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幫孩子解決問題

幫孩子解決問題

來源:星女圈    閱讀: 4.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幫孩子解決問題,智力的大門需要通過鑰匙來開啓,出現問題就說明孩子的成長還有進步的空間,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現在的努力會爲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現在分享幫孩子解決問題。

幫孩子解決問題1

“支架式”支援,判斷介入的時機很重要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一個要點是:時機。

當我們看到孩子受挫的時候,決定要不要幫孩子忙之前,我們需要試着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挑戰中,孩子是否需要我,“此刻”是我需要幫忙的時機嗎?

我們對時機的反思,教會我們要學習退後,當孩子迫切希望我們幫助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地退後一步,先判斷時機是否恰當。

這裏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如果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挑戰”,我們要先鼓勵孩子去直面問題,積累自己應對挑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外的“挑戰”,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過程,比找到答案本身更重要,因爲可以啓發孩子的潛能。

一兩歲的孩子,積木倒了,希望父母可以幫忙把積木都疊起來,我們應該先鼓勵孩子去直面問題,“你再試試看,你可以的,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麼辦法”,積累面對問題的勇氣,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但如果孩子反覆在疊積木的過程中,他始終無法保持積木的平衡,不明白爲什麼別人搭積木可以十幾塊不倒,自己卻四五塊全散了,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父母最好的介入時機了。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你是哪些地方沒搞懂,我們可以一起去解決問題”。

孩子所迷惑的地方看似瑣碎,卻是孩子能力突破的必經之路,所以父母幫忙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找不到方向,對問題無解的過程中,和他一起體驗尋找答案的過程。

孩子的教育,並不是我們給的越多,孩子的吸收就越多。在成長過程,孩子都該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可以是支持者、引導者、陪伴者,但前提一定是孩子內心真實的需要。

只有在孩子內心渴望並且主動想要學習的時候,當孩子所面臨的挑戰,是在他常規能力之上的時候,我們通過合適的介入引導,纔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新的能力,最終又能重新回到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學會觀察孩子的狀態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是:觀察。

觀察,是爲了讓我們提供更自信、更遊刃有餘的啓蒙方法。觀看孩子所處的整體環境很重要,也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狀態是怎麼樣子,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能力特長。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歲多孩子堆積木的過程,你會發現他可能會選擇把積木堆高,再把積木推倒,並且會因爲積木並沒有他的設想倒塌下來的時候,嚎啕大哭。

到了兩歲多的孩子堆積木的時候,他可能會嘗試把積木疊成一排,按照不同的顏色分開排序,或者根據不同的形狀來排列,如果這個過程積木的次序不如人意,孩子也有可能會發脾氣。

觀察孩子的行爲模式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明白孩子到底在哪個環節還需要提高,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孩子在這項能力技能上的閃光點。

孩子反覆疊積木的過程,雖然挫敗感十足,但是是孩子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實驗,最終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2歲多孩子當下在發脾氣,但是孩子的排列方式,其實是有創新性的,孩子從只會疊高高,到探索縱橫排序,並且按照不同的顏色、形狀等分佈,這是孩子掌握抽象概念的開端。

縷清楚孩子的問題所在,觀察到這些閃光點,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非常重要。

通過退後和觀察積累起來的基本判斷力,可以讓我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關鍵節點”,思考更好的支撐,才能在“支架式”引導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學會啓發式溝通策略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三個要點是:啓發。

抱着“支架式”的想法去走近孩子,其實有很多溝通策略可以幫助我們。以下的交流方法是我的親身實踐,爲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也加入了自己對孩子說過的話,並作了標註。這些所有合適的問題,目的都是爲了更好地啓發孩子。

肯定孩子的行爲:“哇,我看到你們都爲自己的小羊建了房子,它有白色的圍欄環繞着屋子,你們還放了很多小羽毛作爲小羊的牀鋪。”(敘述句可表達肯定)

認可孩子的努力:“你們的超市可真忙碌啊,裏面有購物的顧客、收銀臺、還有收銀員,你正往貨架上擺放貨物。”(敘述句可表達認可)

提出引發孩子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水澆在沙子上,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需要使用別的工具嗎?”、“你已經搭了很久的樂高積木了,我看到你把小羊放在車上,小熊在駕駛員的位置上,他們是要去哪裏呢?” (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增加遊戲難度:“我想知道,你能不能用這些管筒來搭建一個迷宮。” (可變化玩法,並和孩子一起嘗試)

給孩子做一些知識補充:“你用樂高小顆粒拼了一個吉他,還記得媽媽之前給你買的一個樂器,和這個吉他很像,但那個樂器只有三根弦,我們叫尤克里裏。”(類比句可做延伸和認知啓發)

幫孩子解決問題

提供榜樣,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有時候,我不知道橡皮泥該捏什麼,所以我只是將它滾來滾去,敲擊它,用手指感受它,不是每一次都必須用橡皮泥捏出什麼,對吧?”(場景假設可提供指引方向)

直接展示正確的做法:“如果你想把管道迷宮固定在牆上,那你必須得找一些可以粘貼的東西。”(因果句可提供邏輯示範)

提供直接的答案,但需要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例如,孩子在玩積木時,搭建的城堡已經搖搖欲墜了,我們可以問孩子:“需不需要我幫你防止積木倒塌?如果我們把底座搭建得更加牢固,它就不會倒了,我會幫你的。”(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面對孩子的求救,上面的這些策略,我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所有的策略,都是爲了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哪種方法最能幫助孩子,讓孩子更有建設性地、更加投入地開拓自己的潛能。

我們的角色,並不是只能替孩子解決某個單項問題。

當我們從孩子的現有能力出發,幫助孩子探索清楚自己究竟還可以做什麼,自己的潛力可以是哪些地方,孩子如同海綿一樣吸收的特質,便會讓他收穫更多,也成長更快。

當出現很多教養難題的時候,我們會迷茫,也會不自信,擔心自己做多了害了孩子,做少了失去了培養孩子的機會,但不管是判斷時機、觀察孩子的狀況,還是啓發式的溝通策略,都是我們可以做起來的、好的啓蒙方式。

我們可以在孩子茫然無知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可以在孩子努力的時候,看到並說出孩子的行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點滴存在正一點點地影響彼此;

我們可以在孩子沒有方向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線索,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悲傷受挫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感受情感的漩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最有力的情感支撐……

這一些都可以是父母的角色,但我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在需要退後的時候,我們要敢於後退。

探索世界,是孩子每時每刻都在體驗的生活

如果偶爾的摔跤和挫折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那麼讓孩子積累失敗的'經驗,相信孩子有對應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擔心,或許使我們真正能提供的一種保護方式。因爲,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失敗的過程中推演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孩子終歸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我們的幫忙應該始終保持理性和溫情,“支架式”的父母,能做到恰到好處,也可以做到巧思妙想。

只要你想幫孩子,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支架式引導,也是我們父母可以修煉的智慧。

幫孩子解決問題2

一、不要忽視問題。父母都不會希望孩子逃避問題,問題不被解決就永遠在留那裏,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更加嚴重。無論問題大小,鼓勵孩子勇敢面對。解決小問題是日後解決大問題的基礎。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教授孩子識別問題和獲取幫助的方法尤顯重要。

二、不要過早干預。孩子一遇到問題,我們就立即“救援”,長此以往,孩子則失去“援救”自己的能力。相信你的孩子,他們天生就好奇心強烈、創造力豐富、恢復能力強。在我們的幫助下,他們可以學會運用自己的才智成功應對挑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們學會考慮事物正、反兩面,思考多種解決辦法,然後選擇最好的對策。支持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當他們被欺負或受傷時。但要留給他們足夠的個人空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三、不要對一個問題過分專注。通常,一個問題之所以未能得到解決,是因爲人們不能跳出來思考,或採納別人的建議。要教給孩子如何多角度地看待一個問題,瞭解換位思考和傾聽別人的觀點是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孩子明白看待事物的方式不是單一的,那麼,他們就能包容別人對問題的質疑,他們會對人更加寬容,並且,能夠接受更有創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當孩子抱怨生活不公、讓人傷心時,不要隨聲應和。誠然,生活有時存在不公,有些人確實爲人不善,而且很糟糕的事時而發生。但因爲不好的事就消極對待生活只會讓自己更不開心,也是無能的表現。要面對生活不公的事實,學會接受苛刻的人。關鍵是要教育孩子在接受別人不公的看法和不可避免的壞事發生時,不要忘記自身存在的價值。如果對於已發生的事情確實無能爲力,那就教會孩子繼續向前,而不是任其自怨自艾或者沉浸在無盡悔恨之中。

五、不要因孩子心情低落也跟着消沉。這樣確實會讓孩子感覺你和他站在一邊,但這對孩子只會有害無益。沒有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難受,這樣只會火上澆油,增加難題,孩子也因此無法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要教育孩子着手處理問題,耐心講解問題所在,分析問題產生原因,指出他們可能疏忽的地方。相信自己的人通常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總可以從中學到點東西。鼓勵孩子的同時,也是在鞭策自己。

六、不要發脾氣,接受孩子的無助。發怒、攻擊和放棄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惡化。孩子本是向你發泄怒氣、傾吐無奈,如果你因此發脾氣,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想要的迴應,卻要反過來應付你。你要做的就是認真聆聽,承認他們的感受。人有時需要適當的感情發泄,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適當的情感表達是允許的,但不要把其他人當做發泄對象。我們要教會他們恰當地處理自己的感情。

同時,我們要讓孩子形成一種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煩躁時讓自己冷靜下來。叫他們練習深呼吸,必要時在做出任何行動前暫停一下或從一數到十。父母要幫忙讓孩子明白體會自己的感覺的重要性,但讓他們學會冷靜並回歸正題也同樣不可忽視。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