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孩子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得到父母的認可,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爲大家分享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1

(1)容許孩子有探索的機會。

穿衣服、吃飯、走路應是三四歲孩子能自己處理的,但父母常因孩子做得不夠好而一手包辦了。這樣雖然省時又省事,但也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而且會帶給孩子很大的挫折感。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別急着替孩子把事情做好,要給孩子機會,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領悟可行的方法。挫折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緒,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才能積累經驗,重拾信心,即使日後面對社會變遷,也能自在生活。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反而可能會缺乏韌性及生活應變能力。

(2)容許孩子有探索的空間

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對於自己的冒險行爲,孩子往往感到很得意,但父母卻覺得很危險,很恐懼,進而阻止孩子的冒險行爲。斷然阻止或恐嚇孩子的自發性行爲,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怯於主動行事,因爲他感受到的周遭環境充滿危機,更嚴重的是孩子會失去對環境的好奇及信心。有些父母過於保護孩子,是因爲自己有恐懼的經驗,於是禁止孩子做這做那,事實上那樣的恐懼是父母自身的恐懼。父母對孩子的安全是該小心翼翼,但也要以彈性的尺度容許孩子有探索的空間。做父母的往往過低估計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以爲他們哪經得起這麼大的痛苦、挫折。其實孩子的潛力是驚人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會在荊棘叢生的荒園裏開闢出一片天空。

(3)容許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的一舉一動,便會不允許孩子做這做那,這樣一方面抑制了孩子的獨立性,另一方面迫使孩子接受成人的概念與標準。久而久之,孩子喪失了自主選擇、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人的決定就是孩子的選擇。即使他長大以後,也要由別人來決定他的一切,這樣的孩子是永遠不會獨立的。

(4)容許孩子有失敗的經驗。

在孩子嘗試獨立的過程中,必定會碰到挫折、失敗。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持。給他一些鼓勵與認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克服的辦法,鼓勵孩子再去嘗試。這樣孩子即使無法解決問題,但心靈上的陰影可以減輕些,以後再遇到不如意的'情況也能忍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3~6歲的孩子一旦踏進幼兒園,就是走進了一個小社會,就需要具備初步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要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開始。

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比較基本的自理能力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吃飯的自理。

當孩子能夠用調羹吃飯時,就可以改用筷子了。開始他只能用筷子扒拉着飯入口,漸漸就學會用筷子夾菜,到4歲時就會自己挑戳了。

(2)穿、脫衣服的自理。

對於近3歲的孩子可以開始穿衣訓練,先讓他學穿無扣的衣服,然後學習解結釦子。爲了使學習穿衣有趣而易學,家長不妨陪孩子一起玩穿外套的遊戲,這裏介紹一套口訣,在遊戲中家長可以一邊念口訣給孩子聽,一邊陪孩子練習:第一步,穿衣很簡單,外套先放平。右領靠着我,袖子放兩邊。第二步,左手入左袖,右手入右袖。第三步,雙手向上舉,頭兒微向前。往後翻筋斗,拉好即完成。除此之外,孩子在4歲時可以要求他自己學會穿好衣褲鞋襪,5歲前後學會結活釦,6歲時會解開結死了的鞋帶。

(3)個人衛生的自理。

小孩子是很喜歡洗手的,家長針對這個特性可以教孩子自己洗手,剛開始時,訓練孩子自己用流水衝手,並用毛巾揩乾,逐步發展到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自己擰乾小毛巾來擦手。在孩子牙出齊後,就可以教他刷牙,先不要用牙膏,漱口水也必須是開水或純水,漸漸地使他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在孩子學會吐漱口水之後,再在牙刷上放一點兒童牙膏來刷牙。孩子到5歲時,可以讓他學着洗一些小東西,如自己的襪子、手帕等。

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從孩子的經驗和理解水平出發,不要苛求孩子。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對周圍的事物照顧得不周全、不完善是小孩子的特點。有些家長習慣於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想象和看待孩子的世界,因此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當孩子做不到時,就會被戴上懶惰的帽子。家長在吩咐孩子做事的同時,應該告訴他這樣做的必要性。對孩子提要求要具體,與其對孩子說“把你的房間收拾好”,不如說“把你的圖書放到書架上去”,或“把你的畫筆放進筆盒裏去”。

(2)多多鼓勵,不要責罵和埋怨,更不要輕易剝奪孩子自理的機會。孩子們往往對任何事都感到新鮮和好奇,有時甚至是好玩。因此他們會對很多事躍躍欲試或直接參與,例如掃地、擇菜等。家長常常怕孩子做不好而加以制止。這樣孩子們失去了幹活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懶惰、依賴。當孩子表現出勞動的積極性時,做家長的切不可潑冷水,而應以極高的熱情鼓勵孩子。在孩子做得不夠好而煩躁時,家長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學得更快、更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對於孩子明顯不會做的事情,也要儘量讓他表現。例如擺餐具,可以請他擺筷子和調羹,至於瓷碗則告訴他掉在地上會破,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拿。

(3)不要讓孩子半途而廢。孩子一開始做家務多半是出於好奇,等新鮮勁兒過去了,或者老是做不好時,就會感到厭煩。要讓他養成習慣,則要靠家長一貫的堅持。除了孩子生病,沒有理由不完成他應該做的家務,必要時只能狠狠心,否則很難長久持續。特別是孩子剛開始做時手腳比較慢,家長要事先安排出充裕的時間來耐心等待,不要因爲趕時間就替孩子代勞。

(4)孩子在幼兒園裏由於受到老師的督促和集體的約束,有時會表現得比在家裏積極、勤快,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和老師密切配合,共同教育。

(5)給孩子專用的物品和工具,標上名字和記號,這樣不但孩子在使用時比較得心應手,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工作積極性。

(6)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家務,邊做邊聊,孩子既能學習模仿,又可覺得親切愉快。家長應特別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首先要把家務事做好,給孩子留下乾淨、整齊的印象。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對孩子進行交通守則教育

發達的現代交通帶來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快速中隱藏着危險。在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少年兒童中,死於交通事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對兒童進行交通守則的教育,既是培養孩子社會規範的需要,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安寧。

交通守則的內容很多,也比較枯燥,要讓孩子瞭解並掌握,首先要有所取捨,要選擇最基本的、同孩子生活實踐比較相關的內容。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生活經驗範圍內,馬路上的行人安全守則是主要的交通守則方面的內容。

對孩子進行具體的安全守則教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瞭解這樣一些概念:

人行道——馬路旁專門給人走的地方叫人行道。

斑馬線——馬路上像斑馬身上的紋路一樣黑白相間,讓行人穿過馬路的地方叫斑馬線。

地下道——設在地下,讓人行走、穿過馬路的地方叫地下道。

天橋——架在半空中,讓人行走、穿過馬路的橋叫天橋。

這些概念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因此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對孩子進行的安全守則教育的基本內容有:

(1)在馬路旁行走時,要注意什麼?要走在人行道上,如果路旁沒有人行道則要靠右邊走,這樣纔可以看到迎面而來的車輛,比較安全。

(2)如何穿過馬路呢?可以利用地下道或天橋。如果沒有地下道或天橋,就得在有交通標誌的地方過馬路比較安全,並且要注意交通信號,當綠色圓形或人型燈亮時,而且兩旁的車子都停下來後,再穿過馬路。如果要利用斑馬線過馬路,一定要先停下來,看看左右兩邊,確定沒有車子開過來,纔可以走。

(3)過馬路時,還要注意什麼呢?當綠燈在閃的時候,不要搶着過馬路,等下一次綠燈亮了再過去。如果走到馬路的一半,綠燈開始閃動,要快步迅速通過。還有,過馬路時要牽緊大人的手,手裏的東西也要拿好,不能邊走邊玩,這樣才能又快又安全地穿過馬路。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交通守則教育時,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寓教於樂,用形象、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活動來進行。譬如,用厚紙板做交通信號和馬路,再用模型車、小玩偶佈置成馬路街景,讓孩子玩玩看哪種方式過馬路最安全。同時,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馬路進行實地演練,示範如何走地下道、天橋,或遵從交通信號燈的指示,在路口停、看、聽,確定車子都停下來後才過馬路。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2

1、鼓勵孩子幫忙做事

當然,這不包括重活,而是一些有趣的家庭雜物,做些簡單的事,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且久而久之能讓他感覺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2、家長要多鼓勵與肯定孩子

孩子的年齡小,認識水平不高,考慮事情肯定也不周到,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小錯誤,這時家長不應該責罵,應該教孩子怎麼做纔是對,給他們分析原因,找出問題,這樣纔有助於培養孩子。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第2張

3、家長要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

很多家長都缺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一是心疼孩子,另一個是怕麻煩,其實,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責任心是緊密相連,如果家長不注重,這不是幫孩子,而是害了孩子,因此,家長一定要有這種意思。

4、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有些關於孩子的簡單事,可以試着給他做決定,讓他感覺到某方面他已經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了,這樣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5、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從學家務做起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除了培養孩子管理日常生活之外,還要培養孩子做家務,且在吩咐孩子做家務時,一定要有耐心,鼓勵孩子主動的做家務,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獨立、勤勞、負責任。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3

父母要言傳身教,爲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的行爲,所以,家長首先保持房間的清潔,打理好自己的個人衛生,做好自己的事情。

怎樣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第3張

家長不要凡事包辦,孩子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讓孩子去做。父母的包辦行爲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一包辦代替,給孩子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承擔責任。孩子好奇心強,什麼都想去試試,但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爸爸媽媽要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讓孩子體驗成功。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

將生活中的技能作爲內容編成兒歌,一邊說一邊讓孩子操作。孩子不喜歡做的事,變成有趣的兒歌后就會很高興地自己去做,穿衣、洗手、刷牙、吃飯等都可以編個兒歌,這樣孩子比較喜歡接受。

父母要傳授給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可以讓孩子先觀察父母的做法,如媽媽是怎麼刷牙或洗襪子的,爸爸是怎樣整理書櫃的。

父母可以與孩子比賽,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快,如:比比看誰誰牀鋪整理得好等。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及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父母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讚揚。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