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蛋白質是身體生長細胞的營養物質,因爲人體無法自主合成導致蛋白質缺乏常見於成人和兒童中,但生長期的兒童更爲敏感。下面分享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1

1、免疫力低下:當人體蛋白質不足時,體內抗體所需要的合成物質就會不足,從而使得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因此人們就更容易發燒感冒,或者是受到其他疾病的侵襲。

2、骨質疏鬆:人體的骨骼不僅需要硬度,還需要韌性,這就需要骨膠原蛋白髮揮作用了。一旦人體缺乏蛋白質,骨膠原蛋白的合成就會不足,骨骼的韌性就會下降,骨頭就很脆,容易發生骨折和骨質疏鬆的情況。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3、佝僂病:在兒童成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需要爲肌肉提供力量。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兒童直不起腰來,無法保持直立的站姿,其實這就是缺乏蛋白質的表現,嚴重的還會出現佝僂病。

4、肥胖紋:人體的皮膚之所以能有彈性,都是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作用。但是一旦缺乏蛋白質,人體的皮膚就會變得很脆弱,在外力拉扯的作用下皮膚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特別是肥胖紋的出現,給女性造成很大的困擾。

5、患有糖尿病的機率增加:身體內胰島素的合成需要蛋白質的參與,一旦缺乏蛋白質胰島素的量就會下降,人體血糖就無法控制,患有糖尿病的機率就大大增加。因此要想預防糖尿病,身體內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2

1、寶寶缺蛋白質的症狀

蛋白質不言而喻對人體是很重要的,它能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人體的一切細胞組織和器官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同時它也具有維持機體正常活動的功能,機體如果缺少它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當人體攝入大量的食物時,只有將這些食物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從這一點上便可以看出蛋白質的重要性,對寶寶而言,由於其身體發育迅速,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會提高高,只有攝入足量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寶寶身體的健康發育。

如果小兒體內缺乏蛋白質,就會出現頭髮枯黃,腳、腿等部位浮腫的臨牀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四肢細短、頭偏大等症狀。蛋白質對人體的作用非常大,蛋白質不足會影響新生細胞形成的速度,從而導致寶寶生長髮育緩慢、身材矮小,一旦寶寶生病,由於體內的蛋白質缺乏,就不能正常地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所以疾病就會很難被治癒,有時還會伴有智力下降等狀況。

爲了防止寶寶缺乏蛋白質,平時媽媽可以讓寶寶多吃些豆類、動物肝臟、肉類、蛋類等食物。對於媽媽而言,用合理的飲食去調理寶寶蛋白質缺乏的病症既安全又方便,只有合理的飲食才能爲寶寶提供全面的營養。

2、兒童缺乏蛋白質的不良後果

蛋白質粉,一般是採用提純的大豆蛋白、酪蛋白或乳清蛋白或上述幾種蛋白質的組成,構成的粉劑,其用途是爲缺乏蛋白質的人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被稱爲人體第一必須營養素,對兒童的生長髮育起着重要作用。

兒童缺乏蛋白質危害到底多大?

1、生長髮育遲緩:蛋白質組成骨膠原蛋白,促進生長髮育。

2、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蛋白質參與構成免疫球蛋白、白蛋白。

3、頭髮枯黃、皮膚粗糙:胱氨酸、膠原蛋白缺乏。

4、水腫型營養不良(kwashiorkor),主要表現爲:水腫、腹瀉,常伴突發性感染,生長遲緩、頭髮改變、貧血、表情冷漠或情緒不好,虛弱無力等。

蛋白質對兒童健康的重要性

蛋白質是兒童生肌造肉的原材料,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孩子長得更高,長得更壯;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第2張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知識的關鍵期,也是腦部快速發育時期,蛋白質是大腦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腦部發育好,孩子更聰明,學習成績更好;

蛋白質也是孩子免疫力的基本保障,免疫細胞和抗體均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讓孩子生病更少。

寶寶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

對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寶寶,其蛋白質需要量比成人高。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歲-2歲幼兒,每日需要35克蛋白質;

3、小兒補蛋白質方法

小兒補蛋白質有一定量的要求,0-1歲:嬰兒以乳製品作爲主食,可以通過每天700—800ml母乳或配方奶,取得足夠的蛋白質。1歲以後:可由乳製品與其它食物一起補充蛋白質。如:每天400—500ml乳製品+魚肉類100g+豆製品類50~100g+蔬菜水果類各50~100g+米飯類100g。不過小編表示在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方法,這樣才能更好的補充到蛋白質的營養。下面就看看補蛋白質要注意的問題。

1、要攝取優質蛋白質

無論是以植物性食物爲主,還是以動物性食物爲主,蛋白質的補充都是不全面的,這是因爲,植物性蛋白質的質量較差,動物性食物中又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膽固醇,加上任何一種食物中的蛋白質都會缺乏某一種或幾種必需氨基酸。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將幾種食物適當地混合食用,這樣,各種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就可以在人體內互相取長補短,使蛋白質的質量得到提高,這種現象稱爲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用玉米、小麥混合製成饅頭給寶寶吃,也可以經常給寶寶吃些土豆燉牛肉,黃豆排骨湯等,這種搭配可以很好地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2、各餐比例要合適

對兒童來說,最好採用每日四餐制,即下午加一次點心。一天參量的分配以早餐25%~30%,午餐35%,午點15%,晚餐20%~30%爲宜,而每日所需的蛋白質也應按此比例分配在各餐中。據此,早餐可給寶寶提供一瓶牛奶、一隻雞蛋;動物性食物如雞、肉類等安排在午餐較爲合理;而晚餐可以吃些清淡爽口、易於消化的食物,如魚類、豆製品等

3、科學烹調,減少食物中蛋白質的破壞與損失

合理的烹調方法可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及營養價值。一般而言,採用炒、燉、蒸等烹調方法能保留較多的營養素,而油炸食品對營養素的損失較多,且一些食物炸焦後,所含的蛋白質會變質,易引起病變,所以,油炸、油煎的食物最好儘量不要給孩子吃。

4、補充蛋白質吃什麼

蛋白質缺乏在成人和兒童中都有發生,但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更爲敏感。蛋白質的缺乏常見症狀是代謝率下降,對疾病抵抗力減退,易患病,遠期效果是器官的損害,常見的是兒童的.生長髮育遲緩、體質量下降、淡漠、易激怒、貧血以及乾瘦病或水腫,並因爲易感染而繼發疾病。那麼怎樣安排飲食才能補充蛋白質呢?

1、煮雞蛋、煎雞蛋、雞蛋卷、雞蛋餅都是孩子非常喜歡的食物。這樣的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質和其他重要的營養物質。

2、 新鮮魚肉做的魚排、烤魚等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並含有豐富的歐米伽—3脂肪酸。

3、將堅果放到穀物、酸奶或者蔬菜中,可以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小貼士:將堅果乾、水果乾,如葡萄乾、香蕉幹、蘋果乾等做成乾果碎,給孩子做零食。

5、謹防嬰幼兒蛋白質攝入超標

根據研究,99、9%的2歲以下嬰幼兒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超過建議數值近3倍,這種現象主要由食用過量牛奶、酸奶等奶製品引起。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們表示,爲了防止蛋白質攝入過多,嬰幼兒應該減少牛奶飲用量。如今,嬰幼兒攝入的卡路里中,幾乎有四分之一都來自於牛奶。根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議,嬰幼兒每日的牛奶飲用量應控制在600毫升左右。

此外,在21個月大的嬰幼兒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卡路里攝入量超標。根據《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在對2336名兒童的調查中顯示,兒童的每日平均卡路里攝入量大大地超過了968卡路里的建議攝入量,甚至有63%的兒童的平均攝入量高達1035卡路里。而植物纖維的攝入量則遠遠不夠,比8克的建議攝入量低了一半。

科學家們認爲,2歲以前的飲食習慣將會對人們的一生都產生重要影響。如今,肥胖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且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機率,若不在嬰幼兒時期加以控制,這個問題只會愈加嚴峻。

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營養科學方面負責人的路易斯利維(Louis Levy)表示,嬰幼兒應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包括“每日食用5種蔬菜水果以及油性魚類、澱粉食品,減少多糖、多鹽、多脂肪食品的攝入”。此外,“6個月至5歲的兒童還應每日補充維生素”。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3

缺乏蛋白質的症狀

肌肉鬆弛,胸部下垂,孕婦水腫,易長皺紋,影響發育,抵抗能力下降、容易感冒,疲勞,臉色蒼白,嘴脣乾燥,貧血,易衰老,生殖能力降低,脫髮發,頭髮掉色(應當是黑髮的變爲紅色),指甲分叉、斷列,傷口不易癒合,胰島素耐受,肌肉重量減輕(蛋白質可以修復肌肉組織),體溫低,激素失調。如果出現了以上應及時用食物補充來源:蛋白質是動物膳食的必需成份,對成長和組織發育至關重要,它可從肉類、魚、雞蛋、牛奶和豆類食品中攝取。這樣對有利於及時補充蛋白質。

兒童缺蛋白質的五大症狀 第3張

缺乏蛋白質的危害

肌肉因經常缺少蛋白而無法維持水分的平衡,造成肌肉萎縮。所以必須每天從食物中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缺乏就會疲乏、消瘦、浮腫,長期嚴重缺乏的話可造成死亡;兒童缺乏蛋白質生長髮育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在青少年當中,營養不良、身高不足、貧血嚴重等問題普遍存在。老年人因新陳代謝緩慢,消化不好,身體普遍缺乏蛋白質。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患上動脈硬化、老年癡呆症、腦溢血、腦軟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多種老年性疾病。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的頭號殺手,而且越接近老年,癌症的發病率越高。所有這些疾病,都與缺乏蛋白質有關。一般人羣每日需要蛋白質每公斤體重1、2—1、5克。有些患病者從膳食中難以達到要求,兒童、青少年生長髮育、老年人進食少者,都可以加服蛋白質粉產品,以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

如果你想身體健康一定要保持充足的蛋白質。想增高的話當然也一定要保持充足的蛋白質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