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急着處罰,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偏科”,小編告訴大家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1

誰都願意做個孩子眼裏溫暖溫柔溫情的父母,然而現實卻是,每個人在生活中的壓力都很大,情緒很容易失控,尤其是媽媽。

媽媽肩上負擔着家庭、事業和教育孩子的三大重任,經常都是超負荷運轉,所以當面臨家人不理解、工作壓力和孩子調皮不聽話時,難免情緒失控對孩子一通吼。

吼了孩子,雖然我們的情緒釋放了,但是對孩子卻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越愛發脾氣,孩子越不聽話,教育的效果也越差。

發脾氣是“虧本”買賣

發脾氣傷害大

教育界有專家曾經說過: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是精神的虐待一定會造就一個問題兒童。再有靈性的孩子,在遭受了精神虐待後,往往都容易因爲一點小事而反應過度或是暴怒,也容易走向消極、悲觀。

發脾氣會遺傳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具有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塑造。所以總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多半都會有叛逆、多疑敏感、脆弱又愛擡槓的問題,長大之後也容易出現脾氣暴躁。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發脾氣傷感情

父母如果愛發脾氣,一般都會讓孩子不敢親近,也不敢敞開心扉,經常都會處於一種恐懼之中,時刻都沒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慢慢疏遠。

發脾氣是這個世界上最虧本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以爲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要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爲孩子多傳遞一點正能量。

父母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轉移情緒

有情緒不能“吼”,那隻能“忍”?Mommy並不贊成一味的忍忍忍,因爲忍得了一時,忍不了一世,有些情緒憋久了爆發出來更傷人。

除了忍,我們還可以轉移消化當前快要失控的情緒。例如當看到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忍不住要發火時,不如先離開一會兒,或去給孩子衝杯奶,或下樓走10分鐘,等心情舒暢了再回來。

變“吼”爲溝通

雖然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爲讓我們很抓狂,例如做作業磨磨蹭蹭、不好好吃飯、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但是孩子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與其發脾氣,不如好好溝通引導。

教育的力量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一次兩次或許看不出效果,但是長期堅持你就會看到驚人的變化。

獎懲自我

每當自己對孩子發一次脾氣的時候,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懲罰。那麼相應的,每當自己剋制住一次發脾氣,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並且可以讓家人還有孩子監督,促進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到了能溝通的年紀,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在孩子身上。

蹲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事情就會截然不同。父母永遠不要把發脾氣、打罵作爲管教孩子的選擇,這樣你的注意力纔會轉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着孩子發脾氣是教育最大的'死敵2

Q:我孩子3 歲了,越來越愛和我唱反調。我的性格相對急躁,看到孩子的行爲經常會忍不住嚴厲訓斥,有時還會打他,但是事後我馬上又會後悔、自責。我知道這樣很不好,該怎麼調整?

A: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爲了更好地和孩子相處,要善於改正自己性格中不足的部分

其實,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通過孩子的反饋實現自我的完善。我也是個急性子,而且易怒,但作爲母親,有一點是我必須堅持的原則:自己生氣的時候不對孩子發脾氣,等氣消了、心態平和之後,再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

如果自己生氣的時候對孩子亂髮脾氣,效果並不那麼理想,孩子並不會因爲你發脾氣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對發脾氣的媽媽感到害怕。

在心理學研究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首先把孩子分成兩組,每組都得到一個箱子。研究員對一組孩子和藹地說:“箱子裏的東西是不能摸的。”對另一組孩子則嚇唬說:“要是摸了箱子裏的東西,我會發火的!”然後不管他們,讓孩子們自己玩。結果怎樣呢?

摸了箱子裏東西的孩子在兩組中都差不多佔到30% 的比例。但是,3 個月後在進行相同的實驗,就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結果。被嚇唬的那組孩子中有70% 摸過了箱子裏的東西,相反地,被和藹告知的那組孩子中,還是隻有30% 的孩子去摸了箱子裏東西。

可見,嚴厲訓斥孩子,雖然媽媽可能會暫時消氣,但對孩子卻不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媽媽應該告訴孩子,爲什麼這樣做不對。此外,要孩子“必須這樣做纔是好孩子”,反而不如告訴他父母的感受更有效:“這樣做,媽媽會很傷心。”

此外,媽媽應該不斷尋求控制情緒的手段。比如,在生氣的時候提醒自己調整呼吸,一邊數數,一邊做深呼吸。冷靜下來再慢慢觀察。實在忍不住時,可以外出散散步。讓自己離開問題現場。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媽媽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孩子現在想要我做什麼?”“這種情況下,我能做些什麼呢?”想一想,是不是你的要求過分了?媽媽也要隨時反思,讓自己的育兒原則變得現實、有持續性、人性化。

答疑專家:申宜真(韓國延世大學小兒精神科教授、兒童教育專家。著有:《好媽媽慢慢來》《申宜真幼兒心理百科》等。)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