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6.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想必大家都喜歡旅遊,那麼有聽說過崀山國家級風景區嗎?它山清水秀,有着獨特的霞丹地貌,峽谷衆多,神祕莫測,下面小編來介紹一下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1

從廣西桂林出發,經全州、資源,翻過越城嶺,就進入湖南新寧。新寧縣有崀山。“崀”見於,曰:“崀,地名,在湖南新寧縣境內。”“崀”,山之良也,可見崀山之美。崀山並不是個別的山體,而是當地山水的統稱。當地的神話乃至方誌說:相傳當年舜帝南巡路過新寧,見這方山水美麗,便脫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崀山。”因此,舜老爺子就造了這個“崀”字。

崀山境內多奇峯異石、溶洞幽谷,汪汪蕩蕩的扶夷江(資江上游)蜿蜒貫穿南北,風光如畫,有桂林之美,有青城山之幽,有泰山之雄奇。

大約四億年前, 山還是一片汪洋。“廣西造山運動”後來將它擡出水面,形成了陸地。不久,崀山和桂林、長沙一帶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 山此後歷經數十次地殼運動,時生時滅,直至兩億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才又把它從水底托起,變成了今天典型的丹霞地貌。

國內的地質學者論證報告稱:“崀山丹霞地貌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類異型,各具情態。跌宕起伏動感強,一景多姿,移步換形,形色氣質和諧協調。

青山、綠水、紅崖交相輝映,如天下第一巷之高和長,八角寨之險,亞洲第一橋跨度之寬,蠟燭峯之峭,紅華赤壁之豔,將軍石之俊,駱駝峯之狀等在同類地貌中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瑰奇險秀的美景觀賞價值。”(天下第一巷:崀山牛鼻寨的一條天然石巷,東西向長239米、寬0·33—0·8米、高120—180米,堪稱世界絕景。)

丹霞地貌學術創始人陳國達教授晚年到崀山考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他題詩道:“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 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贊南北雙奇花。”(丹霞山,丹霞地貌第一個發現地,在廣東仁化縣)

崀山系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兼具山地氣候特色,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降水量1300多毫米,故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新寧”之說。

新寧歷史悠久,據當地出土的石器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這裏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類活動。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夫夷侯國,所以當地人稱縣境內的資江爲扶夷江,“扶夷”從“夫夷”而來。南宋紹興25年(公元1155年),始置新寧縣,意即“綏靖康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之也。”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新寧地處湘桂交界處,南鄰廣西桂林,北與張家界呼應,山水地貌得天獨厚,風光獨特,然而不爲世所知,寂寂無名。當地人恨稱,“崀山好,崀山好,‘養在深閨人未識’”。

其實,從傳統的農業經濟角度來看,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之稱的新寧是一塊窮地,雖然地處湘桂之間,但無大江大河連接,距中心城市遠,始終沒有成爲交通要道,農商經濟一直很落後,崀山不爲世所知似在情理之中。

邵陽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南,三面雪峯山脈環繞,境內崗巒起伏。資水蜿蜒於西北,邵水環流於東南,至邵陽市中心注入資水。

邵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期正式建城,當時稱爲昭陵。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設昭陵郡。到了晉太唐元年(公元208年)當時的皇帝叫司馬昭,爲了避他名諱,又根據地處邵水之北(中國古代水的北面叫做"陽")的位置,重新定名爲邵陽。到宋朝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皇帝趙昀繼位,因他在此之前任昭州史,於是就賜名這裏爲"寶慶",這個名稱沿用了700餘年,直到1928年才改回邵陽。

邵陽曆來爲湘西南商品集散地。

邵陽也是一方旅遊勝地。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崀山景區,是天下風光之勝;南山枚場,爲江南草山明珠;黃桑森林王國,雲山佛門聖地,綏寧神奇綠洲,龍山地下藏金。銀衫國寶,鐵衫羣落,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泛舟資江三峽,尋幽舜皇秀色,無不風光奇絕,引人入勝。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革之區。“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

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婿,有護國倒袁之勳。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表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2

地理位置

崀山精華主要在廣義型崀山風景名勝區,它延伸到附近的廣西桂林資源縣八角寨景區(八角寨區域分佈在兩縣因此名稱上有新寧八角寨和資源八角寨),廣義型崀山景區是湘桂間的複合型景區。

崀山山水地貌得天獨厚,風光旖旎。

2010年6月,在世界遺產中心關於中國丹霞的評估報告中指出:“崀山和丹霞山最清楚地演示了中國丹霞的典型特徵。”

崀山的丹霞地貌青年、壯年、晚年各個時期都有發育,是中國丹霞景區中丹霞地貌發育豐富程度和品位最有代表性和最優美的景區。

完整的紅盆丹霞地貌,全國第一。

這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館,被地質專家們讚譽成爲“丹霞瑰寶”。

丹霞地貌學術創始人陳國達教授晚年到崀山考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他題詩:“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贊南北雙奇花。”。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第2張

地質學者論證報告說:“崀山丹霞地貌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類異型,各具情態。

跌宕起伏動感強,一景多姿,移步換形,形色氣質和諧協調。青山、綠水、紅崖交相輝映,例如天下第一巷的高和長,八角寨的驚險,亞洲第一橋跨度的寬,蠟燭峯的陡峭,紅華赤壁的豔麗,將軍石的俊俏,駱駝峯的形狀等在同類地貌中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美景觀賞價值。”

生態氣候

崀山位於系列提名地中部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發育和保存了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在孤立丹霞山體頂部和山脊保存着原始常綠闊葉林,在崖壁保存了由春夏生長而秋冬休眠的和春夏休眠而秋冬生長的植物有機組合的草本植被生態系統和附壁藤本生態系統,保存了有表現生境狹窄特有現象的崀山特有種,是丹霞植被譜系、演替和丹霞“生態孤島”的模式區域。

崀山是系列提名地中南嶺山脈中的提名地,是亞熱帶東部溼潤區常綠闊林的精華所在地,起源古老的生物類羣和珍稀瀕危物種最爲集中,植被的“生態孤島”現象和生境狹窄特有現象最爲突出,是丹霞植物羣落演替系列階段最爲完整的地區,是記錄被子植物基部類羣與動物(昆蟲)發生協同進化(廣義)關係的特殊生境區。

是丹霞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的樣板和試驗地。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3

關於“崀山”名稱來源有兩個:

第一,縣誌裏的解釋是傳說舜帝南巡路過新寧時,見這方山水甚是美麗,便脫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崀山。”

第二,彭澤潤教授的解釋。2010-12-06日,湖南師範大學政協委員小組和統戰部組織成員,到新寧縣考察世界自然遺產崀山旅遊開發。新寧縣縣長李小堅、副縣長黃錫等領導接見考察團成員,縣領導舉行了座談會。

省政協委員、文學院彭澤潤教授在座談發言中對崀山地名來源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歷史感的傳說解釋,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崀山”的“崀”爲什麼讀“浪”,聲旁卻是“良”呢“崀山”其實就是“浪山”,是山腰還有波浪痕跡的山。從高山頂上俯瞰,還可以看到連綿的山頭在雲霧的海洋裏,如同海里的波浪。這正如毛澤東詩歌描寫的“五嶺逶迤騰細浪”。

大家可以想象到,幾萬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海洋,海枯石爛,後來“水”走了,“山”就上來了,這樣“浪”就寫成了“崀”。

崀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已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開發學術討論會”上,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領先發出了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受到丹霞地貌研究專家的大力支持,並促成2006年12月12日在長沙成功召開了“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第3張

2009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報經國務院批准,崀山等中國南方溼潤區6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組成的“中國丹霞”申報材料送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聯合國IUCN專家組於2009年9月23日和24日對崀山進行了實地考察.。

2010年8月,崀山申請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4

科學價值

崀山位於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交接地帶和中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提名地所在的資新紅層盆地形成於白堊紀,丹霞地貌成型於新近紀晚期及第四紀。從白堊紀到第四紀,由於中國大陸受印度板塊及太平洋板塊雙重擠壓,地殼擡升強烈,尤其是被稱之爲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對中國現代大氣環流及現代地勢分佈格局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作用。

崀山丹霞地貌正是在這一特定的地質時期內,一定的地殼運動方式及特定的區域環境、氣候環境發生轉變的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生態環境變遷的標誌性岩石地貌。

崀山丹霞地貌及其氣候、生物羣落演變過程,具體地表證了中國東南地區一億多年來的地殼演化過程和古環境演變,足以代表東亞南部白堊紀以來的地球演化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主要階段的傑出範例。

提名地丹霞地貌是中國東南溼潤區壯年早期峯叢峯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國內國際丹霞地區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罕見性,對提名地丹霞地貌的深入研究,將豐富、發展和完善丹霞地貌的理論體系。

提名地丹霞地貌中喀斯特現象明顯,以漏斗、窪地、落水洞、洞穴與洞穴碳酸鈣沉積景觀爲標證的丹霞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景觀和地貌演化過程是我國和世界上不多見的事例,在國際上也具有高度的對比意義和特殊的地學研究價值。

美學價值

提名地是中國南方溼潤區丹霞地貌以緊密窄谷型壯年早期高大峯叢峯林地貌爲特色的典型區域,造景地貌均以“丹崖赤壁”爲基調,是一宗具有羣體結構的丹霞系列地貌的薈萃,從岩層初期的雕塑分割到蝕餘形態,展示了整個地貌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其造型、色彩和氣質達到最佳組合境界,襯托出其氣勢磅礴和厚重雄渾的高貴品質,素有“中國國畫靈感之源”美譽。

提名地正向地貌爲主的八角寨、牛鼻寨、紅華寨等以造型絕險粗獷爲特色,負向地貌均以造型俊俏精工爲特色。繁簡互補、剛柔相濟;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序;造成多樣統一和諧而有節奏的韻律感。

邵陽崀山國家級風景區 第4張

提名地丹霞地貌的固有姿態和固有色彩,在環境條件的變化配置與烘托下,往往可由靜態轉變爲動態,由單調轉變爲多樣化。扶夷江水碧藍清透,蜿蜒而過,隨着四季的變化,冷色與暖色、澄沏與鮮明相互輝映,形成了提名地丹霞地貌色彩美的鮮明個性和罕見的自然美地帶。

提名地保留了沿襲幾千年的農耕活動,成片的稻田隨四季變化而呈現出春綠秋黃的田園風光。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的古式民居依山而建,古堡、山寨、寺院隱沒山中。丹崖、青山、遺址、農舍巧妙地結合,輝映成趣,相互襯托出一幅完整的自然畫卷。

風土人情

崀山聚居着漢、瑤、苗、壯、侗、回、蒙古、土家、彝、朝鮮、藏、黎、滿、布依、維吾爾、白、哈尼、佤、畲、京族等20個民族,由於多民族雜居,互通有無,造就了新寧獨特多樣的風土人情。

這裏民風淳樸,瑤族因其居住、服飾和語言的不同同,有紅瑤(紅頭瑤)、花瑤(花衣瑤)、青瑤(青衣瑤)、過山瑤(盤古瑤)、揹簍瑤、頂板瑤、長衫瑤、白褲瑤、黑褲瑤等30多個稱謂。崀山的瑤族主要是過山瑤,也就是盤古瑤,散居在“八峒瑤山”,主要習俗有“慶古堂、祭盤王、接四姑娘”等。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崀山八峒瑤族跳鼓壇

跳鼓壇是崀山八峒瑤族的一種祭祀活動,俗稱打鼓堂,慶盤王,又稱盤王節,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即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相傳是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時值豐收季節,瑤族人民爲紀念先人的艱苦奮鬥精神,飲水思源,殺豬宰羊,隆重慶祝。

有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之習俗,小慶爲3天,大慶爲7天。崀山八峒瑤族跳鼓壇主要包括告報(設聖);清水淨壇;立五樓、四寨;朝幡、朝榜;打五猖;接姑娘;上刀山、下火海(穿犁頭);開天煞(傳說誰要喝了開天煞的血酒百病不侵,心想事成,消災除邪,延年益壽);

五祭盤王、慶五大王、跳鼓堂舞;遊山打獵、走長風、唱謝情歌;打清醮、收五猖、扎三殃、紙船收瘟、做辭送;古堂會(在空曠的古堂地燃起熊熊柴火,人們圍着火堆盡情歌舞,演示瑤族人民驅魔趕獸,開山闢地,頑強生存的雄風)等個部分。是集歌、舞、樂,儺及祭祀儀式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崀山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跳鼓壇是瑤民一種流傳久遠的祭祖儀式,一般在秋後舉行,包括上雲梯、過火海、五祭盤王等23項內容,它集歌、舞、樂、儺及祭祀儀式於一體,集中體現了瑤族的傳統文化,被稱爲瑤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崀山八峒瑤族跳鼓壇”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烏飯節

崀山苗、瑤、侗族人民爲紀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稱爲“烏飯節”。這天瑤山各家各戶掐了烏飯草、嫩杉尖等草葉,或3種,或5種,或7種,浸成烏汁作飯。這烏飯要讓長輩先嚐,然後一家大小同吃。據說吃了這種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

男女對歌迎賓客

外寨來的青年男女,本村寨人見面就和他對歌。姑娘來,小夥子就上前對歌。小夥子來,姑娘就上前對歌。接待客人時,客人進門唱“讚歌”,主人唱“謝歌”晚上請他參加寨子裏的“歌堂”。

祁劇

流行縣境內的祁劇由江西“弋陽戲”演變而成。今已200多年。彈腔爲主,高、彈昆兼有。解放前,大多伴隨民間迷信和喜慶活動在城鄉各地有償演出。

崀山過端午節歷來有小端午大端午之分,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農曆五月十五,屈原五月初五慨然投汨羅江自盡,於是過小端午來紀念,人們划着小船十五才找到他的遺體,大端午由此而來爲了防止江中的魚吞食屈原肉體,人們往江中投糉子。於是便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崀山人過端午節之隆重、淳樸,只有見過的人才能體會。婦女們淘米,挑糉葉,包糉子;還要推米麪,做發糕;這一天美麗的扶夷江畔,鑼鼓喧天,男人們奮力地揚着手中的船槳......扶夷江賽龍舟....這裏沒有組織者,沒有參賽獎金,當地民衆以熱情延續傳統....這是淳樸的人們過節時的熱鬧場景。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