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來源:星女圈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也是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春節的時候,特別是除夕夜那天,每家每戶燈火通明。閤家歡樂幸福美滿!下面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快來看看吧!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1

1、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

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爲“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13]

2、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3、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爲雞日,二日爲犬,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八日爲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爲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爲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穀的風俗。

春節的習俗會因地而異,但是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會去串門串親戚,會對小輩祝福,包上一個個厚厚的壓歲錢。而隨着這幾天的過去之後,我們會依然踏上去他鄉奮鬥的路程。所以春節,我們一定要回家,見一見自己的父母,讓自己能在父母身邊盡一下綿薄的孝。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2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爲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裏,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爲佛教。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第2張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鍾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3

【正月初一的春節習俗】早起、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聚財、團圓飯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是漢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守歲,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爲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正月初二的春節習俗】祭財神(開齋日)、姑爺節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第3張

大年初二,按照民俗慣例,基本上不去親朋好友家逛門,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報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並嚴格遵守下來了。

【正月初三的春節習俗】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作爲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相傳這一天女媧娘娘創造出了羊。漢族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爲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爲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中國漢族民間以正月初三爲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稱“赤狗日”。據說,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則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輩的新界原居民,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正月初四的春節習俗】羊日

農曆正月初四,又稱爲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還有傳說說,竈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舊時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櫃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櫃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櫃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正月初五的春節習俗】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因漢族民俗認爲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正月初六的春節習俗】石頭生日、送走窮神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漢族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裏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製品都不可使用。

據民間傳說,窮神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生前喜歡節儉,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有人送衣服給他,他也會放入火種燒掉。傳說,若是在正月初六,誰家比較髒,就會進入此家,導致破財等現象,因此每年正月初六要進行扔垃圾,送窮神。

【正月初七的春節習俗】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漢族人民在這一天帶人勝,吃七寶羹,吃麪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爲花、剪綵爲人,或鏤金箔爲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在山東部分地區,有送火把的習俗,用作物秸稈綁紮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意爲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裏,平安無事,不着火災。

【正月初八的春節習俗】穀日、順星

正月初八又稱順星節,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的祭星儀式在夜裏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

【正月初九的春節習俗】天日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初九當天,更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願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

【正月初十的春節習俗】石不動、賀老鼠嫁女

稱爲石頭節,爲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擡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裏,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擡着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着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爲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

【正月十一的春節習俗】子婿日、行彩橋、吃烙合子、炮龍節、賀“添丁”、上採日、奉紫姑

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漢族民歌稱爲十一請子婿。廣西賓陽縣舉辦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節日——“炮龍節”。請紫姑日: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裏,天帝憐憫,封她爲廁神。

【正月十二的春節習俗】搭燈棚、烤火節、過老鼠節、包餃子、“點丁”日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的漢族民間,至今還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習慣。

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遊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遊、製作燈籠、排練花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