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

來源:星女圈    閱讀: 4.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自從爲人母,達媽我是常常處於焦慮中,很多媽媽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的相關資料。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1

症狀一:習慣性警覺的夜醒

自從有了寶寶,我就再也沒有睡過踏實覺。

每天晚上自動醒來,生物鐘準過鬧鐘。 該餓了要餵奶,該看看他是否蓋好有沒有踢被子,還該摸摸他是否出汗是否有不適症狀……

那個據說“睡着了,就是被別人擡走也不會知曉”的人是曾經的我嗎?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未做媽媽時的模樣!

現在哪怕寶寶在睡夢中輕輕哼一聲,我也會立即醒來,伸手去摸摸他,拍拍他!

症狀二:格外“臭美”的琢磨寶寶明天怎麼穿

家裏衣櫃堆成小山的再不是我的衣服。過去我曾經佔據的大半“江山”,如今已經被寶寶的衣服配攻城略地的完全佔據!

沒辦法啊!小西裝真帥! 運動服也不錯, 針織衫又超顯氣質,外搭的顏色選哪個?要不要戴頂帽子?天啊!帽子也這麼多,到底要戴哪一個?

寶寶明天到底該怎麼穿? 選擇怎麼就這麼難!怎麼穿怎麼好看!怎麼看怎麼耐看!就是想摟過來親親抱抱,怎麼辦?!哇塞,連這會兒睡熟的小臉兒都這麼好看!先親一口再想吧!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

症狀三:寶寶睡着後成爲媽媽的狂歡

寶寶終於被哄睡了!寶寶終於睡着了!寶寶終於睡着了!簡直要熱淚盈眶、舉家同慶。相信每一個哄睡媽媽的心聲都是如此!

寶寶睡着了,媽媽亢奮了!

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看看書?翻翻手機?煲會兒劇?天啊,幸福來得格外不容易,怎麼也要好好珍惜!

如此就更亢奮呀!即便躺在牀上,翻來覆去也睡不着,把關於寶寶的大事小事輪流想一遍,再看看他的睡顏,一不小心,天亮了!

哪個媽媽沒有經歷過從黑夜到白天的輾轉反側難入眠?眼睜睜看着天光隨着時間的沙漏變換着不同的顏色,無可言喻的感覺,經歷過才更懂得!

症狀四:寶寶千萬別生病,小病也會急上天

做媽媽後,最最見不得寶寶生病,簡直比自己生病還要緊張萬分!

整宿整宿的不敢睡覺,半個小時量一次體溫;寶寶咳嗽了一聲, 媽媽要震上三震! 動輒就奔醫院去了,生怕照顧不到委屈了寶寶!

動輒小心翼翼的觀察寶寶的各項活動,有沒有精神?吃飯怎麼樣?還要不厭其煩的埋頭到紙尿褲裏看看,拉的臭臭正常不正常?小便量大不大?更要剋制自己內心深處的各種恐懼,總是有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擔心!

就連脾氣記好的先生都忍不住說,當寶寶生病,我就是草木皆兵的一級戰備狀態,大腦智商爲零,思路完全信馬由繮。

他哪裏知道做媽媽的這種深深的心不由己:道理都懂,就是控制不住的緊張擔心和害怕!

症狀五:怎麼滿眼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有了寶寶之後,做媽媽的都會身不由己的關注寶寶的方方面面,而寶寶,也是媽媽們之間溝通的橋樑!

可是有溝通,就有比較:別人家寶寶都會走了, 我家寶寶怎麼還不會爬? 別人家寶寶都會說話了, 我家寶寶爲什麼還是咿咿呀呀……

還會拿二寶和大寶比:大寶這個時候都能背詩了,二寶怎麼還說不了完整的句子?大寶這個年齡都可以爬的歡了,二寶怎麼還喜歡一動不動……

只要寶寶慢了那麼一點點, 媽媽就急得不要不要的,這滿眼都是“別人家孩子”,自己還不要好好操心究竟要怎樣才能幫助自己的寶寶更好的成長!

症狀六:尤其是有了二寶後,就更容易過度未雨綢繆

我記得看過一個笑話,說一個爸爸送給一歲寶寶的生日禮物是一個倒計時的牌子,上面寫着距離高考還有多少多少天(具體的數字我忘記了)!

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從出生開始,天天盼着會擡頭會坐會爬會行走,又盼着好容易說話流利發音清晰了,要不要上早教?要不要提前預約好幼兒園?要不要提前認字?學學數學?興趣班要不要提前報名?等等、等等……

去了幼兒園就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哪裏敢好好喘口氣?千萬不要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啊!

症狀七:育兒知識看的越來越多,觀點不同,但誰的話似乎都有理

做媽媽後,對各種育兒理論知識的學習、專家觀點的分析簡直比當年考大學還上心。寶寶的視力發育、聽覺神經、大腦成長等等如何開發,如何助他一臂之力?寶寶是穿紙尿褲好,還是不穿好?爲寶寶把尿究竟有多少弊端?怎麼順利度過寶寶的第一次叛逆期?如何做個不打不罵,不吼不叫的智慧媽媽?……

將理論看的滾瓜爛熟之後,卻發現實際上自家寶貝很多情況並非如此!怎麼辦?

身邊的“資深人士”粉墨登場:閨蜜說的擺事實講道理,似乎很對;爸媽的經驗深厚,回憶當初歷歷在目,聽起來也言之有理;還有各種真專家、僞專家的各種觀點似乎聽聽也有收穫……

腫麼辦?“育兒知識”越積累越多,然而卻越來越迷茫,更不知道該怎麼帶娃啦!

當媽後的這7種焦慮症狀的表現,同樣身爲媽媽的你中了幾條呢?

當然如果是媽媽剛生完寶寶, 正處於這種種焦慮之中, 也不用太過於擔心, 這是體內激素在“鬧脾氣”! 只要做好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 分分鐘就能恢復好心情啦!

總之,當媽不容易,且行且珍惜!放鬆心態,就能體會生活帶來的各種美好!祝媽媽們節日快樂!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2

A媽媽的焦慮:“孩子叛逆不聽話”

大部分媽媽提問前,都先要做個鋪墊:我家小孩大部分時候都挺好的,就是有個小問題……但A媽媽出場畫風就是:我兒子問題比較多。

她是這麼說的:我家小孩總是亂髮脾氣、不聽話、不配合……所以當媽的沒辦法,只好打他了;當爹的就更直接,撂下話說這個孩子他要“報廢重造”了。

說到這裏她一臉無奈:雖然也知道對孩子要平等、尊重、善於傾聽,但她老公是個暴脾氣,根本靜不下心來和兒子交流,一着急就用打來解決問題。

現場的媽媽們聽着都着急:哪有這麼教孩子的?明明該報廢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老公!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 第2張

雖然也意識到這種做法有問題,但她的概念中,體罰只是有點“不太好”,孩子不聽話就應該捱打。

面對她的問題,我只能建議:沒有一個小孩是天然聽話的,問題都是“打”出來的。如果家長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教育孩子就無從談起。

B、C媽媽的焦慮:“孩子不夠優秀怎麼辦”

如果當媽也有KPI,這兩位媽媽絕對算得上“優秀”。

B媽媽健身、工作、育兒各方面都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C媽媽懷孕就開始各種理論學習,立志要在小孩半歲前看完所有育兒書。

但無論是實踐派B媽媽、還是理論派C媽媽,都焦慮的一塌糊塗。

B媽媽說:兒子明明在幼兒園很懂事能幹,爲啥回到家就各種作,還是一副小孩的樣子?

C媽媽連兒子吃個飯都急得不知該怎麼辦:“你看他吃飯總是吃這麼一點”、“營養跟不上抵抗力又不太好”、“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

頓時大家都有點替孩子委屈:人家本來就還是個寶寶嘛!

其實孩子都很好,問題在於:她們給孩子的關注太多了!

有個成語叫“一葉障目”。孩子的問題就像眼前的`葉子,如果只盯着它,再小的缺點也會被無限放大;把這片葉子拿開,你會發現比起青翠蓬勃的小樹,這片有瑕疵的葉子多麼微不足道。

我建議B媽媽放平心態,給孩子的成長多一點時間和耐心;對C媽媽,我讓她慢下來、重新開始爲孩子放棄的瑜伽。

耐心平和、做好自己,也就給孩子做好了榜樣——還有什麼,比充滿正能量的媽媽對孩子更有意義?

D媽媽的焦慮:“我是不是個好媽媽”

讓D媽媽懷疑自我的,是小孩太“佛系”了。

家裏不管是誰來,都能很高興地玩在一起;告別的時候,也是沒一絲不捨的瀟灑淡定。

連自己上班出門,小孩都很開心地小手一揮:媽媽再見。

她對此很忐忑:聽說別人家媽媽出門,孩子都哭着喊着抱着大腿不撒手,怎麼自家小孩和誰都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是不是我沒把娃帶好啊?

其實很多人當時一聽就明白了:這明明就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好現象嘛~

我和她說:越有安全感、親子依戀關係越好的孩子,應該是越自由的。親子關係越穩定,孩子應該更平靜。他不應該是我很愛媽媽、我就時刻離不開她,這樣反而是不對的。

所以,其實你挺好的。

無論是有點粗暴的A媽媽、拿着放大鏡帶小孩的BC媽媽,還是大家都認爲小孩帶的很好的D媽媽,都對“媽媽”這個身份非常焦慮。

這四位媽媽的身上,你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實我也一樣,總會有着這樣那樣的擔心:

我爲孩子做的夠不夠多?對他夠不夠好?

上班累到爬不起來,還會爲不能給孩子準備早餐覺得抱歉;小孩打了兩個噴嚏,就責怪自己白天粗心忘了出門給他多帶件衣服。

外界的標準、自我的評價、孩子的反應……任何一點小事都能讓當媽的擰巴起來。

我們該怎麼擺脫這種焦慮?我覺得,根源就是該認識到,媽媽對於孩子,有着遠比讓他吃飽穿暖、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意義。

比如之前有一天,累到崩潰的我在面對年糕的黏人快要爆發的時候,努力剋制自己冷靜了下來:操心孩子吃啥穿啥、焦慮他將來上什麼學校、給他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是孩子想要的嗎?這就是好媽媽的所能做的嗎?

於是我把自己切換到了孩子視角,發現他的黏人其實是在說:媽媽,請丟開你做不完的工作、收拾不完的家務,聽到我、看到我、陪陪我。

然後我耐心地陪他玩了三十分鐘,就收穫了個一整天都乖巧懂事的小孩。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所有人都覺得好媽媽應該把孩子吃喝照顧的很好、把家裏收拾的很好。但對孩子來說,除了生理層面的需求,還有很多更高層面的需求需要被滿足:他也渴望被聽見、能夠被平等溝通、想要自己做決定、期待自己被理解。

當不再糾結吃喝拉撒、物質提供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對於孩子來說,他需要的是更溫柔的媽媽看到他、更平靜的媽媽接納他、更積極的媽媽帶領他。

也就意味着,我們要與自己達成和解、才能收穫更好的孩子。

所以給那四個媽媽的建議,其實也是糕媽給自己的建議。

——正視自己、找到自己、肯定自己。

所以這場給大家分享育兒經驗的演講,到最後真的特別感動和感慨。因爲我看到,每個人都那麼拼了命地想做個好媽媽,拼命到甚至忘記了自己——這就是爲什麼,媽媽們總是這麼容易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

而我想大聲告訴大家的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首先照顧好自己。

當你在認真閱讀這篇文章、在努力學習育兒知識、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你就已經是最棒的媽媽了!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3

怎麼改變媽媽容易焦慮的性格

一、所謂的“抽動症”

一位媽媽因爲懷疑6歲的孩子有抽動症,多次找我諮詢,我向她推薦了我的博文:壓抑孩子,是抽動症的禍根。但是這幾次諮詢都是屬於簡單交談,雖然我看到媽媽這麼焦慮,也認真做了回覆。但畢竟交流不深,媽媽的困惑並沒有徹底解決。所以,我建議做正式的諮詢,深入交流,這樣纔可能有真正的幫助,這位媽媽表示同意。

做了媽媽以後太焦慮了怎麼辦 第3張

這個孩子其實只有清嗓子的一個症狀,抽動症有一個症狀是清嗓子,但是有清嗓子的症狀並不能診斷爲抽動症。前幾次,我告訴她,退一步說,即使是抽動症也沒有什麼,只是焦慮、緊張的一種習慣性宣泄,我自己也曾經有過一些“症狀”,最多顯得有點兒奇怪而已。因爲以前網上有些文章把抽動症說得很可怕,所以開始她很焦慮,聽了我的分析之後,輕鬆了不少,在孩子清嗓子的時候,已經不太去關注。但是說:“我作爲媽媽,還是很害怕,怕她的症狀加重,如果9月份上學了。孩子的環境變了,不適應了,心裏有壓力的、症狀加重了。出現什麼眨眼睛、點頭的症狀,就是我不給孩子壓力,別的小朋友看見了,笑話她,怎麼辦?.........”這些話讓我感覺好像媽媽有些焦慮過度了。

二、孩子的緊張焦慮從哪裏來?

因爲抽動症最重要的心理基礎是緊張焦慮。所以,我和媽媽探討了一些可能的來源。媽媽說,我對孩子是很寬鬆的,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管懂不懂,我們都是商量着來。這樣,就可能不存在壓抑孩子的問題。媽媽也提到家庭關係很和諧,這也減少了緊張焦慮的來源。孩子平常也不怎麼緊張焦慮,雖然會害怕一些東西,但是也算是正常的。其實,如果緊張焦慮比較少,抽動症即使有也是輕微的。

後來交談中發現,媽媽的性格容易緊張焦慮。她說:“你覺得孩子,和我平時的焦慮有關嗎,是不是我的焦慮潛移默化的影響她了。自認爲我心理不夠堅強,什麼事想得很多,總是對沒有發生的結果很擔心,心很細緻,很容易焦慮,這些我有些改變不了,好像已經根深蒂固的成爲了我的思維模式。” 這其實就是根本問題所在。

媽媽自己心情不平和,容易焦慮,會從多個方面去影響孩子。

1、情緒直接“感染”。比如,媽媽說:“孩子有一種疾病,每次孩子接觸到了過敏原,我都很緊張,很害怕。”這種緊張自然會被孩子感受到,多多少少也會緊張。如果這種情形多了,孩子也會對類似情況緊張的。其實,父母自然表現出來的是緊張還是放鬆,會給孩子直接的示範。

2、認知習慣的影響

媽媽“想得很多,總是對沒有發生的結果很擔心”,這種習慣性思維模式會逐漸被孩子學會。這自然是一種容易焦慮的思維模式。比如,媽媽講到:“孩子不止一次在睡覺之前和我提到過日本的地震:媽媽,爲什麼會地震呀?媽媽,地震我們能從屋子出去嗎?媽媽,地震門壞了怎麼辦呀?媽媽,要是地震了,電視上會說嗎?”這就有點兒像媽媽的思維模式了。 相反,我經常對女兒說:這些東西沒什麼,有什麼了不起?!;管他的呢;這些也成了女兒的口頭禪,所以她比較淡定。

其實,這些認知思維習慣不是遺傳.生活中耳濡目染多了,孩子就可能學會。三、如何改變容易焦慮的性格

媽媽現在對孩子過度關注,她說:“真的,越看越覺得孩子不正常。這幾天孩子鼻子又發出什麼聲音,我也總是往嚴重了想。”其實這是在焦慮的情況下的一個自然的反應,情緒的規律——越焦慮越容易關注那些擔心的事情。所以,在焦慮的時候,最好採取外出散散步等形式,直接轉移注意力以緩解焦慮,心境平和了,關注就會少一些。但是這只是權宜之計——雖然也是必要的。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改變媽媽容易焦慮的性格。只要媽媽改變了,那麼對孩子無論是情緒還是思維模式上都會有好的影響。如果媽媽變得淡定,孩子自然容易淡定。焦慮少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是抽動症,抽動的症狀自然越來越少發生了,不必擔心加重。

那麼這種性格能改變嗎?不是說本性難移嗎?

性格不是不能改變,而是對很多人來說難以改變。爲什麼難改變,是因爲不懂方法。就像如果沒有鑰匙,想推開鎖上的門太難了。而認知療法就是改變性格的鑰匙。

媽媽說:“孩子的任何事我都提心吊膽,現在孩子有不停的清嗓子,我真的努力地堅強着,但是害怕極了。”

其實堅強可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啊。在怎樣做到真正的堅強--用認知療法改…我說到了這個問題。我又給媽媽推薦了我的一篇博文:學會三種思維,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這篇博文她以前看過,她說很喜歡我提倡的“盡人事,由天命”這個理念,孩子有事時她總會想這句話。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