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來源:星女圈    閱讀: 6.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因此與現代有很大的差別下面一起來來看看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1

七尺的高度

尺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最初指的是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在古代通常用七尺來形容男人的身高,大約在1.7米左右。七尺男兒大約是1.7米左右。其中尺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最初指的是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在我國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長度也會略有不同。

尺的不同長度

而在我國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長度也會略有不同,比如在周朝和秦朝一尺大約是23.1釐米,漢代是21.35到23.75釐米,南朝是25.8釐米,北魏是30.9釐米,隋朝是29.6釐米,唐朝是30.7釐米。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七尺男兒”這一形象,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秦代與戰國年代相近,所以按照秦尺標準計算,七尺男兒的身高大約就是一米六幾!而且這樣的推斷也得到了考古資料的證實——當時男性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六八,而女性的平均身高則是一米五二。所以大家還是應該有自信的,只要有個一米七,三國之前都是妥妥的七尺男兒!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2

1.8米左右

七尺男兒的說法出自南北朝時期。《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按照當時南朝的換算,大概在1.8米左右。這個身高是當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

而以後歷朝所說的“七尺男兒”,代表的並不是準數,而只是代表成年男性。

首先先來看一組數據,瞭解各個朝代的.一尺,到底相當於今天的多長!

朝代 /換算尺數/ 長度(cm)

秦時:23.1/ 8 /184.8

西漢:23.75/ 8 /190

東漢:21.35/ 8 /170.8

三國:23.3/ 8/ 186.4

南朝:25.8/ 8 /206.4

北魏:30.9 /8/ 247.2

隋代:29.6 /8 /236.8

唐代:30.7 /8/ 245.6

宋元時:31.68 /8/ 253.44

明清時:31.1/ 8 /248.8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第2張
  

按照這個換算,關羽的身長九尺,大概就是209釐米;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大概就是175釐米。其他人物大家可以按上表換算一下。

古人爲什麼比現代人高?

以秦代爲例,陝西省對出土的三千具男性骨骼進行測量,得出的平均身高是170—180。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人年紀大了,骨骼是會退化變矮的,壯年時身高一般要高10釐米。也就是說,秦代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80—190。

請大家不要忽略了,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遺傳、飲食,還有就是空氣中的含氧量。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氧氣對於生物體型來說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而古代的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要比現在高出很多。

我們平時所說的七尺男兒,出現在哪個朝代,又有多高呢?

七尺男兒的說法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樑;沉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按照當時南朝的換算,大概相當於180釐米。這個身高應該就是,當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而以後歷朝所說的“七尺男兒”,代表的並不是準數,而只是代表成年男性。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3

在中國古代,每個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單位像“寸”“尺”“尋”等,是以人體的身體部位爲依據的。像“尺”字,寫法像極了一個人張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測量長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用手“”。那麼這個長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語》有這樣的記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伸出一隻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開一雙手,就知道了一尺;

伸展開雙臂,就知道了一尋。意思是說,一隻手指的寬度是一寸,十指併攏的長度是一尺(也就是一“”),人張開兩臂的長度,是一尋,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據不同時代,大體在1.58到2.31釐米之間;一尺,大體相當於現在的15.8到23.1釐米。鄒忌生在齊國,“修八尺有餘”,即身高是23.1釐米×8184.8釐米。

“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即八寸,因爲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現代漢語裏面解釋爲距離近,彷彿就在眼前。

秦漢以前諸侯割據,度量衡其實是比較混亂的。像商代:1尺=10寸=100分=15.8釐米;而戰國則是1丈=10尺=100寸=1000分=231釐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也統一了度量衡,即1 尺=23釐米,1升=200毫升,1 斤=250克。

《漢書藝文志七發》中 “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的“尺”,通過換算,我們知道這龍門桐樹高達2300釐米,極言樹之高。

秦漢以後,度量衡的單位量值有所增加,從秦朝1尺等於23.1釐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24.2釐米及29.6釐米,唐代達到最高值1尺=36釐米,此後開始下降,在32釐米和35.5釐米之間擺動。大家可以結合歷史知識,對下列數據單位進行換算:“危樓高百尺”“瀚海闌干百丈冰”“徑寸之木”。

我們現在用的“裏”“步”也是古代長度單位。周代以八尺爲步,秦之後,六尺一步,300步爲一里。由此推算,周秦漢時期,一里大致相當於415.8米,清光緒年間,一里=576米;1929年以後,一里=500米。同學們可以推算一下下面句子中所提數據的具體長度:

王安石《遊寶禪山遊記》:“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二、量

中國古代容積單位,先秦時期有鍾、釜、斛、鬥、升、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標準,將容積單位規定爲斛、鬥、升三種,1斛=10鬥;1鬥=10升。秦代的1升約相當於今天的200毫升。

漢代的容積單位又多了合、龠兩種,其換算關係爲:1斛=10鬥=100升=1000合=2000龠。這時的1升也相當於今天200毫升左右。隋唐時期,升有大小之分,小升仍相當於今天的200毫升左右,大升相當於今天的600毫升左右。

《禮記雜記》:“朝服十五升。”十五升就是3000毫升。

李白《行路難(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鬥十千”,“鬥”是古代容積單位,1鬥=10升,相當於2000毫升,值十千錢,這句話形容酒美價貴。“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鬥”是說才飲一斗即2000毫升酒就能寫出百篇詩,寫李白不但酒興豪,而且文思敏捷。

沈括《夢溪筆談》:“每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鬥。”斛,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十升爲一斗,十鬥爲一斛,後來改爲五斗。上句意爲兩斛米可以釀酒六斛六鬥。

《孟子魚我所欲也》中“一簞食,一豆羹”:“豆”,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四升爲一豆;“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鍾”,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鬥爲一鍾。“豆”“鍾”都是古代的容積單位。

七尺是多少米男兒 第3張
  

三、衡

《漢書藝文志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中的“鎰”,是秦漢時期的重量單位,1鎰=24兩,1斤=16兩,1鎰相當於現在的.375克,千鎰自然是說賽馬賭注非常大。當然,這兩句都是誇張的說法。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中的“鈞”,也是秦漢時候的重量單位,1鈞=30斤,約相當於今天的7500克。用一根頭髮,來系7500克×1000的重量,比喻情況萬分危急或異常要緊。我們現在所說的“千鈞一髮”就是這個意思。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馬說》一文中說千里馬“一食或盡粟一石”,“一石”這裏指4鈞,即4×30×250克,是說千里馬的食量極大。

上文中提到的“鎰”“鈞”“石”包括我們現在還在沿用的“斤”“兩”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此外還有“銖”“錙”等。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錙爲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爲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我們學習古漢語,碰到這些含有度量衡單位的句子,一般直譯過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大家能夠真正瞭解這些度量衡單位的話,一定可以對古漢語知識瞭解得更爲詳盡透徹。古漢語中的度量衡單位也遠不止以上所談及的這些,要想更多更全面的瞭解古漢語知識,還需要大家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