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新生兒誕生後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着好奇,這時候是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呵護的,調整好新生兒的作息才能更好的成長,下面爲大家分享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1

1、生理性黃疸:

約有50~70%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的2~3天,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第4~6天最重。足月兒在生後10~40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周才消退。發生生理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是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酶系統發育不完善的緣故,毋需治療。

2、假月經(陰道出血):

有的女嬰出生後,於第5~7天,可見陰道少量出血,持續1~2天自止。

乳腺腫大:男女嬰兒皆可見,多在出生後3~5天出現。大小如蠶豆至鴿蛋,一般於生後2~3周消退。原因也是孕婦雌激素對胎兒影響中斷所致。不可強力擠壓,以免造成繼發感染。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3、板牙:

又稱“馬牙”,表現爲新生兒上齶中線上和齒齦切緣出現黃白色小斑點,常在生後數週到數月內自行消失。發生原因是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瀦留腫脹的緣故。切勿挑破,以免感染。

4、螳螂嘴:

新生兒兩側頰部出現脂肪墊隆起,對吸奶有利,“俗稱螳螂嘴”,不必治療,切忌挑割,以免招至感染。

5、新生兒脫髮:

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的2~3周內發生顯著脫髮。這是由於嬰兒出生後,大部分頭髮毛囊在數天內由成長期迅速轉爲休止期所致,一般經過9~12周後,小兒的毛囊會重新形成毛球,並向成長期活動,重新生長出新發。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2

1、生理性脫皮現象

新生兒出生兩週左右,出現脫皮現象。好好的寶寶,一夜之間稚嫩的皮膚開始爆皮,緊接着就開始脫皮,漂亮的寶寶好像塗了一層漿糊,乾裂開來。這是新生兒皮膚的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

出生時附着在新生兒皮膚上的胎脂,隨着上皮細胞的脫落而脫落,這就形成了新生兒生理性脫皮的現象,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治療。

生理性脫皮應該如何護理?

剛出生的寶寶因皮膚最表面的角質層太薄,肯皮和真皮之間連接的也不緊密,所以常常表現出腳踝,腳底及手腕部皮膚幹而粗糙。如果想撩撩皮膚表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安全,溫和的保溼品。

2、皮膚變色

剛出生的寶寶,真可以稱爲“變色龍”:新生兒變動體位,皮膚顏色出現界線分明的不同變化,這就是醫學上稱的皮膚變色。

(1)上身膚色和下身不一樣

有些嬰兒一出生,你會發現他的身體上半部是蒼白色的,而下半部則是紅色的。正常的膚色可不是這樣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由於嬰兒的血循環未發育完善導致血液彙集在下肢的緣故。這種上、下身顏色各異的現象可以通過移動嬰兒的體位而很容易就得到矯正。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第2張

(2)左側膚色與右側不一樣

當新生兒左側臥位時,右側上部皮膚呈現少血的'蒼白色,左側下部皮膚呈現多血的鮮紅色,也可能是紫紅色。當向相反的方向變換體位時,皮膚顏色也會變換過來。

(3)新生兒手或腳的膚色變藍

作爲父母,你可能會看見的寶寶的手或腳會出現變藍的現象,特別是當他躺下的時候。這同樣是由於嬰兒的血循環相對不足所造成的。如果你將嬰兒抱起或移動他的體位,這種皮膚顏色就可以改變。

藍點亦稱“蒙古藍斑”,看來像挫傷,常出現在嬰兒背部的下方並帶有黑色的皮膚色調,幾乎所有非洲和亞洲的嬰兒都有上述斑點,這些斑點是無害的,並會自然地消退。

3、局部青紫

新生兒紫紺多是病理性的,不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暫時性的紫紺不是疾病,新手爸爸媽媽不必爲此着急,紫紺會自然消退的。

新生兒局部青紫的原因:

(1)發生在口脣、手足及甲牀下的紫紺,多是由於手足外露受涼、受壓、多血(臍帶結紮延遲)等引起的;

(2)劇烈哭鬧、屏氣發作、食管反流等引起的呼吸短暫停歇,可引發全身紫紺;

(3)與生產過程中新生兒受到外力損傷有關,如產程過長,胎兒受壓時間長,出現先鋒頭、先鋒臀、先鋒足,其特點是先鋒處有受壓痕跡,並伴有局部青紫水腫,可能還伴有出血點。

(4)助產士擠壓新生兒口中的羊水,可能用力猛了點,新生兒面部出現青紫,也可能伴有出血點;

(5)有的新生兒娩出後哭聲很小或不哭,助產士就拍打新生兒足底部或背部,刺激新生兒啼哭,這也可能造成某個部位的青紫和皮膚出血點。

(6)有的護士在給新生兒按腳印、系手條時,也會造成新生兒局部青紫或出現出血點。

以上情況,有時被醫護人員忽視了,有時不敢和新手爸爸媽媽們說明原因,怕對方不理解,找麻煩,有意迴避,結果就成了問題。新媽媽很是着急,以爲寶寶得了什麼大病。

特別提醒:新手父母不可過於心急

醫生經常遇到這樣的諮詢,也在門診工作中遇到這樣的新手爸爸媽媽。在醫生做了分析和解釋後,他們還疑慮重重,一直等到寶寶的青紫自然消退,才真正放心。有的爸爸媽媽太心急了,給新生兒寶寶抽血化驗,甚至住院治療。不但經濟上受損傷,寶寶身心上也受飽痛苦。

4、皮膚紅斑

新生兒出生頭幾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紅斑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佈全身,以頭面部和軀幹爲主。新生兒有不適感,但一般幾天後即可消失,很少超過一週。有的新生兒出現紅斑時,還伴有脫皮的現象。

皮膚紅斑無需處理

新生兒紅斑的產生原因,醫學上目前還不能解釋清楚。有學者認爲,新生兒紅斑是新生兒出生後,受光、空氣、溫度等環境影響和機械刺激而產生的,比如新生兒洗澡後,紅斑可加重。不管學理上還有什麼爭論,有一點是明確的:新生兒紅斑對健康沒有任何威脅,不用處理,自行消退。

5、胎痣

新生兒出生後可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稱爲新生兒胎記,也叫“胎生青記”,醫學上稱爲“色素痣”。

胎記大多發生在寶寶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爲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塊。大多數胎記都無所謂,其中很多會在寶寶出生幾年內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療。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3

紅色尿

主要見於生後2-5天的新生兒,尿液排出時雖呈無色,一旦排泄至尿布上後可以將尿布染成淡紅色,持續數天。紅色尿的原因是尿液中的白細胞分解,尿酸鹽排泄增加,尿液排出體外變冷之後析出淡紅色或紅褐色尿酸鹽結晶,常常染紅尿布。

毛細血管痣

常出現在新生兒的頸部、枕後部、上眼瞼、上脣部,顏色呈紅色的片狀皮疹,又稱毛細血管痣,一般在出生後6個月~5歲內消失,一部分頸部和枕後部的不消失,不需要治療。

青斑

青斑俗稱胎記,多見於骶、臀及下背部,呈灰藍色。隨着年齡增長,顏色逐漸變淡,大部分2~3歲內消失,個別孩子到7、8歲。

粟粒疹

一般出現在新生兒的前額、面頰及鼻頭等處,呈黃白色樣小顆粒。由於皮脂腺堆積形成,一般幾周內會自行消失。

汗皰疹

又稱白痱子,一般發生在炎熱的夏季,其它季節由於室溫過高、保暖過渡有時也可以產生。多見於前胸、前額、頭皮等處,樣子像白色皰疹。當孩子出現白痱子時,通過降低室溫、減少包被等就可以減輕白痱子的發生。白痱子被撓破感染後,會變成黃色膿點,這時需要用一些抗菌素軟膏或龍膽紫之類的外用藥。

生理性體重下降

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發生在生後2~4天,下降6~9%,最多不超過10%。由於胎兒生前“泡”在媽媽子宮的羊水裏,肌體含水量高,當然出生後量的體重要重一些,進入自然環境狀態下,不顯性失水增加,進奶量少、大小便排出等因素,比剛出生時體重低,也是情理之中的,這種情況大約會在10天左右恢復。

嬰兒生理方面發生變化的表現 第3張

脫水熱

容易發生在出生後2~3天,母乳不足、炎熱、保暖過度、室溫過高、飲水不足等都可造成脫水熱,表現爲體溫一過性升高,有時可到39~40℃,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驚慌,對症處理即可。

乳腺腫大

由於受來自母體孕酮和催乳素的影響,部分嬰兒生後3~5天乳腺出現蠶豆至鴿蛋大小的腫塊,不伴紅腫,也沒有疼痛,個別有少量乳樣分泌物,男嬰和女嬰均可以發生,一般2-3周消失,不要擠壓,否則可導致感染。

陰道出血

又稱假月經,部分女嬰在出生後3~7天陰道有少量血樣分泌物流出,這是由於母體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撤退所致,數天後消失,無需特殊處理。

生理性黃疸

生後2~3天出現,皮膚輕微發黃,精神好,吃奶好,睡眠好,大小便正常,血清膽紅素測定足月兒低於12mg/dl,早產兒低於15mg/dl,一般就可看作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足月兒一般10~14天消退,早產兒3~4周消退。

馬牙

又稱板牙,多見於出生不久新生兒,表現爲在口腔黏膜上齶中線或齒齦緣上,呈乳白色顆粒狀,這是由上皮細胞堆積和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易誤認爲是出牙,有些地方還被認爲是不祥徵兆,與家中的災禍聯繫起來,馬牙一般在生後數週內自行消失,切莫用針挑,否則易造成感染,導致敗血症。

脂肪墊

是指臉頰兩側堅厚的“肉團”,醫學上稱爲脂肪墊,俗稱“螳螂嘴”、“螳螂子”。實質上這兩塊隆起物是脂肪組織,當新生兒吸奶時,該脂肪墊可以促使口腔負壓增加,有利於吸吮,不需挑破或其它的治療。

皮膚脫屑

出生2~3天出現,這是由於嬰兒出生前的環境溼潤,出生後環境乾燥,加上新陳代謝旺盛的緣故。

流口水

出生後3~6月的嬰兒多見,此時的孩子唾液腺已經發育完善,口水分泌增多,加之出牙、進食、咀嚼也會刺激口水分泌,但是孩子的口腔淺,閉脣及吞嚥功能尚不協調,就出現生理性流口水。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