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氧過量的危害

氧過量的危害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氧過量的危害,氧氣是和人息息相關的一種氣體,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氧氣,動物的生活一樣是離不開氧氣,沒有了氧氣一個人是很難存活的,有很多人都會有缺氧的時候,這個時候通常都會吸氧治療,那氧過量的危害是什麼?

氧過量的危害1

情況嚴重會導致氧中毒。

吸氧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如果長期吸入高濃度氧,會出現氧中毒症狀。咳嗽、胸悶、胸痛是氧中毒早期的主要臨牀表現。部分氧中毒患者會出現眼底出血,嚴重者可因視網膜剝離、晶體後白斑等導致失明。

健康人吸入這種高流量的氧,可能會出現頭疼、噁心這些不適。另外吸氧濃度太高可能會引起氣道的一些不適反應。吸氧主要針對的是存在嚴重的呼吸疾病、嚴重的肺病,以及嚴重的心臟疾病併發有心功能不全的人羣,所以建議普通人不要自己隨便吸氧,以免危害健康。

氧過量的危害

吸入氧氣禁忌

1、健康人是不需要吸氧的,空氣當中氧濃度是百分之二十一,氧氣通過這個濃度在肺泡裏瀰漫的時候,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正常人吸普通的空氣就完全足夠了。沒有什麼病,買個製氧機來作爲保健,這個說法不是很科學的,也沒有必要。

2、吸入氧氣的含量,需要根據醫生的'要求,不能擅自更改。吸入過量或不足的氧氣對身體都有害。

氧過量的危害2

氧氣在人體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氧氣在火焰持續燃燒的過程中起的是助燃劑的作用,在我們人體內氧氣也是同樣的作用。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它的能量物質葡萄糖是要和氧氣完成氧化反應,才能夠釋放出能量來被我們人體所利用的。當一個人沒有氧氣,那麼我們的生命也會很快地消逝了。

氧氣在我們的體內是如何工作的?

醫學上,將氧氣在人體內的運行分成外呼吸、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和內呼吸三個部分。

外呼吸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吸一呼的動作。當肺部吸進氧氣後,血液載上新鮮的氧氣,通過心臟泵出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各個細胞中去,這樣葡萄糖和氧氣就能夠結合從而產生出能量,而這個葡萄糖和氧氣“燃燒”的過程中代謝的產物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通過血液循環逆向的途徑呼出體外。

貧血貧的是什麼?

貧血不是指血液總量少了,而是血裏的血紅蛋白細胞比較少。血紅蛋白特別重要,在整個的呼吸運動或氧氣的代謝當中,它就是快遞員,一個血紅蛋白可以搭載四個氧氣,通過我們的血液循環系統輸送到全身各個體細胞中。如果沒有血紅蛋白,則氧氣無法輸送到體細胞中,那麼人體就會出現嚴重缺氧的狀態,也就會出現貧血的各種典型症狀。

血氧飽和度指的是什麼呢?

血氧飽和度是臨牀上比較簡潔、有效、直觀地反映缺氧的監測指標。簡單地講,血氧飽和度監測的就是血紅蛋白上是不是搭載了足夠量的氧氣。

正常情況下,一個血紅蛋白可以搭載四個氧分子。在一些極端的生理狀況和一些疾病導致的病理狀況下,有些血紅蛋白無法結合四個分子的氧,於是血氧飽和度便出現了下降,當下降到一定程度,人體就會出現缺氧的症狀。血氧飽和度最高值是100%,對於一個健康的人來說一般的結合量在95%-100%,在平原地區血氧飽和度低於90%是非常危險的狀況,也被稱爲呼吸衰竭。

是不是說身體素質越好的人,它搭載量越多?

每一個血紅蛋白搭載氧氣分子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一般來說這和後天的鍛鍊沒關係。但是在一些極端環境下,比如高原環境下,人體可以通過代償生出更多的血紅蛋白。

血氧含量低就代表人體亞健康嗎?

在海平面上21%大氣含氧量的情況下,不可能發生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的情況,因爲血紅蛋白結合氧分子的能力是很強的。當出現頭暈乏力、頭痛等症狀,通常不是血氧飽和度下降造成的。因爲人體攜帶氧氣供應量是遠遠超過需要量。一般而言,動脈血液供給全身的氧氣的量只用了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有四分之三的氧氣又回到了肺部,作爲儲備量在身體裏發揮作用。如果一旦發生血氧飽和度下降的情況,一定要找到原因,及時就醫。

家用製氧機有必要買嗎?

不要貿然地去買一臺製氧機來自己吸氧。氧氣是藥物而非保健品,不是吸得越多越好,過量的氧氣進入體內對人體的組織細胞是有極大傷害的,在醫學上對氧氣使用,要基於疾病的治療需求來滿足治療需求的最小用量,纔是合理的。

在密閉不通風的屋子裏待久了會缺氧嗎?

一般來說我們的生活居住的屋子很難達到那種密不透風、一點兒空氣交換都沒有的情況,在大氣壓作用下,房屋內外的氧氣含量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在相對密閉不透風的環境中待久了,我們很多人會有不適感,主要是因爲空氣中的味道不清新了,另外,屋子裏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時排到屋子外面去,又被屋子裏的人重新吸進去,這叫重複呼吸。體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對人體有害,甚至於有危險。最常見的就是二氧化碳的急性增加會導致昏迷,昏迷以後會死人的,醫學上叫肺性腦病。 肺性腦病不是說肺缺氧了,而是二氧化碳增高造成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