊去,沒見我在看足球嗎?”家庭成員之間很難融入共同的快樂中。

不良的家庭氛圍是引發我們情緒性疾病的最關鍵因素。許多人不僅在父母身邊時就染上了情緒疾病,結婚生子之後,仍然被情緒性疾病困擾。如果父母做不到營造平和溫馨的家庭氛圍,家人之間鬥嘴爭吵,彼此發牢騷埋怨,孩子就會很難自覺地約束、剋制自己的壞情緒。所以,行爲不良的孩子,往往是生活在不良家庭氛圍中的不快樂的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好在其中成長。這個地方要能隨着個人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要,做彈性的規範調整。幼兒的生長環境和青春期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不同的,母親應該能夠了解孩子成長的這種需求,隨時爲孩子提供更爲有利的成長環境。

身爲父母的我們也曾經是孩子,許多不妥當的做法,往往來自於家庭系統的世代相傳。傷人的父母,也曾經是受傷的孩子。雖然我們已經無法根據現在的感覺,去修正自己的童年,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有能力在學習中覺醒,並有意識地去改變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教育規則和方式,讓我們的孩子不再在傷人的環境中長大!

對一個人來說,擁有一個背景良好的家庭,是一種幸運。這樣的背景不是指權勢與金錢,而是溫暖且富有愛的成長環境。在父母婚姻美滿幸福的家庭裏,孩子會跟着父親學習擔當,跟着母親耳濡目染溫柔,在和諧寧靜的環境裏成熟自己的心智……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他的人生會有一個寬闊的天地。

讓我們把這樣的家給孩子吧——

家庭不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成長空間;它是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單位,同時也是社會持久生存的關鍵;它能提供社會化訓練以及性別角色的認同;它能滿足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包括幫助和依賴之間的平衡;它是建立自尊的地方,它讓每一個成員,包括父母,都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這樣的家庭,那身處其中的我們該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