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隨着我國實力的增強,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身體素質也就比以前的人們好,我國的人均身高也比以前高了,那麼漢代七尺是多少米呢?一起來看看吧。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1

隨着我國實力的增強,經濟得到大力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可以說是所有人民衣食無憂,現在的人們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了。

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身體素質也就比以前的人們好,我國的人均身高也比以前高了,經過調查,調查範圍覆蓋6億人口,得出結論:我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9.7cm,成年女性身高是158.0cm。

我們可以從身邊的現象發現,現在的小孩長個子太快了,有的孩子還在上小學,身高就有一米五六甚至一米七八了,比很多成年人都高,有時候教室裏面的學生比老師還高出許多,大家站在一起場景難免會有一些尷尬。

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國的人均身高一直都不高,不像美國那些國家,人家的身高和體格都要比我們國家的人好,站在一起差異很大。

如今我們國家的人們身高越來越高,全民身體素質提高了,說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直接體現了我國的實力有很大進步。

那麼古人說的七尺男兒有多高?關羽有1米8嗎?河南洛陽出土的一把漢尺,揭開答案。

七尺男兒等於多少米?

七尺男兒約等於爲現在的1米61-1米68。

“七尺男兒”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後的說法,秦漢時期一尺約爲23到24釐米。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史料佐證:

東漢班固《漢書》中提到“光爲人沉靜詳審,長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意思是說霍光爲人沉着冷靜,身高七尺三寸,皮膚白皙,眉清目秀,留着好看的鬍鬚。

同時《漢書》還提到“莽爲人侈口蹶頷,露眼赤精,大聲而嘶。長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意思是說,王莽大嘴低下巴,眼睛面帶紅光,身高七尺五寸,喜歡穿厚鞋子戴高帽子,俯視周圍。

由這裏可以看出,霍光和王莽都高於古代的七尺男兒,身高在漢代比較突出,約爲171釐米和176釐米作用。

擴展資料:

古代“一尺”長度的變化及“七尺”的指代意義

一、古代“一尺”的變化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到漢代,一尺合今23.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朝,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現代一尺約爲33.3cm,三尺等於1丈。

二、“七尺”的指代意義

1、代指二十歲。出自《周禮·地官·鄉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皆徵之。”意思是全國上下二十到六十歲的男子,都要被徵用。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出自南朝沉約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 意思是把自己的一點一滴都用來奉獻給國家,忘記自身來報效君主。

七尺男兒有多高?

我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169.7cm,在古代應該是幾尺男兒呢?古時候說的七尺男兒,放在我們現在的測量單位中,應該是多高?

對比古時候人們的生活與現代生活,很明顯,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肯定沒有我們現在好,所以人均身高肯定是不如現在的。

那麼在古時候人們常用七尺來形容男子身高,那這七尺應該是多少釐米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古時候的換算單位,和我們現在的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秦始皇以前,社會裏的換算單位都是不統一的,最後還是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統一了度量衡,全國的換算單位纔開始統一。

這度量衡中的“度”是指長度單位,“量”是指容積單位,“衡”是指重量單位。“量”在用於稱糧食重量時,在古時候被稱爲“石”、“鬥”,比如一石米、一斗米等等。

秦之後,漢朝沒有拋棄秦朝的度量衡,而是沿用了秦朝的度量衡。我們先看一下漢朝時期“度”的換算情況是怎樣的:

1引=10丈=2310 釐米 1丈=10尺=231 釐米 1尺=10寸=23.1 釐米 1寸=10分=2.31 釐米 1分=0.231 釐米

所以我們的考古學家就圍着這一邏輯,根據商鞅銅方升換算出:秦朝的一尺就等於我們現在的23.2釐米。

按照這個比例,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七尺男兒,應該就是7*23.2=162.4釐米,而古時候人們還說關羽身高九尺,也就是208.8釐米。

雖然我們現在的'人也有兩米多的,但是並不多,古時候這樣的身高,大多數人還是不太能夠相信。畢竟沒有具體的測量器具作證,只是借鑑商鞅時期的一個文物來推理,信服力還不夠。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第2張
  

錯金銅尺

說到具體的測量器具,就不由得想到了河南洛陽出土的2把漢尺,這是兩個漢尺是從漢恆帝劉志的墓穴中發現的,這兩把漢尺都是用來測量長度的器具,且長度都是23釐米左右,但是材質不同。

其中一把就是普通的木尺,另一把卻是錯金銅尺,這個錯金銅尺保存度比較好,具體長度也比較精確,是23.1釐米。

這兩把漢尺一出土,漢朝的“度”就有了確鑿的物證,我們就可以參照這個尺寸長度來衡量關羽的身高了。

按照錯金銅尺的長度來換算,一尺等於23.1釐米,那麼九尺就等於207.9釐米,所以關羽的身高就是207.9釐米;而七尺就等於161.7釐米,所以當時的人均身高爲161.7釐米。

古時候的人均身高與現在的人均身高比較,相差8釐米,這個數據還比較說得過去,比較人均身高提升起來並不是短期就能夠完成的,而需要漫長的時間。

而關羽身高207.9釐米,雖然說在那個年代很難有人能夠長到這麼高,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就像姚明,雖然高於常人,但也是有的。

結語

在那個人均一米六左右的時代,兩米多的關羽站在人羣中確實非常突出,也難怪那麼多人能夠關注到他,並且形容他身材偉岸、威武雄壯。

但也有人說關羽畢竟只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人物,作者故意誇大其詞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書中也有提到:劉備身長75寸,按照錯金銅尺來算,也就是173.25釐米。

劉備與關羽站在一起,是用“仰視之”來形容的劉備看關羽的姿勢。由此看來,關羽至少比劉備高出一個頭,至少也有一米八幾,這樣的塊頭也是不小,與周圍的人相比,關羽的身材還是算雄偉的。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2

在現今留存的史料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能見到“七尺之軀”這個詞語,亦或是在今人拍攝的許多古裝影視劇中,形容男子身高之時也時常會說“堂堂七尺男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名叫《知音》的愛情電影廣爲人知。電影講述了近代著名愛國將領蔡鍔與小鳳仙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

其中蔡鍔在離京返滇與小鳳仙訣別之時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

這裏蔡鍔也用了“七尺之軀”來表達自己不會因爲兒女情長而放棄報國救國的家國志向。

衆所周知,按照我們今天的市尺,一尺約等於33.3釐米,若按此計算的話,“七尺”就有兩米三有餘。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是作爲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代名詞,如果是兩米多的話,那古人個個都是可以去打NBA的巨人了;

二是史書中也記載了很多身高達到八尺或九尺的人,比如說鄒忌、項羽、張飛都是身長八尺,而呂布身高九尺,還有孔老夫子更是誇張,身長達到了九尺六寸。

如果按今天市尺來換算,那他們的身高都達到了兩米六以上,甚至超過了三米,難以想象。既然不可能。

那麼古人所說的“七尺之軀”到底是多高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七尺之軀”的最早出處。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第3張
  

“七尺之軀”的最早出處

翻閱史籍,關於“七尺之軀”的出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意思是說,“小人”(與聖賢君子相對)治學,所學的知識只是從耳朵進,然後從嘴巴出,而口與耳之間只有四寸距離。

根本沒有入心入腦的真治學,更無法達到“以美七尺之軀”的修身養性功效。

這裏荀子用“七尺”與“四寸”相對,而“軀”與“口耳”相對,用來類比諷喻“小人”治學時的急功近利。

此後,“七尺”便成爲後人對古代男子平均身高的普遍認識,而“七尺之軀”也逐漸成了古代男子的一種代稱。

作爲一個固定成語,在後來的使用中,其涵義實際上與身長高矮沒有什麼關係,而多用以形容男子漢、大丈夫不肯隨便向人屈辱低頭的一副體態,也稱爲“七尺昂藏”。

《舊唐書.太宗紀上》中雲:“夫豈不愛七尺之軀,重百年之命?諒由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節於當時,立清風於身後。”

明代宋濂在所著《文原》中也說到:“餘誨人以文,丈夫負七尺之軀,其所學者,獨文乎哉?”

從中可見,“七尺之軀”在後世的應用中,除了代指男子身體軀幹的淺表意思外,更多的稱爲了帶有“褒義”色彩的對“君子”或“大丈夫”的一種代稱。

這一點,在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多有所見,例如老舍在《小動物們(鴿)續》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檢點殘軍,自嘆晦氣,堂堂七尺之軀會幹不過個小小的鴉虎子。”

孔子的身高之謎

好了,拋開“七尺之軀”的延伸涵義不談,我們言歸正傳,說一說古人的身高之謎。

說到這個,正如文章開篇所說,有一個歷史人物的身高那是絕對的“鶴立雞羣”,他就是老夫子孔丘,就連呂布、關羽等猛人在身高上都佔不到半點便宜。

關於他的真實身高歷來爭論不休,而且各有依據,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看法一:認爲孔子身高是九尺六寸,依據是《史記》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的形象總共有三處:一是“生而首上圩頂”(即頭頂中間凹陷);二是“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三是“如喪家之犬”。我們重點來看第二處,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人們取了外號是“長人”。

這樣的身高,不論使用何種度量標準,那都是絕對意義上的“高人”,稱其爲“異人”都不爲過。

九州配圖:《史記.孔子世家》

看法二:認爲孔子身高是七尺九寸,依據是考古發現的“屏風”。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孔子的身高的爭議基本都聚焦於“換算標準”上,也就說,這個九尺六寸換算成今天的長度標準到底是多高,而絕少對“九尺六寸”這個數值提出太多的疑問。

主要原因在於《史記》這部史家絕唱的歷史書的權威性。然而這樣的情況,隨着江西海昏侯墓的發掘出現了新的爭議。

201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面記載了孔子生平的“屏風”,據說其中就有關於孔子身高數據爲“七尺九寸”。

這樣的數據,與原本大家所普遍認定的“九尺六寸”的出入較大,致使孔子的身高之謎更加撲朔迷離。

我國古代的長度度量標準在歷朝歷代都有一定變化。

據學者考證:周朝時期,一尺是23.1釐米,但不同國家也有不同,例如魯國出土的魯國尺就顯示,一尺約合今天的20.5釐米,而出土的楚國尺,其一尺約合今天的22.7釐米;

秦代沿襲周尺,一尺是23.1釐米;西漢繼承了秦朝衣鉢,其一尺是23-23.6釐米,平均爲23.2釐米;隋唐時期,一尺在30釐米左右;而到了兩宋時期,一尺才超過30釐米接近現代。

我們知道,孔子出身在春秋時期的魯國,而《史記》成書於西漢時期,海昏侯墓也是西漢時期的墓葬。因此,對應上述兩種觀點,我們使用上述的度量標準進行覈算,可以得出如下數據:

九尺六寸:按魯國尺,孔子的身高接近一米九七;而按周尺和西漢尺,孔子身高超過兩米二。

七尺九寸:按魯國尺,孔子的身高僅爲一米六二;而按周尺和西漢尺,孔子身高約合一米八三到一米八六。

針對上述兩種看法,九州以爲,孔子的真實身高應該爲一米八三至一米八六之間比較接近現實情況。爲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大致有如下三點:

其一,無論是《史記》還是“孔子屏風”記載生平,按道理不會使用魯國尺作爲標準。

道理很簡單,一部《史記》涉及的人物無數,司馬遷對很多人物的簡介之時都有描述其身高體貌的記載,因此不可能說在介紹孔子之時按魯尺標準。

而介紹項羽之時使用楚尺,正常來說,應該會統一使用周、秦、漢時期大致相似的標準度量,即一尺約合23.1-23.2釐米。

此外,如果按照魯國尺,那根據“屏風”所載的孔子“七尺九寸”的身高也就是一米六二而已,根本不足爲奇,和衆多其他史料記載相悖了。

其二,超過兩米二的孔子與其他史料記載的情況不符。

西漢時期著作《淮南子》對孔子有這樣的總結:“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過於孟賁,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意思是說,孔子智慧超羣、勇武過人,除了力大能舉城門門栓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跑得比野兔還快。很難想象,一個超過兩米二的人能夠敏捷迅速到比野兔還快,這是有悖常理的。

此外,無論是在《論語》中還是先秦的其他典籍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力大無窮、勇猛矯捷過人之外,關於其超高的身高沒有一點文字痕跡

這就不太符合常理,要知道孔子門下弟子衆多,面對這麼一個超過兩米的老師,至少也應該有學生與孔子的相關對話,或是發生一些軼事纔對啊,然而並沒有。

其三,在當時那個年代,超過一米八的孔子已經是驚爲天人了,後世存在着對其美化甚至神話的傾向。

這一點,特別是在西漢“獨尊儒術”之後,隨着儒學成爲了當世顯學,孔子幾乎成爲了世人眼中的“聖人”,對其的美化自然也符合史家之筆法。

比如說孔子母親外出遊玩夢見神仙然後便懷孕生下了孔子,這就類似於對很多開國皇帝的神話一樣;再比如在孔府檔案中,描述孔子形象時說,先生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

古代的“圍”指的是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大約30釐米,那麼十圍相當於三米,簡直不可想象,孔夫子要是聽說後人把他的腰圍寫這麼大,估計會氣壞的。

綜上可見,根據相關史料的佐證,真實的孔聖人,其個頭確實不小,但並沒有九尺六寸那麼高,其實際身高以“屏風”所載的“七尺九”比較符合史實和客觀常理。

爲了提升孔聖人的光輝形象,漢代時期的文人就對孔子的身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大。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3

“七尺男兒”的說法源自何處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能聽到,“堂堂七尺男兒,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的臺詞。從字面意義上決定着這句話,講的就是作爲一個男人不應該甘於平凡,而是應該仗劍遊歷爲國家做貢獻。

這裏面所說的“七尺男兒”, 實際上擁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身爲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並且擁有高尚的品質和充滿魅力的人格。

第二層意思其實就是形容男性的身高。但是“七尺”到底有多長?應該以什麼作爲丈量標準?這個就需要大家深入研討一下。

筆者認爲按照歷朝歷代的發展規律來看,由於每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具有獨立的特色。所以可以得知他們所奉行的標準,應該具有一定差異性。就拿“尺,寸”這兩個長度單位來說,在不同的時代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也不一樣。

1.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的“七尺男兒”中的“尺”的長度,應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長度單位。在遠古時期由於沒有測量工具,所以人們都以“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爲丈”。大意就是以手指和手掌的長度與寬度,作爲“寸”或“尺”的`測量標準。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深究“尺,寸”,其實 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因爲每個人的手指長度和手掌寬度都不同,所以在測量的時候只能獲得一個大約的數值,而且也會出現非常大的誤差。所以此時的“尺,寸”並未有具體記載。

2.商周時代的“尺,寸”標準

漢代七尺是多少米 第4張
  

殷商和周朝是我國曆史上,兩個極具影響力的朝代。因爲這兩個朝代不僅,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且也第一次出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標準。所以從商朝到東周末期的1300多年的歷史中,人們已經規定出了“尺,寸”的具體長度。

商朝時期“一尺”的長度,按照現代測量標準的算法約爲16.95釐米。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計算“七尺”的長度,應該約爲120釐米左右,很顯然古代人的身高絕不止於此。幸好當時並未出現“七尺男兒”四字,否則就會變成一句辱人之言。

周朝時一尺合今19.91釐米,這樣算來“七尺男兒”的身高,大約爲140不是釐米。很顯然這種尺寸也完全不符合史料記載。古代人的身高就算再矮,也不可能比武大郎還要低。否則古書中的英雄人物就不復存在了。

3.秦漢時期“一尺”約爲23釐米

秦始皇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歷史上關於他的身高和長相衆說紛紜。《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語:“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這種說法極盡抹黑、貶損之意。

而《太平御覽》中則說:“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通過這段文字秦始皇的形象又重新迴歸到了正常人。

據說秦始皇是一個身材偉岸、儀表堂堂的帝王。他們的身高按照現在的尺子,進行測量後獲知大約有1.98米。

按照秦時“一尺“約23.1釐米進行測量,“七尺”的總長度應爲1.62米左右。如果秦始皇身高達到了1.198米,說明他的實際身高可達到“一仗”。這其實也是古代“男人大丈夫”說法的一個由頭。

到了漢代“一尺”大約爲21.35—23.75釐米,也就是說此時的“七尺男兒”的身高,差不多應該達到了150-170釐米左右。可以說此時古人的身高,已經與現代人的身高相差無幾,或者說古人“身高丈餘”的說法不攻自破。

4.“一尺”長度的實際來源

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古人的基本長度測量單位,其實是以“黃鐘”樂器的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按照這種記載可以得知,古代的“尺”又可以稱爲“樂尺、律尺、黃鐘尺”。但是歷代關於“尺”的測量工具不同,所以會有一定差異。

再一個大家也應該清楚,古代“尺”的長度要比現代短很多。所以,當古人說起“七尺男兒”之時,就可以得知當時人的平均身高,也只不過纔有160-170釐米左右。所以像秦始皇和項羽這種高個子的人並不多。

實際上古人“布手知尺”的測量方法,指的是將成年男性的左手伸開,然後測量大拇指與中指之間的距離,所得出來的數據就是“一尺”的實際長度。而這種方法測量出來的“一尺” 大約是20釐米。

按這種長度去衡量“七尺男兒”, 恐怕古代的男人個個都是“小個子”。但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說:“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鄒忌作爲古代的美男子,身高“八尺有餘”。

如果按照“一尺”20釐米去計算,“八尺有餘”也只不過才1.60米多一點。這種身高比例怎麼可能稱得上是美男子呢?

但如果按照秦朝時期的“一尺”來測量,也就是每一尺約爲23.1釐米,鄒忌 “八尺有餘”的身高,至少應該在1.84米左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