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一直以來,二十四節氣就有着指導日常生活和傳統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下面來了解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1

二十四節氣裏面沒有花信,有十二花信,又叫十二花信風。所謂花信風,就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爲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風。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爲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薔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鳳仙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水仙花。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物候與農時關係密切。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 24 個節氣和 72 候。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爲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每1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經歷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爲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爲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2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一、來歷:

上古時代已定出年歲及天干地支。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爲天皇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干支的發明標誌着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據文獻記載,商朝時,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周朝時,已慢慢發展爲八個節氣。公元前104年的漢代期間,由鄧 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融合入該曆法。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爲上月的閏月。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爲農曆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第2張

二、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爲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3

24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節氣。經過不斷地改進後,到了秦漢年間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由鄧 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歷代政府發佈的時間尺度,而且是指導農業生產、預測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針。24節氣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用於指導農業活動,影響着成千上萬家庭的衣食住行。24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的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巧妙地將天文、農業、物候和民俗結合起來,產生了大量相關的季節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花信及花語 第3張

我國農曆有多少個節氣

我國農曆有24個節氣,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爲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立夏爲每年公曆5月6日前後;立秋爲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立冬爲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爲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秋分爲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爲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爲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冬至爲每年公曆12月22日前後。

雨水:指乾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雨水爲每年公曆2月19日前後。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甦後叫驚蟄,古人認爲,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驚蟄爲每年公曆3月6日前後。

清明: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清明的日期爲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

穀雨:古人言,“雨生百穀之意”。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穀物茁壯成長。穀雨的日期爲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正在成熟期。小滿爲每年公曆5月21日前後。

芒種:指有芒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小暑爲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大暑爲每年公曆7月23日前後。

處暑:指天氣轉涼,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處暑爲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

白露、寒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白露爲每年公曆9月8日前後;寒露爲每年公曆10月8日前後。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霜降爲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氣越冷雪就越大。小雪爲每年公曆11月22日前後;大雪爲每年公曆12月7日前後。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爲每年公曆1月6日前後;大寒爲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