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他認爲身教先於言教,不當行爲不僅要及時批評並且要立即糾正,有要求必要有檢查,這就是有關於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1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後任總督,任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教家風更是令後人傳誦。俗話說,富貴過不了三代。

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學習英語成爲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着其鬥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勝利。次子紀鴻喜愛自然科學,在數學研究上造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

難得的是不僅其子成才,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也都成爲教育家和學者。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餘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其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無論工作怎樣忙曾國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爲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在家庭中提倡勤儉謙勞精神,反對奢侈懶惰。曾國藩本人雖位列三公,但他對兄弟、子女總是嚴格要求。他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不準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不準子女斥僕傭、輕慢鄰居。

在家教育子女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不能仗勢欺人。在家裏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國藩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爲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國藩教育子女不謀做官發財,只求讀書明理。在封建社會謀出路的捷徑就是做官,當時官僚子弟都想憑藉權勢擠入官場,曾國藩卻再三叮囑子孫:我不願兒孫爲將領,也不願兒孫爲大官,只希望成爲飽讀詩書、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勞節儉,自我約束,吃苦耐勞,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因此,自曾國藩兄弟之後,曾家再沒出領兵打仗的將領。他們絕大多數留學英、美等國的名牌大學,學貫中西,成就卓著,成爲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名家大師,飲譽五洲四海,爲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2

曾國藩如何教育孩子

一:身教先於言教。

他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起牀灑掃庭院,然後回房練字一千,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儉”。吃飯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帶殼的穀物,兒子便挑出來放在桌上。曾國藩看見了什麼都沒說,只是默默地撿起來剝開外殼把裏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響力自然優於言傳,一個簡單的動作,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一語不發便讓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與此相對應的,又想起《唐語林》中兩則吃餅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羣臣,宇文士割肉之後用麪餅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說話,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將擦過肉汁的麪餅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這一輩,故事又重新上演,這一次用麪餅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龍目注視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將擦過手的麪餅吃了下去。

看到這個故事,內心並沒有太多的觸動。因爲太宗也好、玄宗也罷,他們是用皇威龍尊在威懾臣子,讓他們不得不吃下擦了湯汁的餅子,但是皇上爲什麼不想想,臣子和兒子爲什麼要用餅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宮宴席上沒有人侍候他們洗手,還是太監宮女很沒有眼色不知道該給主子們遞手巾嗎?是他們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種下意識的行爲。

只是懾於龍顏威嚇,便改了初衷勉強吃了當作“手巾”的餅子,心裏不定是多麼的不樂意。更何況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華無限,用寶馬良駒不遠萬里爲貴妃運送荔枝,所費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麪餅,解決多少老百姓的溫飽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會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寧吃少來苦,不受老來貧。”做人要惜福,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從愛惜糧食開始,寧在有日思無日,別到無時思有時。所以教育孩子讓他們從小體味艱辛、瞭解疾苦、勤儉做人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第2張

二:言出必行,不當行爲不僅及時批評並且要立即糾正。

“兒子窮養,女兒富養;兒子糙育、女兒精育”這是現在很流傳的一種觀點。而一百年前的曾國藩不僅教子嚴格,對於女兒的管教也很嚴苛。有一年,小女兒隨母親來到兩江總督府探望父親,第一次進入總督府,小女兒認爲不能太過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藍色的綢布夾襖和一條帶花邊的綠色褲子。

曾國藩見了,認爲那褲角綴着的花邊繡工精美、花紋繁複,便十分不悅,批評女兒“衣着太過奢華鮮亮了”並且立即讓女兒換了一條沒有花邊的褲子。且不說事實上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綴着花邊的服飾實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說父母認爲孩子哪一點兒做的不當,不僅要及時指正,還要讓孩子立即執行更正過來,這一點,我們可能都未曾重視。我們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後別再犯了”,即使我們都知道“及時整改”對於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養成好習慣更有效。

三:有要求必要有檢查。

在調任外埠的時候,曾國藩曾親自爲兒媳婦和女兒們訂了一個功課表,分爲四事。一食事: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二衣事:巳午刻,紡花或績麻;三細工:中飯後,做針黹刺繡之類;四粗工:酉刻後做鞋或縫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離家後,女兒媳婦們不能切實執行,於是又在功課後寫上一段話:“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婦女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

吾已教訓數年,總未做出一定規矩。吾即將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課,請夫人督促,親自驗功。食則每日驗一次,衣事則三日驗一次,粗工則每月驗一次。” 此外,還要求兒媳和女兒們“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女鞋一隻。吾回江寧後,當作一總驗。”有要求、有檢查,言出必行,言傳身教,這就是曾國藩的教子之道。

後來,他的兒子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爲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很多時候,我們有了孩子以後,便真正意識到爲人父母責任重大,我們自然而然地在職場、商戰打拼時會付出更多的辛苦,更爲竭盡全力努力奮鬥以期爲孩子積累下殷實的經濟基礎,我們苦心維護人脈與社會關係也是爲孩子的成長鋪平道路。我們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經歷一些坎坷,成長地更爲順利。

然而,有的時候想法和結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慮的越周詳,孩子成長的空間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長的“過度保護”下弱化了。

對照曾國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與寒士相同,庶幾便可成大器。”

位極人臣的曾國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與寒士相同在我們看來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恰恰是最寶貴的。曾國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問題,大家都習慣向國外看,向歐美先進的理論學習,其實在中國古代,不乏經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與觀點,這些都值得我們深省與借鑑。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3

一、教育孩子其實是其樂無窮的一件事

如果你找對了教育方法,那麼,教育孩子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之一。大家設想一下,人生的快樂有多少種?如果一個人在教育孩子上,包括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上,找不到天倫之樂,找不到親情,那麼人生就太樸素了。如果親情不穩定,不能體會那種恆久的親情,那麼自己就會覺得活得沒勁。活得沒勁,就把你的這種觀念傳達給孩子,孩子活得也沒勁,所以孩子纔不學習。

我想,會教育孩子的人能體會出在教育孩子中,樹立了一個人的那種無窮的樂趣。教育好一個孩子,你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尊嚴感、價值感。這對於一個人到中年的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面了。教育子女是其中最重大的一塊。人生成功方面之一,就是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實際上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如果你不自覺地使用對了方法,你好像什麼都沒做,就伴隨着孩子的成長,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起來。好像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也沒有特意的追求。如果你要是教育不對的話,這個就難上加難了。有的家長說:“我都快被他逼瘋了。”

其實,在教育的互動中,你和孩子的感受大抵相似。我說:“你呀,你也快把他逼瘋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絕對是一樣的。所以,孩子快把家長逼瘋了,家長基本上長也快把孩子逼瘋了。

蘇霍姆林斯基在《孩子的心靈世界》寫到:教育孩子其實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簡單到什麼程度,如果一個父親能夠把心擺正,能夠正視孩子,他能夠把孩子當人看,他把這種觀念傳遞給他,那個孩子自然就成長。關鍵是怎麼把心擺正?什麼叫正視?怎麼傳達這種觀念?這是根本。這個說簡單就太簡單了,要說難就太難了。

所以,我們要是把這個方法學會,教育孩子每天只需要十分鐘就行了。其它時間,讓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每天在他身上投入十分鐘就行了。找對方法,那簡直太簡單了。我們平時沒有人教你這是對的,可是,我們做對了。也有時,這麼簡單大家卻做不到。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闢蹊徑 第3張

二、人體的力量

如果你的潛能沒有的話,那你還開發什麼呢?假設說,我們在一座山上硬挖煤,而這個地方不是產煤的地方,你挖一百米,二百米,一公里,兩公里挖出來全是石頭,根本沒有煤。就是說,潛能開發必需先有潛能,才能去開發。

三、家長的角色之生命教練

孩子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所有人類行爲,從簡單的肉體上的肢體動作到複雜的精神上的活動,他全都不會。他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的本能就是學習的能力,憑藉孩子的這種本能,家長可以訓練孩子學會任何人類動作。事實上,孩子後來一切行爲動作都是有意無意學習的。

可是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好像孩子不被教導和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會很多的東西。甚至我們中國的聖哲孔子也認爲:“人是生而知之”,這其實是一種重大的誤解。由於人學習能力太強大了,在與成年人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孩子會自動模仿我們成年人的言談舉止,同時孩子還會在他周遭的環境中,自動隨機地攝取信息,然後他在不經意中表露出來了。我們成年人對此驚訝不已,我們所觀察的現象彷彿孩子不用學就會。

其實,孩子的這種自動的學習是不完整的,不規範的和不繫統的。有些東西他學會了,有些東西他沒有學會,而我們成年人無法知道他哪些東西學會了哪些東西沒學會。基於此,我們認爲那種留存在人們大腦中的“很多人類行爲,孩子不經過教育訓練就應該會”的假設是不對的,並且是絕對有害的。

我們應該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任何正確的人類行爲,都是要經過系統教育訓練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來。”由此我們就可以推論出:如果孩子事先沒有被教導過,他做錯事是完全正常的,是預料中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被批評和懲罰。

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真正傑出的人,就要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訓練,才能使他逐漸學會不但按“人”的方式來行爲,而且是按傑出的人的方式來行爲。

我們人類行爲,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爲三大類:

(一)我們的肢體動作。

從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飯、睡覺、刷牙、洗臉、游泳、各種體育運動等等。這類動作的特點是它們都是有正確標準的,任何動作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孩子才能把動作做標準。如果沒有經過耐心地教導和訓練,孩子可能根據自己所見所聞而“自學成才”這就使他很多東西都學歪了,學走樣了,甚至不會做。因此家長在孩子剛開始學爬行,就應該耐心訓練孩子的各種動作,這樣孩子才能乾淨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種動作而不是拖泥帶水行動遲緩。

(二)我們接人待物的方式。

我們人類是社會生物,每個單個的人,如果沒有他人的合作是無法生存的。所以我們必須從小訓練孩子怎樣與人交往。孩子剛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該怎樣對待別人,完全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如果我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存留在孩子潛意識裏的各種“生活樣式”品質優秀,那麼他就會在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網中游刃有餘應付自如。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他不知道怎樣正確地與別人打交道,等到他到了必須與交往的時候,他會按他習慣的模式與人相處,如果這種交往給別人帶來困擾和痛苦,別人就會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他,而使他痛苦不堪。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因此我們家長必須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對孩子如何與人相處進行訓練培養,我們必須通過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樣對待父母、怎樣對待兄弟姐妹、怎樣對待叔叔阿姨、怎樣對待同學朋友、怎樣對待老師、怎樣對待陌生人、怎樣對待自己等正確的方法教給孩子,並訓練他徹底掌握爲止。這樣他才能適應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並且通過與人互動來獲得別人的認同從而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

(三)我們的精神活動。

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我們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腦對我們外界的`世界進行思考加工,並且我們根據思考加工的結果來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樣如果我們的思考方法是正確的,那我們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指導我們正確的行動。如果我們思考的方法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錯誤的結論指導下來行動,必然使我們遇到挫折和失敗。

因此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人教會他正確的思考,那幾乎是災難性的。家長在與孩子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必須把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的正確的觀念傳達給孩子,並且教會孩子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樣孩子才能開始真正的精神活動。

而傑出的人就是從小在這方面訓練的比較充分,他們的大腦被開發出來了,能夠正確地思考他們所遇到的人、事和物,從而使得他們根據自己的思考來決定的行爲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規範。以此使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達到的結果。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