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後天的啓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未來的發展是現在的每一步累積起來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家長都在操心的,現在分享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1

比如生下來具有潛在能力的兒童

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爲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爲具 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爲具有60分能力的人。就是說,教育要越早越好,早期教育實施的越晚,兒童生下來所具有的潛在能力發揮出 來的比例就越少。人一生中學習潛力最大的時期不在大學,也不在幼兒時期,必須從0歲開始就進行適當的訓練。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

人具有發展各種心理能力的可能性,但發展並不等速

且有着不同的關鍵時期。人的心理髮展關鍵期多處於兒童時期,如語言學習最佳時期在5歲前,學 習樂器的關鍵期在4-5歲,優秀的品德亦應從早期開始薰陶。若能配合最佳時期的教育,就會取得較好的效果,錯過關鍵期,就會失去發展能力的機會。

早期教育好

目前,早期教育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因爲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孩子的智能發育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有 驚人的學習潛力,而且具有一定的關鍵期或敏感期。不失時機地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兒智力和潛能,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和出衆。無數事實證明, 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比不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更聰明、更健康,日後的成長也更快樂。

何時開始教育最能激發孩子潛能2

挫折教育,從身邊做起

針對孩子的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的情況,一些父母和教育機構紛紛利用“吃苦夏令營”等形式,對孩子進行“耐挫折”訓練,而恰恰忽視了“近”在身邊的鍛鍊機會。

一個人,可以在假設的艱苦環境中進行耐飢耐寒的訓練,但他知道這是“遊戲”,人人都會“熬過去”的',因爲這有“時間規則”作底線

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一個人的耐挫力,則需要在平時面對隨時出現的挫折,進行及時應對。

鄰居家孩子今年念高二,常聽到他的母親埋怨他“太懶”。前幾天,這位鄰居高興地對我說,孩子所在的學校組織學農,是該讓他去吃點苦,鍛鍊鍛鍊。可是,就在她口口聲聲表示贊同的同時,又專門上超市爲孩子買了好多零食,一個揹包都放不下,說是“不能虧待孩子”。還專門借給孩子一個手機,關照他要保持熱線聯繫。孩子學農一週,她放心不下,每天晚上打電話詢問,學農結束時,還親自到學校幫孩子提行李。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便是:“你熬過來了就好。”這位父母身上所存在的那種既想讓孩子接受教育,又怕孩子受苦的“葉公好龍”心態,在不少家庭中較爲普遍。

比如,現在的一些孩子很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感覺到了,擔心他們將來適應不了社會,都想治一治。於是,一些父母利用暑假和寒假,寧願花錢求“遠”,將孩子送到家鄉農村或自己插隊過的地方,進行“封閉式”鍛鍊。一些教育機構也紛紛組織“吃苦夏令營”和“體驗夏令營”之類的活動,把孩子拉到山區,進行“耐挫折”的訓練。這本意不錯。然而,這種鍛鍊的效果隨着時間推移和孩子向來優越的生活習慣而淡薄。“好了幾天,就恢復原樣了”,許多父母不免有這種感覺。

這種恢復“老樣”現象,使我們不得不考慮一番。

事實上,我們現在往往注重人爲創造一個“遠”的鍛鍊場所(當然有時也需要),而恰恰忽視了“近”在身邊的鍛鍊機會。說孩子很脆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平時沒有正視孩子面對的挫折,習以爲常,“只要孩子學習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話不絕於耳;“安排到位,周到服務”成了各家規範。孩子外出,父母當“保姆”、“保鏢”的也不在少數。

更感憂心的是,我們的一些教育觀念發生了偏差

一味強調所謂掩飾性的正面教育,弄得父母對孩子說話輕不得重不得,即使孩子犯錯,也要學會用思考了不能再思考的“分寸量詞”去淡化,用婉轉得不能再婉轉的“輕聲輕氣”去遷就,有時候甚至到了“請求”孩子的地步,還美其名曰“保護自尊心”。而在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評語,也身不由己用粉飾得不能再粉飾的“中性詞”。明明是不足,只能寫成“希望”,明明是缺點,卻要包容成“今後努力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聽不得一句不合心意的話,容不得一個小小的批評,更談不上承受委曲了,久而久之怎麼會有耐挫能力呢?

事實上,讓孩子到遠處一次性鍛鍊的主意固然好,但更應關注的是近在眼前的日常客觀存在的教育機會。其實,現在的孩子碰到的挫折不比過去少,尤其是學習節奏和生活節奏加快後,他們的心理挫折感更爲劇烈。

一次測驗成績不理想產生失落感,班幹部落選產生無望感,看到人家生活條件優越產生自卑感,乃至升學未果產生無助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進行挫折教育的內容和時機。只不過我們一些父母和老師求“遠”舍“近”,片面抓“大”放“小”而錯失了教育的良機。事實上,靠一次“遠”距離的“拉練”,並不能一勞永逸;靠一種人爲的“強”刺激,並不能一了百了。

挫折,一旦被“炮製”出來,它只能是一種“遊戲”,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實際鍛鍊。

一個人,可以在假設的艱苦環境中,進行耐飢耐寒的訓練,但他知道這是“遊戲”,人人都會“熬過去”的,因爲這有“時間規則”作底線。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一個人的耐挫力,則需要在平時面對隨時出現的挫折,進行及時應對。只有在這種高頻率的日常自我錘鍊中,方能培養出英雄本色。上海市少工委曾組織過“吃苦夏令營”,因報名者衆,結果從原來遞交小論文改爲現場測試進行錄取,項目爲削土豆和殺魚,結果孩子都傻了眼,無從入手,因爲在家裏,父母從不讓他們幹這個活。顯而易見,人爲創造的即使是完美無缺的訓練經典項目,也抵不上生活中的一次真實遭遇所帶來的實際鍛鍊效果。教育離開受教育者的生存狀態而假設,其效果會大打折扣。假設的東西總有先天的缺憾,擺佈的教育至多隻能偶一爲之。

由此,我想到,“挫折教育”可求“遠”,但更要求“近”。形式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容。套用一句老話,那就是: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平時做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