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和孩子多說“我們”

和孩子多說“我們”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孩子多說“我們”,孩子是上天的饋贈,家長應當與孩子統一戰線攻克難關,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鬆的,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不過平時我們要和孩子多說“我們”。

和孩子多說“我們”1

“我們”包含說話的個體,表達的是—個統—戰線的問題。而“你”則有明顯的對立傾向。所以,跟孩子要多說“我們”,少說“你”。

我做過一個小調查,詢問過近五百位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是用“我們”,還是用“你”,有四百多位家長說用“你”。剩下的這些家長裏,有805的孩子是六歲以下。他們認爲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可能就會說“你”,而不會說“我們”了

有一位家長,兒子剛上一年級、她對我說:“我對你這個問題特別敏感,也讓我反思很多。就在前不久,我兒子剛跟我聊天,說我最近說話特別嚴肅。”

和孩子多說“我們”

“孩子上小學,大多數家長的神經就開始繃緊了,說話也會隨着嚴肅起來。”我說。

“對,我就是這樣,都說別給孩子壓力,可是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裏,處處表現很好啊—我就是這樣,所以天天對孩子說:‘你可不能貪玩啊,都上小學一年級了。’

“很多家長都這麼跟孩子說過。”

“是啊,所以,我並沒有覺得我有什麼不妥。可是那天我兒子說:‘媽媽,我上了小學之後,所有的事情部是我自己的了,是嗎,’我說:‘是啊,兒子,你已經開始自己的人生了,不能再依賴媽媽了。’”

“你這是把孩子的安全感帶走了。孩子覺得你不會支持他了,他只剩下他自己了。”我解釋說。

“對對,老師你說得太對了。我現在仔細回想一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跟孩子說什麼事,都說‘我們’,我說‘我們的老師是一個很和善的老師’,我會問‘我們今天玩得怎麼樣,寶寶?’可現在我說話,都是‘琪琪,你得怎樣怎樣。’

“從‘我們’一下子就到‘你’,孩子肯定會有點接受不了。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情,只要有父母的支持,他就有勇氣,有信心。可如果他發現父母完全撒手,只剩下他自己,那他就會產生恐懼,能做到的也不敢去做,自然也做不好。”

“哦,還有這樣的功效呢。看來和孩子說話,這學問也很大啁。”

很多家長之所以跟孩子說“你”,而不再說“我們”,只是覺得孩子長大了,應該讓孩子有獨立意識,但其實越是用“你”來描述事情,孩子越無法獨立起來,因爲他沒有安全感。

和孩子多說“我們”2

幼兒園老師佈置了親子作業,秋天到了,樹葉飄落,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欣賞秋景時,別忘了撿一些好看的樹葉,一起動手做幾個可愛有趣的樹葉標本。

西西和蘭蘭是好朋友,她們約好了,週日時和媽媽一起去公園,她們要撿樹葉,也要在公園野餐

兩個小傢伙提前準備了玩具和小零食,媽媽們也準備了一些食物,於是一起去了公園。

到了公園,兩個小女孩很興奮,在公園裏一邊走一邊玩,還不忘撿樹葉,很快,她們就撿了很多葉子。

後來,她們累了,媽媽們鋪上地墊,準備讓兩個孩子吃點水果,喝點水。

西西很想吃蘭蘭帶來了馬卡龍小甜點,但蘭蘭不同意,她說:“不行,這是我的,我還要吃呢。”

媽媽讓蘭蘭和西西分享,蘭蘭就是不答應。

後來,西西看到蘭蘭帶來的粉色泰迪熊,很想摸一摸,抱一抱,蘭蘭又說:“不行,泰迪熊是我小姨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這是我的。”

休息了一會兒,西西建議蘭蘭去健身器材廣場那裏玩盪鞦韆,蘭蘭說:“太曬了,我還想再休息一會兒。”

漸漸地,西西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後來不太願意和蘭蘭一起玩了。

而蘭蘭,依然三句不離“我”。

“我不想撿樹葉了,已經撿了那麼多了。”

“我想聽媽媽讀故事書。”

蘭蘭媽媽也尷尬不已。

很顯然,蘭蘭是個比較自我的孩子,做事情以自己爲主,不考慮小夥伴西西的感受。

她沒有意識到,她和西西是結伴來公園的,應該和朋友友好相處。

但她左一句“這是我的……”,右一句“我不想……”,讓西西感受到被冷落,被忽視。

於是,西西不願意和蘭蘭一起玩了。

生活中,喜歡說“我”的孩子,他們在潛意識裏更多地強調自我,常常會忽略他人的感受。這很不利於兒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經常說“我”的孩子,在社交中是處於不利地位的。

第一,不能融入團體。

當孩子說“我”時,他代表的是他自己,潛意識裏他把其他夥伴排斥在外,這樣的孩子,也就無法融入團體中。

暢銷繪本《神奇校車》系列之《迷失在太陽系》裏,捲毛老師要帶同學們去天文館的宇宙劇場,看太陽系是如何運轉的,阿諾的表妹珍妮也來班裏旁聽。

但這女孩一開始就很自我,句句不離“我”、“我們”(珍妮所說的“我們”,是她的學校、老師、同學,和阿諾表哥的老師、同學都是對立的),讓同學們有點反感。

“這個我知道,我在學校門門功課都是優呢!”

“我有五臺電腦。”

“去年,我們班就參觀過天文館了。”

“我們學校的.房子比你們學校的要高。”

“我們學校的鞦韆比你們學校的好多了。”

“我們的老師比你們的老師還搞怪。”

珍妮先是誇自己,後來又不停地誇自己的學校和老師,同學們對此很是反感,對珍妮也友好不起來了。

珍妮一開始也就無法融入新的團隊中,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第二,無法發展出合作、共贏。

孩子與一羣小朋友一起玩時,當他說,“我要去做……”,或者“我想玩……”時,他是絲毫考慮不到其他小朋友的感受的。

他總是一個人行動,一個人思考,自然也就無法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無從去體會共贏的感覺。

一個人走得快,一羣人走得遠,對兒童來說也是如此。

兒童需要社交,需要從小試着與小夥伴合作,纔能有團隊意識,才能和團隊實現共贏。

孩子需要良好的社交關係,這也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改變孩子以往以自我爲中心的做法。

讓孩子多說“我們”,而不是“我”。

“我們”與“我”,一字之差,表面上看,只是簡單的習慣用語問題,然而,卻關係到孩子與他人相處時的心態。

當孩子說“我們”時,說明他心態包容,有團隊意識。

《兒童社交心理學》中指出,喜歡說“我……”代表一個人非常自我,也證明說話者處處以自我爲中心,不願意更多地關注他人或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和“我”相比,是一個更加開放的詞語,也意味着說話者與聽話者是戰友,是共同的盟友。

比如,當孩子和小夥伴說,“我們去玩球吧”、“我們一起去摘樹葉吧“,孩子就給了小夥伴信任,也代表孩子默認自己和小夥伴是一個團體的,他們需要一起去做事情。

和孩子多說“我們” 第2張

回到《迷失在太陽系》這本書中,因爲發生了點意外,捲毛老師暫時離開了駕駛室,同學們都慌了。

這時,珍妮站了出來,她開始駕駛神奇校車。她開始和大家一起想辦法,他們通過捲毛老師留下的教學筆記,成功返回了地球。

“這次,多虧了珍妮!”

“我說吧,她這個人其實挺好的。”

同學們也改變了對珍妮的看法。

珍妮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再一味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誇讚自己,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努力想辦法,她真正融入了大家,那時候,珍妮和他們成了一個團隊,他們也順利返回了地球。

孩子成長中的每個問題,都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

當一個孩子常常說“我”時,父母不要不在意,也許孩子在社交中太自我了。

請引導孩子多說“我們”,取代“我”,讓孩子放棄以自我爲中心,試着融入小夥伴中,進而發展出良好的社交關係。

若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和人際交往能力,他能更加自信和開朗。

長大後,他面臨複雜的人際關係時,處理起來也更從容。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