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藝術教育要和歡樂爲伴

藝術教育要和歡樂爲伴

來源:星女圈    閱讀: 4.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出席“國際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發展論壇”的專家們在對藝術教育的研討中普遍認爲,藝術教育要防止過度強調技能培養而忽視美育功能的傾向,避免出現“始於快樂,卻結於厭惡;始於興趣,卻結於負擔”的局面。

藝術教育要和歡樂爲伴

出席論壇的專家們就中外藝術教育進行對比後指出,我國的藝術教育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並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校外藝術教育場所非常火爆。但不容忽視的是,有的藝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重“術”不重“道”,把藝術課上成了缺乏藝術性的純粹的知識傳授課和技能訓練課,以至於出現了許多學生熱愛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尷尬局面。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培養藝術興趣應該比學習知識技能更爲重要,而且,也只有在學生對藝術有了興趣的時候,知識技能的教學纔可能獲得好的效果。

緊盯技能訓練忽視美育培養

兒童藝術教育別“跑調兒”

專家:過分實用性教學不可取

出席“國際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發展論壇”的專家們在研討中指出,近年來,少兒學藝熱一再升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視少年兒童的素質教育正愈來愈成爲整個社會的共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少兒藝術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卻並不“藝術”,過分強調實用性,其專業化、成人化的教學方式很不可取。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的兒童藝術教育絕大部分採取的還是嚴謹的、一環接一環的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吸收,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專業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對孩子藝術修養、欣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的培養。專家表示,藝術教育不能完全忽視技能技藝,但也不能過分強調技能技藝,因爲歸根到底,技術是爲藝術服務的。藝術教育有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培養想像、淨化心靈等許多功能,一個人當他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細膩的審美觀察力以及敏感的審美情感體驗的時候,便有了藝術的慧眼,他的心靈世界也必將是豐富多彩的,情感中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也會在精神層面上得到強化。如果只一味地重技藝訓練而忽視欣賞能力、藝術感受力的培養,到了一定的時候,技藝不僅不能繼續有所發展,而且還會僵化。

如今,在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中,用於孩子藝術教育的支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花這麼大的代價培養出來的孩子,藝術修養是否也達到了與之相應的水平呢?調查結果是令人失望的,一些琴技出衆的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感受力甚至還不如一些從未接受過訓練卻喜歡聽音樂的同齡孩子。面對這樣的結果,藝術教育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

國外專家傳兒童藝術教育經——

記者從“國際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發展論壇”上獲悉,國外的許多普通學校在藝術教育方面特別注重藝術的審美功能,多采取開放式教學,強調個性發展,追求創造性,讓孩子們從學習藝術中充分感受藝術的美,有很多值得國內學校借鑑的地方。

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代表團在論壇上介紹了他們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方法和成果。在美國,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培養專業人才,學音樂,不一定讓每個孩子都要成爲音樂家,而是爲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培育創造性,爲此他們已將音樂學科列爲中小學的“大六門”。在日本,人們主張用藝術培養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培養孩子熱愛自然和社會的審美情操,造就輕鬆、活潑、充實的校園生活氣氛,同時根據兒童的不同情況,制定貼切可行、各具創意的教育方式。俄羅斯代表團負責人發言認爲,學習藝術能夠爲孩子提供創造的空間,可以發展他們的藝術氣質,滿足其成長中所需的精神需求,爲他們的創造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這些國家,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給孩子樂趣,他們普遍採用開放式教學,教師只是提出任務,稍加啓示,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學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樂,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孩子將生活樂趣、藝術實踐、服務社會三者協調統一。

八成家長把孩子學藝術作爲“名校敲門磚”

藝術也應試孩子苦惱多

專家指出,目前,家長在孩子的藝術教育上存在着許多誤區,一些家長把學好藝術可以爲各類考試添加籌碼作爲目的,逼着孩子考級考證,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讓孩子對原本應該是體驗美、感知美、欣賞美的藝術課漸漸失去了興趣。

調查顯示:80%左右的家長把藝術教育定位在“名牌學校的敲門磚”上,把藝術教育也變成了應試教育,經常拿專業水平來要求孩子,甚至不惜犧牲掉孩子許多的課餘時間,強迫孩子進行成人化的專業訓練,一個指法要練上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只要孩子學了藝術專長,就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孩子培養成這方面的專家,結果毫無美感的訓練讓孩子過早地失去了對藝術美的感知興趣。專家指出,藝術興趣是孩子在藝術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藝術、享受藝術、發展自身藝術能力的動力和催化劑,是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質的,家長只有對藝術教育有了正確的認識後,才能摒棄對藝術教育的誤區,給孩子一種輕鬆的藝術教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