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現在我們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有小孩子的,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需要給小孩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1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實現讓受教育者具備“自由而中和”的人生態度與社會價值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自我潛能與社會作用,也才能實現全人類自由而中和的生活一生的最高境界。所以:

第一:教育除了完成學習和應用前人已有的所有的知識之外,更多的是要自由地去發現未知世界,這是教育要承擔的一種自由,如教育沒有了這種自由,

人類是不會發展的。所以教育的終極是要讓人類對更大的未知世界、宇宙自然、人類自身進行具備自由探索的能力與條件。

第二:教育要實現人的思想及精神的高度自由,要讓人類最終都具有自由的意識和權利,當這種思想意識和個人權利得到個體的一種自覺並踐行,

同時也認可對社會羣體的制約也是爲了個體的自由而服務應必須的思想,這樣人類就真正的互相理解,也就全都有了自由,並相處中和了。

第三: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終極目的是要實現人生一切的中和,不能讓任何人爲任何事走向極端或偏於其一,中和的思想與中和的行爲,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也就是中國儒學所倡之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也物育焉!正是這個思想,只有具備了中和的思想,一切才能正常合理的按自然規律運行而不失序。

這是中國古人對人類的最偉大的思想貢獻。如果說人們對生活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安居樂業的`話,那教育最終要實現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的。

第四:當自由與中和能聚於一身,則是人類的最高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但人的天性中的劣性及社會現實的與自然及人類之間的鬥爭,都會使人類把自由與中和這兩個最偉大的東西丟失了,

而且在各種因素的迫使下,人類的行爲與這兩者總是相去太遠。過多的血的教訓都不能使人走上自由與中和的道路與生活。所以教育就有了用場了。只有教育也才能實現自由與中和

第五:教育本身也需要自由與中和,當教育沒有了自由,只能服務於某一種事物或者爲了達到讓人成爲某種狀態時,教育就會走向極端,

教育也就不自由了,沒有自由的教育也就培養不出能發現更大的自由世界的自由能力,無論思想還是行爲都會受制受限,有些來自於外界的受限,更多的還會來自於自身的束縛。也就限制了人類的想象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2

01,認識自我,瞭解自我

教育首先它是一種自我認識的體現,我們要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主觀的評價,有客觀的評價,其次不應該扭曲自己的特徵,不應該誇大自己的優點,也不應該縮小自己的缺點。

要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的行爲因素將會又付出什麼。積極的自我態度和自我認識,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完美,

認識自己的短處,認識自己的長處,在總體上面認可自己,接納自己,而且要對自己抱有一定的希望,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個人。

02,客觀的感觀世界,建立人際關係

能夠從別人的言語和行爲中能夠感知他人是個什麼樣的性格,而且能夠感覺到別人的思想願望和感受,我們要理解他人要理看到對方的一個看法和態度。

如果一味的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沒有辦法建立人際關係,對人的態度和人際交往技能,都有助於自己人際關係的提升。我們要客觀的去感受這個世界,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圈子。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第2張
  

03,對生活熱愛的人

交流的目的則是培養一個人對生活又有熱愛之情,這便表現在心理是健康的,而且它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對家庭是熱情的。在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

能夠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理解一些正能量的東西,最好可以有感恩的心態,對生活足夠的熱愛。我們發現不少的人總是用消極的觀點去看待這個世界其實是不正確的,

只有我們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熱愛生活,才能夠有一番精彩的人生。未來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的磕磕絆絆,只有那些對生活熱愛的人,他們才能夠真正的走出來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

04,有效的解決問題

最初我們理解教育的是教書育人,其實教育的.目的更在於有效的可以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當然工作中的問題也是我們通過教育而得知的,

人們希望在受教育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把自己的心智提高。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是很優秀的,而教育的目的只是把一個人培養的更加的優秀,學習任何知識都沒有問題,他們可以提高我們對社會的認知。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3

1.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爲最高境界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裏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係到人與教育的關係,《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話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

2.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這種聖賢之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聖人”的後繼者自許,

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爲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裏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嚮往的是“孔顏樂處”。

他們也都着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3.教育講究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是 第3張
  

觀察學生的水平來進行教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長作爲依據。

《論語》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

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他看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