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有的人說話的時候喜歡擺弄小動作的,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人偶爾出現一些小動作,但這些小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很多人卻不是很瞭解。下面看看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1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說話喜歡比劃手勢的人的性格

肢體語言是我們的第二大語言,在我們無意做出動作的時候,其他人也能夠悄悄的感受到一些信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凡人皆無法隱藏私情,他的嘴巴可以緘默,但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出賣他的內心。”

你自己有沒有關注過在公衆場合講話的時候,你的身體語言呢?有些人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1、讓人感到自信的人手勢不止一種

當演講時提到的內容跟數字相關時,如果能夠在講到“第一、第二...”的同時,深處相對應的手指,會讓人印象更爲深刻,更容易聽進去你的觀點。

當說話的內容跟方位有關係,比如提到“左邊”“下面”“在座的各位”,你會看到有的人會用手指向對應的方向。當然對人不用手指頭,不然會感覺到不被尊重,而是手攤開指向對應的位置,聽衆會從你那接收到更爲明確的信息,注意力也一下子被吸引起來。

有些演講很有經驗的人還會用一些描述手勢,比如在說到某個東西有多寬、有多小這類的形容詞時,語言不夠直觀的情況下,手勢比劃就會讓人觀感更爲清晰。

2、有些手勢具有特殊的指向性

當你看到富有感染力的演講者伸出大拇指對你表示肯定時,你內心會感到被認同。當你看到演講時握緊拳頭向上的時候,你也感受到他在傳遞信心。我們平常給自己加油鼓勁時,是不是也會握緊拳頭呢?對對方的說法或提議表示認同的時候,我們也會用OK的手勢來表達。當沒聽懂或沒想法的時候雙手向外攤開,對方也能感到我們的無奈。

據統計,意大利是最喜歡用手勢的國家,每天會使用大約250個手勢。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如何用手勢來區分不同人的性格呢?

小編覺得很多時候手勢跟性格是沒多大關係的,手勢只是傳達我們內心看法的一種方式而已。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3、不同環境下同一個手勢有不同的含義

當一個人躍躍欲試蠢蠢欲動的時候,反覆搓手掌暗示着這個人胸有成竹,很有自信心做到這個事情。而如果是一個剛剛站上舞臺去進行演講或者表演的時候,搓手掌就代表着內心很緊張、缺乏十足的把握。

有的場合攥緊拳頭是在加油鼓勁,但如果是跟一個人說話爭吵了起來有矛盾時,看到別人對你握緊拳頭就得注意了,說不定人家是想揍人了,這時候就得退後三步,平復下心情。

4、手勢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對方的心情

我們可以想象,當你內心找不到支撐時,事情不如意時,你很需要有一個東西讓你感受到實物的存在從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看到有人用力的握緊雙手,神情複雜,這很可能是他有力使不上,很想達成結果,你如果在旁邊,可以的'話試着看看對方是否需要幫助。

手部微動作可以怎麼用心理學解讀?說話喜歡比劃手勢的人有專屬的性格嗎?相信你能從上述小編收集的手勢知識找到你自己的看法。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2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內心處於焦慮、着急或恐懼的狀態時,我們常會用手扯自己的頭髮、咬指甲,或者是吮吸大拇指;當自己內心猶豫不決或者專注于思考某件事情時,我們的手常會不自覺地摸摸臉頰或是在後腦勺壓着頭髮上下搓動。其實這些手部動作,都在訴說着動作者不同的內心活動和個性特徵,同時也表現着一個人潛意識裏的真實想法。

據研究發現,人的每隻手都有29塊骨頭,其中包括了手腕處的8塊鵝卵石形狀的骨頭,這些骨頭由123條韌帶聯繫在一起,由35條強勁的肌肉來牽引,而控制這些肌肉的是48條神經。這樣的生理構造決定了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大腦對手更爲偏愛,同時也將更多的精力分配給它們。

仔細回想我們會發現,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已經充分掌握了語言技巧,但在於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會在很多時候不自覺地、本能地用手去表達我們的想法、情緒和感情,甚至這些手部動作比語言更具說服力。

因此,手成爲了人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部分,同時也是我們在交流過程中,除了語言之外最容易關注到的信息提供者。下面通過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讓大家體會手部動作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譚濤在一家廣告策劃公司上班,他平時比較安靜,跟同事也沒有多少交流溝通,只是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一天,公司的總經理突然召開了一個會議,讓員工積極提出對公司未來發展規劃的意見和建議。面對突然召開的會議,大家都有點不知所措,生怕自己提出什麼不符合總經理心理預期的建議,因此大家也就都選擇沉默不語,

會議一時間陷入了尷尬。平時本就沒多少話的譚濤此時低着頭不停地搓着自己的雙手,總經理看見了,面帶喜色地說:“譚濤,我看你準備好了,你先說。”譚濤一時感到驚愕,不知道總經理爲何會突然叫自己,但此時也只好硬着頭皮說出自己的看法。

聽完譚濤的意見,總經理臉色變得十分的難看,隨便說了幾句就結束了會議。同事告訴譚濤他觸到了總經理的敏感問題,譚濤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令他不解的是總經理爲什麼會先叫平時表現平平,本就不善言辭的自己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第2張

其實譚濤本是沒有做好率先發言的準備,可他那個不停搓手的手部動作表達着一種熱切期待回答的意味,因此也讓總經理誤以爲他做好了回答的準備。由此可見,不合時宜的手部動作會給人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因此,掌握不同手部動作所表現的意義,也就顯得尤爲重要。讀懂一個人手部動作所暗示出的內心想法,也能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更爲遊刃有餘。

有效的手部動作能夠引起人們積極的反應。當然,不合時宜的手部動作也會給人留下消極的印象。比如說,當別人在專心、饒有興致地向你表達他的看法時,你的雙手卻總是交叉抱於胸前,這就會讓對方感覺你忽視了他的存在,

而且對他所表達的東西不屑一顧,也就不免給對方留下不良的印象。其實習慣於這種手部動作的人,叛逆性較強,喜歡挑戰,有韌性,但又注意和善於保護自己,平時難免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

透過手部動作,可以洞悉一個人潛意識裏的想法,從而判斷他是否在說謊。有時儘管我們刻意地想隱藏內心所想,但面對來自他人或環境的壓力,我們的肌肉難免會受其影響發生相應的變化,而變化的部分肌肉能夠控制我們的手和手指,使其做出各種精確細緻的動作。

比如說在面試的過程中,有些人的心裏很緊張,手不住地顫抖,這是因爲人的邊緣大腦感受到壓力和緊張後,神經遞質和腎上腺素之類的激素會激增,從而引起手的顫抖。因此在談話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對方的手會顫抖,那就表明你說的某些話觸到了他的敏感點或是引起了他內心的刺激。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關於手部動作“出賣”內心想法的案例。

就比如說下面這個小故事:

曾誠從初中開始物理成績就相當好,他自己對物理也非常感興趣。高二的時候,學校選拔學生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高中生物理競賽,曾誠以學校頭號種子的身份參賽,並不負衆望,順利通過了初賽和複賽,殺入到了決賽。決賽在省會南昌舉行,曾誠的輔導老師和媽媽都陪着他一起去。

在進入考場的前幾分鐘,曾誠面對全省的尖子生,感到壓力山大,手不住地顫抖起來。這時曾誠的媽媽看到後,對自己的兒子說:“兒子,是不是很緊張啊?”曾誠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意:

“怎麼會呢?一點都不緊張。”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在故作鎮定,便說:“兒子啊,你看看其他的考生,他們表面上還在有說有笑,其實他們心裏也很緊張,不信你看,有的人十指交叉,有的人老是用手將衣物拉離自己的皮膚,

還有的人不時用手接觸嘴脣,老媽在雜誌上看到有個叫尼倫伯格的著名心理學家說過,這些都是表示心理不安的手勢,表明他們在掩飾內心的消極態度。所以兒子不用緊張,大家的心態都一樣,正常發揮就行。”曾誠聽完老媽的一席話後,頓時輕鬆了不少,最終拿到了國家二等獎。

的確,手部能表現一個人潛意識裏的真實想法,無論怎樣去用言語僞裝,手部的那些細微的動作都會泄露你內心此時所想。在日常的交際過程中,學會透過手部動作來解讀對方的心理需求,觀察對方的內心世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溝通。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3

一、手指散開,手背朝上

第一種情況是手指散開,沒有緊閉,而且手背朝上。行爲心理學指出,這類人的性格往往比較直爽,做事光明正大,是非分明。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心思往往比較單純,心直口快,對朋友更是熱情。如果你可以和這種類型的人成爲好朋友,他會在你遇到困難時毫不猶豫地幫助你。不過,由於他們不懂靈活變通,也會經常讓自己陷入困境。

二、手指緊閉,手背朝上

第二種情況,就是手指緊閉,手背依舊朝上。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有着極強的觀察力,容易發現一些別人沒有注意到的東西,看待各種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不過,因爲他們過於敏感,所以經常患得患失,害怕孤獨,習慣用微笑去掩飾孤獨的內心。

手部微動作心理學 第3張

三、手指緊閉,手心朝上

第三種情況則和第一種剛好相反,手指緊閉,手心朝上。如果你在測試身邊的人的過程中,有人是這種伸手方式,那你就要小心謹慎了。行爲心理學上認爲,這類人往往沒有足夠的自信,人際關係比較差。他們內心非常自卑,很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即使內心因此飽受折磨,他們也不會在意。此外,他們缺乏主見,習慣依賴別人,很容易走向極端的道路。

四、手指散開,手心朝上

最後一種情況是,手指散開,手心朝上。伸手方式是這類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總是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要強,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難,也不願去尋求幫助。他們給人的印象雖然比較孤立,但也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有一點雙重性格的傾向。有時候,他們給人的感覺有些悶騷,不喜歡和陌生人接觸。

以上的四種情況,是行爲心理學與微表情心理學結合得出的結論,但真實情況還需要結合實際加以分析。畢竟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不能過於絕對去判斷一個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