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如何自律寫作業

如何自律寫作業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自律寫作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高效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下面看看如何自律寫作業。

如何自律寫作業1

1.調整環境

逼自己寫作業首先就要離開舒適圈,將休息區和學習區給分開,最好是在安靜的環境之中開闢出學習的地方,確保自己的精神狀態能夠保持在學習的頻率上,遠離其它的干擾,並且叮囑家裏人在自己學習的時候不要隨意打擾。

2.明確目標

學習最好是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在前一天就將自己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給規劃好,按照重要程度來對時間進行分割,以此作爲自己行動時候的一個規範,自控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這一點上會做得比較好。

3.付諸行動

制定了學習計劃以後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對此要付諸行動,否則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可以選擇一件一件的去完成,根據規劃好的時間來進行覈對,最後進行總結,完成的鞏固好,沒有完成的明確原因,及時對自己進行調整。

如何自律寫作業
  

4.互相監督

逼迫自己寫作業學習,也可以找一個好朋友來督促自己,或者是建立一個學習羣,和自己的同學、朋友或者是有相同志向的人一起,彼此之間互相督促,在提高自身學習效率的同時,還增進了朋友之間的友誼。

5.認識自律

寫作業除了對自己要嚴格以外,還需要有清晰的認知,自律的本質並不是強硬的'去執行定下的標準,這樣會導致人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自律更不是讓人24小時都學習,它應該是合理的規劃讓自己在對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6.適當諒解自己

適當的“偷懶”其實對於緊繃的精神很有好處,有自己的放鬆時間才能更好的去完成作業,但是前提就是必須要規劃好合理的學習時間以及休息時間,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安排,這比較考驗自身的意志力,但一旦完成就離自律不遠了。

如何自律寫作業2

01

良好的學習環境很重要

一個整齊的書桌和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如果孩子的書桌雜亂,桌面上擺放着凌亂的玩具,零食等物件,屋子門外邊還時不時傳來家長看電視的聲音,這就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一會兒玩玩橡皮,一會吃點零食,又一會聽到一點兒響聲,擡頭張望……1個小時寫作業的時間,就有一半是用來走神的。

別急,這裏有幾個簡單法子,教會家長和孩子如何輕鬆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1. 書桌只擺放必要的書籍和文具用品,其餘一律放到桌面上看不到的地方。2.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儘量降低雜音,避免干擾。3. 有固定的書桌和學習場所。4. 寫作業前,備齊要用到的物品。5. 提前上好廁所。6. 關掉電子用品和微信。

專注力提高了,孩子也就更自覺地寫作業了。

02

規定學習和作業的時間

固定的時間學習和寫作業,有兩個好處:

一是固定的時間,可以培養孩子一到點就寫作業的習慣。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就是養成微習慣很有效的方式。

二是有了時間的限制,孩子寫作業的效率會更高。如果不約定好完成的時間,孩子極大可能會拖延。一旦規定好完成的時間,孩子心中就產生無形的壓力,促使孩子不敢怠慢,幫助孩子戒掉寫作業時的無序與拖拉。

如果家中的孩子沒有養成規劃時間的習慣,不妨和孩子一起規定好寫作業和學習的時間,規定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多久完成作業,以及什麼時候寫完作業。

如何自律寫作業 第2張
  

03

換種語氣督促孩子

微博裏,經常出現老母親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段子。逗樂大家的同時,也映射出許多家長對於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無奈。

每當到了寫作業的時間,很多家長都忍不住要督促孩子幾句。甚至心急的母親,剛一看到孩子放學回來,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頻繁地念叨:

“寫作業了嗎?趕緊放書包去寫!”“趕緊吃完飯,快點寫作業去吧!”“等會我要檢查你的作業,做不好就不給睡覺!”

這樣地督促孩子,孩子就更不願意寫作業了。但如果不督促,家長又開始擔憂:不督促的話,孩子不會自覺寫作業怎麼辦?

在這裏,就要思考爲什麼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父母在提醒孩子寫作業時,可以這樣說:把 “等會我要檢查你作業的完成情況,做不好不給睡覺” 替換成 “等會你寫完作業的時候,媽媽幫你看下,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幫助他們的,而不是施加壓力,孩子就更加願意寫作業了。如果見孩子還是沒有寫完作業又不願意寫了,父母先別動氣,可以這樣勸導孩子:“哪裏遇到了問題,不會寫呢?媽媽和你一起看看。”或者還可以和孩子說:“先去洗個澡吧,估計是累壞了,過一會再寫吧”。

總之,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家長要儘可能避免用命令的語氣,心平氣和地參與到他們寫作業的過程中,孩子纔會更願意。

04

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你們肯定也聽過一句話,正人先正己,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作則。

不要寄希望於家長在一旁看電視,打遊戲,孩子卻能安靜地待在房間裏,做到我們要求他們做的事。

家長都完成不了任務,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呢?

我們都希望用言語去要求孩子,講一大段道理,其實比起言傳,身教的作用更能影響孩子的行爲。

下次,如果想要孩子寫作業,不妨也給孩子做個榜樣。當孩子開始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可以暫時關掉電視,拿起一本書,或者做點家務,讓自己忙碌起來。

如果家長是樂觀,積極的,自律的,你的一言一行,會在不知不覺中,一點點地影響孩子,當父母自律了,孩子也會從中受到感染,也會越來越自覺的。

如何自律寫作業3

改變,從被關注開始。在美國芝加哥的郊外,曾有一個叫霍桑的工廠。那裏的各項制度都非常完善,但工人們卻對工作有很多不滿,工廠的業績很不理想。後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率領團隊,在這座工廠裏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其中,研究小組挑選了十幾名女工參與實驗,驚奇地發現,無論是提高還是降低福利,她們的工作效率都會提高。深入調研之後發現,被選中參與實驗的榮譽感,特別是研究人員對她們尊重和關注,是這些女工努力投入工作的動力。這種被需要、被關注的感覺,讓她們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這種感覺會讓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這就是心理學名詞“霍桑效應”的由來。它表明,當人們得到外界的積極關注時,往往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爲,表現得更加出色。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啓示就在於:我們對孩子的關注,就是孩子努力表現好的動力;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又給予他自主行動的空間。如此,他律纔有向自律轉變的可能。超限效應說教有度,過猶不及。

“都跟你說了100遍,作業要按時完成!”

“你怎麼老是這麼磨蹭,快點!”

“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麼還這麼粗心。”

......

這些話聽着是不是很耳熟?爲啥說了100遍的話,孩子還是不放在心上?其實,有可能你“栽”在了超限效應上。“超限效應”是指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大作家馬克·吐溫就親身經歷過這種“窘境”:有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最後,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衆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拿走了2元錢。看完這個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點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與叮囑過多或過久,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以自我爲中心;沒有注意方式、方法;沒能注意“度”的把握;沒有換位思考。在家庭教育中,一句話重複一百遍不會成爲真理,而真理重複一百遍卻有可能會成爲一句廢話。如何避免親子溝通中的超限效應?

親子溝通中,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讓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及時學習溝通的新方法,無效的方法停止使用。

注意“度”的把握,溝通時注意情景、情緒與時間的合適度。

如何自律寫作業 第3張
  

學會換位思考,不同年齡孩子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說教不能太多,批評“戰線”也不宜過長。有研究發現,批評發生的最初幾分鐘,孩子是容易聽進去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會逐漸進入“左耳進右耳出”狀態。這是因爲孩子在無意識中開啓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腦加工太多負面情緒和信息。如此說教無效,也沒給孩子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絲空間,他們的自律又從何談起?德西效應不適當的物質獎勵,往往會扼殺孩子的內驅力。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即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組有趣的智力難題。

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

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爲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應來理解就是:

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或內驅力時,用物質獎勵來激發他是有效的;

但當他已經對這件事物產生興趣或內驅力時,一味的物質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轉而將獲得物質獎勵作爲目標。

《獎勵的懲罰》的作者,也曾分享過外在獎勵會消除孩子內驅力的經典例子:一位老人整天被樓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無果後,老人就每天給孩子們兩塊錢,讓他們來踢球。後來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最後一毛錢也不給了。小孩子們知道後很生氣,就再也不來踢球了。在這個故事中,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爲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在誘因“爲得到美分而玩”。而當外在誘因消失或停止時,孩子就會停止原來的行爲。

比如,當我們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就不再主動做家務了;當我們停止獎勵他寫作業、練鋼琴,他就越來越消極怠工了......我們給孩子物質獎勵,是希望他好好學習,但我們也要知道,獎金的激勵效應是有限的。物質獎勵有時可以讓孩子動起來,做家務、寫作業、練琴,但可能無法喚起他內心對事情的認可和投入。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還得從激發他的“內驅力”入手,從“要我做”轉變爲“我要做”。

羅森塔爾效應自律的養成,也需要一種積極的環境。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小學隨機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單,並將名單交給老師,告訴老師,經驗證這些孩子智商超羣。大半年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學校,發現名單上的孩子成績普遍提高,老師也給出了良好的評語。這正是“暗示”的魔力。實驗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也是孩子最愛、最崇拜、最信任的'人,更是對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那麼,多給孩子些積極肯定,多去關注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讚賞的目光,肯定的笑容,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慢慢地,隨着肯定和讚賞的積累,孩子在無形中就會養成自律的習慣。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孩子一上學,自律的重要性立現。其中,專注能力最爲重要,也最讓我們操心。上課、寫作業坐都坐不住,何來效果和效率?我們推薦用來訓練專注力的“番茄工作法”。它的基本邏輯很簡單:

確定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將25分鐘設定爲一個番茄時間;

然後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

直到時鐘響起,短暫休息一下(即蘋果時間,5分鐘即可);

每4個番茄時段後可休息15-30分鐘。

如何自律寫作業 第4張
  

用在孩子身上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調整:

剛開始時,番茄時間設置得短些,之後再慢慢增加,10分鐘、15分鐘、20分鐘……

父母慢慢就會發現,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時間逐漸延長。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它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助手做的一個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到各家各戶向主婦們提出一個小要求,讓她們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大部分主婦們覺得只是籤個名而已,很簡單。兩週以後,研究人員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立一塊寫着“謹慎駕駛”的警示牌,結果顯示:

先前在請願書上籤過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會同意立警示牌;

沒有簽過名的主婦,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在實驗中,“簽名”就是第一個門檻,這個門檻邁過去之後,第二個“門檻”(樹立警示牌)就比較容易跨過去。弗裏德曼認爲,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難度較高的要求,因爲它費時費力,還不容易成功。相反,大家都樂於接受難度較小、較易完成的要求。而在接受了較小的要求後,會更容易接受較大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運用好這個效應,就會輕鬆很多

。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積極奮發向上。比如,在玩“番茄和蘋果”的遊戲時,我會先把任務設得比較容易,然後再漸漸加大難度,這樣的“得寸進尺”,不會引來孩子的反感和抗拒。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漸被塑造和提高起來。與“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門檻”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育兒方法是一種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