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兒童繪畫考級考還是不考?

兒童繪畫考級考還是不考?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繪畫考級這個話題已經冷淡很久了,在經歷了1999年的大爭論後,現在突然又沸騰了起來,有人又把這件事情正兒八經地辦起來了。兒童繪畫考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件事情後面都有着什麼樣的動機?如果要幫助那些有興趣在美術方面發展的少年兒童及其家長作出客觀的評價,我們認爲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釐清這個話題裏面涉及的各個概念,把它們攤開來,放到爐火上烤烤,什麼是真金什麼是糟粕就會一目瞭然。有趣的是,這個話題的外延就不僅僅只是“兒童畫”了,它涉及到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今天本報請來了中山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楊小彥、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美術調研員周鳳甫、廣州市少年宮美術學校校長關小蕾就這個話題各抒己見,讀者不難在各位專家的論述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兒童繪畫考級考還是不考?

首先,說清楚兒童畫到底是什麼,兒童學繪畫的目的,甚至於大而擴之——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楊小彥認爲,定義兒童畫,要從美術史說起。兒童畫一直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兒童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被關注,當時正是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時期。作爲對歐洲中心主義的一種反動,開始了一種反思,以前在歐洲以外的都是野蠻文化,而現在歐洲人也質疑自己的文化是否就真的那麼優越。一個特徵就是重視歐洲文明圈以外的文化,重新評價一些原始形態的藝術,這種思潮落到美術上,就是原始主義的影響。緊跟着就是開始關注兒童,如克利開始發現兒童那種反成人模式的繪畫有一種天真性的存在,開始在自己的藝術裏有意識的模仿。原始主義帶來了對兒童畫的重新評價,在一戰以後,歐洲先鋒藝術界其中一種思潮開始認爲他們那種所謂成熟的藝術樣式代表着一種虛僞,那個年代有一種瘋狂研究兒童畫的熱潮。

而隨着研究的深入,如皮亞傑的《兒童心理學》,就把兒童畫進行了分類,這種心理學的研究至少給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提供一種顛覆傳統藝術樣式的武器。所以兒童畫作爲一個畫種的概念,一個被認識的對象,應該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文明中逐步衍生髮展出來的。對藝術一個大的影響就是看到那種寫實、成熟的形式與價值標準之外,它還有另外的一些形式與價值爲我們所認識。這個潮流越來越肯定兒童和少年時代一種自發的表達,賦予了這些表達一個價值判斷。體現在兒童藝術教育上,就開始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並不是成爲藝術家,更不是獲得那種寫實手法,而是啓迪兒童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美術教育一旦分級,一開始就摧毀了這種從一個由天性而出自由發展的階段拉回到一個僵硬的標準框架內。”楊小彥強調說。

周鳳甫認爲國內教育界在理論上一些問題經過多年的摸索,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概念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如學校的藝術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種國民素養教育。作爲一個未來公民,他的素質結構中視覺藝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鍵着眼點是人的成長、培養,人格的一種完善,藝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些看法是,既然存在着書畫比賽的選拔,而音樂有考級,同屬藝術範疇的美術也應該有考級。況且漫漫的求學生涯當中誰不是大考小考不斷,還有高考呢,怎麼就沒有爭議了呢?這些說法的背後,存在着一個標準的衡定問題,不同範疇裏這個標準是否存在,存在的話又怎樣擬訂呢?

“以音樂分級爲例,我一直有琢磨這個事情,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有一個巨大的差別,那就是音樂不存在兒童彈奏法。”楊小彥說。因爲音樂教育,特別在某個意義上一開始就是一個強制的成人演奏教育,並沒有特定針對兒童的演奏法。

“應該讓每一個要求孩子學音樂的家長引領孩子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音樂對自己意味着什麼?”

楊小彥認爲,總結而言音樂考級考的並非是音樂,其實就是演奏技法,我們現在全搞混了。其核心問題是,考級是憑演奏的技術評定的,我們把演奏的評定等同於音樂的評定,要明確文化層面、價值觀層面的音樂和演奏學習的不同。音樂考級的弊病,或者給很多受衆一個概念模糊的地方就是,把對演奏的分級轉變成爲對音樂的分級。同理,如果美術考級要建立一個級別標準,就要尋找一個相對明確的方式,還是會走上視寫實爲唯一的路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