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這種食物富含營養,這種藥材最大的功效就在於改善身體狀況,平時我們也可以將它泡水喝,身體寒涼的人要儘量少吃,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養生必備。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1

功效:利水藥;滲溼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溼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鬆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於去溼。

6、雲苓皮:是去溼大於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功效與作用

1、《藥徵》記載: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2、茯苓治子宮肌瘤:茯苓、桂枝、當歸、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蠣、鱉甲各120克,紅花75克,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各60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爲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溫開水送,持續服藥1年,能使月經正常,肌瘤消失。

3、茯苓治心神失養:茯苓9克,酸棗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爲酸棗仁湯。亦宜於虛煩不眠、心悸眩暈等症。

4、《儒門事親》記載:茯苓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爲細末。稀米飲調服之。

5、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痠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6、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蘇梗、橄欖各18克,枳殼15克,橘紅、生薑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劑,繼續服用,能使症門面減輕,進食順利,X線複查癌竈明顯縮小。

7、《抗癌植物及其驗方》記載:茯苓治潰瘍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調敷患處,同時內服銀花、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

8、《仁齋直指方》記載:茯苓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

9、《補缺肘後方》記載: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塗上,滿七日。

10、《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

11、茯苓治痰飲;茯苓善滲泄水溼,使溼無所聚,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味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12、茯苓治脾虛泄瀉;茯苓能健脾滲溼而止瀉,尤宜於脾虛溼盛泄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和劑局》);

13、茯苓治脾虛不化:茯苓、黨蔘、白朮各60克,神曲、麥芽、山楂、山藥、砂仁、陳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黃連、甘草各22克,共研細末,水泛爲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溫開水送。

14、茯苓治肝癌:茯苓、龍葵各45克,白英、半枝蓮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蔘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範圍。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佈均勻。

15、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爲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16、《證治要訣》記載:茯苓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

17、茯苓治水溼痰飲:治水溼瀦留 茯苓30克,白朮15克,豬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檳榔、蘇梗、澤瀉、桑白皮、陳皮各9克,人蔘、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茯苓用於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爲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19、《別錄》記載: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20、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樹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馬鞭草、葵樹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延長生存期,宜於急性各型。

21、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於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常與人蔘、龍齒、遠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22、《綱目》茯苓酒 記載:茯苓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

23、茯苓抗癌:臨牀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溼盛、痰飲內停、溼熱壅結者。

24、茯苓治宮頸癌:茯苓、半枝蓮、蜀羊泉各30克,山藥、生地各15克,知母、黃柏、澤瀉各9克,牡丹皮6克,紅棗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帶減少,尿頻,腰竣等症狀好轉,局中病竈消失。

25、茯苓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26、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蔘、生牡蠣各30克,鱉甲15克,鬱金、枳殼、白朮、柴胡、紅花、五靈脂、雞內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狀緩解,3個月後有片顯示淋巴結縮小。

用藥禁忌

1、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茯苓。

2、《本草經集註》記載:馬藺爲之使,茯苓惡白斂,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3、《藥性論》記載:茯苓忌米醋。

4、《本草經疏》記載: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記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茯苓。

6、張元素記載: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2

處方用名:茯苓、白茯苓、雲茯苓。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

功效與主治: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主治水腫,痰飲,脾虛諸證,心悸不寐等。

臨證運用禁忌:

1、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2、陰虛而無溼熱,腎虛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婦慎用。

茯苓按其藥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幾部分:外皮黑褐色者爲“茯苓皮”,擅長利水消腫;皮內呈淡紅色者爲“赤茯苓”,擅滲利溼熱;內呈白色者爲“雲茯苓”(白茯苓),長於滲溼健脾;苓塊中穿有鬆根者稱“茯神”,擅長於寧心安神。

茯苓用於寧心安神時,劑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於利水滲溼時,劑量宜中,一般爲15~30克;用作健脾補中時,劑量宜小,以6~12克爲好。曾取大劑量茯苓治失眠,連續服藥達數月之久,未見有不良反應。茯苓有安神、健脾補中、利水滲溼之功,故無論虛實,皆可投之,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點,也是其他安神藥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雖薄,只要藥量恰當到位,亦不失爲一味功效獨特的安神良藥。筆者用於治療失眠,也常在辨證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驗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補脾益心,又能利水滲溼。凡脾虛溼困引起的痰飲,泄瀉,水溼內停引起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諸證,茯苓均爲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補脾氣,助運化,以寧心安神,用於治療心脾兩虛、心神失養之驚悸失眠。茯苓的特點是“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虛(脾虛)邪盛(溼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質平和,臨牀可與多種藥物配伍。如用於治療脾虛不能運化水溼,食少腹脹,大便泄瀉,多與黨參、白朮、山藥等同用;用於治療痰飲嘔逆、胸膈痞滿,多與半夏、桂枝、生薑等配伍;用於治療氣虛心悸,多與炙甘草、桂枝、黨蔘等同用,或少加硃砂;若驚悸失眠屬心脾不足者,又常與黨參、桂圓肉、酸棗仁等合用,屬心腎不交者,又多與石菖蒲、遠志、龍齒等配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