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殯葬禮儀

中國殯葬禮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8.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殯葬禮儀,在中國古代,人們是很看重殯葬禮儀的,這也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文化,至今還有很多的殯葬禮儀被流傳了下來,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瞭解殯葬禮儀,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中國殯葬禮儀。

中國殯葬禮儀1

1、通知親友。如果死者家屬有人不在時,在場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屬。並通知一到二位能幹的、與死者關係親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屬及親密朋友應以電話通知近親戚,即使他們住地遠,也應以電話予以通知,但如果打電話花費太貴時,朋友及較遠遠親則可以用電報予以通知。

2、死亡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應由負責照料死者的醫生填寫。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時因某種原因沒有醫生在場時,則應由公醫檢驗,確定死亡原因,填寫死亡證明書。這種手續必須立即完成,因爲其他一切事項均需等死亡證明書完成簽證之後才能開始進行。

3、發佈訃告。訃告是死者所屬單位組織的治喪委員會或者家屬向親友或有關單位報喪時使用的通知或文書。訃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職銜、死亡時間、直系親屬名字、殯葬時間及地點等。

4、陪葬衣物。負責安排喪葬的人,應在死者家屬協助下,將死者陪葬的衣服準備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裝無嚴格的規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歡的服裝,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場合穿用的服裝。年輕女子死亡時多穿白色服裝,小孩子則着學生裝。結婚戒指一般都給死者帶着下葬,而其他首飾都取下。現在大家都習慣在殯儀館舉行弔唁儀式、開追悼會。死者的家屬也常常在這裏接見前來弔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參加弔唁和追悼會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殯儀館。死者家屬可請一人專門負責花圈有關事宜,並記錄送花圈的人名和單位,以便日後表示謝意。如果訃告已寫明有“懇辭花圈”時,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贈送鮮花給失去親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義。喪事過後若能經常性地贈送一些鮮花,會使失去親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弔唁。現代喪事弔唁儀式大多都在殯儀館舉行。死者家屬也在殯儀館接見前往弔唁的親友,這樣的話,主持喪事的人應在發佈訃告時把家屬到達殯儀館接受親友前往弔唁慰問的時間予以公佈。其他時間,人們想前往弔唁,但又覺得自己與喪家的關係不夠密切而不便打擾時,則到殯儀館會客間,在預先準備好的簽名簿上簽名後離開即可。

7、追悼會及其儀式。不論城市或鄉村,不論單位或民衆家庭,人死了,開追悼會來寄託哀思,是現在人們常用的應當提倡的一種新式喪禮。開追悼會既是悼念死者,也體現了社會文明,逐漸爲人們所接受。

8、遺體告別儀式。近年來,除了那些極有成就的名人學者以開追悼會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進行遺體告別儀式。

9、送葬。死者所有的家屬得知殯葬時間,應即行參加送葬,如果訃聞寫明爲“家奠”時,則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屬另有通知請求他們參加送葬。若訃告寫有殯葬時間,地點時,可認爲是正式邀請參加送葬。是否願意參加,一切由自己決定。當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與死者家屬爲密友,不參加送葬,就會被認爲是無情無義了。

10、骨灰安放儀式。安放骨灰盒的禮儀,一般在墓地進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時間。碑的背面不刻寫碑文。死者親屬肅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緩緩放入墓穴。然後封穴蓋頂。封穴畢,在墓碑前的親屬獻上花圈、鮮果,並行禮致哀。

11、服孝。我國傳統的喪服禮制比較複雜,講究“穿白帶孝”,不同的親友穿不同的喪服,持服期也不等。現在喪禮、喪服大大簡化,大多數人都儘可能地設法節哀,並避免讓自己悲愁心情影響別人。而穿孝服則很容易讓人回想起過去。況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礙着穿着者過正常的生活

中國殯葬禮儀2

喪葬禮儀的由來及其歷史演變

人類社會在不斷髮展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信仰崇拜觀念,這種觀念在人類的生老病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死亡。於是,喪葬禮儀受到重視,喪葬禮儀文化也就成爲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周代可以說是喪葬禮儀的成熟期。周代中的規定是天子七日殯,七月葬;諸侯五日殯,五月葬;大夫三日殯,三月葬。在“葬”後還規定要服喪三年。

中國殯葬禮儀

兩漢時期,喪葬禮儀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服喪三年已經極其少見。漢代沒有明確制定服喪的規定,一切聽憑個人自己的安排,政府不提倡也不禁止。再次是喪葬中滲入了一些文化的成分,如出現了輓歌、形狀、碑文、墓誌銘等。還出現了爲墳葬相的吉凶的堪輿。相對而言,兩漢時期的喪葬氣氛是自由的,禮儀的成分比較弱。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名士風氣盛行的時期,輕視禮法,喪期不廢樂,不禁酒肉,甚至可以國恤宴飲。這一時期出現了停喪不葬之俗和遷葬之俗。迷信之風更盛,要進行除祟,即認爲活人有病是死人作祟,要開冢剖棺洗枯骨。

中國殯葬禮儀 第2張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衣食足,然後知禮儀”,所以,前代的各項禮儀,特別是周代時期的禮儀,又進入一個輝煌發展時期,只是唐代的喪葬禮儀在周禮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化、程序化。宋代的.統治者也很重視喪葬禮儀,並且多次頒發新的喪葬儀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政和禮》。

明清時期的喪葬禮儀不僅隆重繁瑣而且文化氣氛濃厚。喪葬是傳統禮儀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禮儀之一,自其誕生便與祖先崇拜結合在一起,融合了傳統文化中“孝”、“和”以及等級觀念,共同肩負着禮教的重任。

02、喪葬所產生的一些禮儀

喪葬禮儀是關於死亡的儀式,是人們既感到恐懼,而又不得不面對的人生重大儀式。

古人認爲正寢是正性情的地方,人必須死在正處,所以有“壽終正寢”的說法。古代,如果人生病住在別的房間,在臨死前就要移居正室之中,這樣,死者就可壽終正寢了。

人一死,家人就要爲他招魂,稱爲“復”。古人認爲,人的生命是有魂和魄組成,魂就是靈魂,是一種精氣;魄是軀體,是魂的寄寓之處。靈魂附着在體魄之中,那麼生命就是存在的;反之,如果靈魂離開了體魄,人就會昏迷或者死亡。人剛死的時候,靈魂距離體魄不遠,如果大聲呼喊,或許能讓它回到體魄之中。所以,古人將這種禮稱爲“復”,專門招魂的人稱爲“復者”。

中國殯葬禮儀 第3張

招魂時由復者拿着死者身前穿着的能代表其身份的衣服,一手執領,一手執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連喊三聲“哎——××回來啊”。如果是男子,就叫其名;如果是女子,就叫其字。喊完後,將衣服從房的正檐扔下來,下面有人用衣箱接住,從東面臺階走入正堂,讓後把衣服蓋在死者的身上,希望死者的魂能夠再次回到他的身上。“復者”也從房屋上下來了。這一儀式表示爲挽回死者的生命而做最後一次努力。

接着是親屬爲死者沐浴。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爲“買水”。“買水”爲死人沐浴的目的是要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在對死者進行沐浴後,要穿上“壽衣”。壽衣的具體樣式因爲地域文化原因各有不同,但必須是傳統的式樣,因爲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就會不讓他認祖歸宗。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塞上珠、玉、米、貝之類的東西。這是爲了不讓死者張着空嘴、餓着肚子到陰間去受罪。在沐浴更衣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中堂木板牀上,頭北腳南,這在古代被稱之爲“易簀”。屍體頭前置“長明燈”,意味着爲死者靈魂引路的。燈旁放一碗滿飯,飯上豎插一雙筷子或棍子,俗稱“打狗棒”,意思是讓亡靈在陰間的路上打狗用的。這些行爲被稱爲“停屍”。

中國殯葬禮儀3

中國歷史上傳統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彆着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聯想起冰雪、白雲,給人以明亮乾淨、暢快、樸素、雅緻與貞潔之感。在歐洲,白色總是象徵着友誼與愛情的純潔無瑕。西方人舉行婚禮,新娘的婚紗必須是白色的。在中國,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時節,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國傳統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彆着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喪服顏色通常爲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悅和快樂。民族間的差異如此不同,這是爲什麼呢?

中國喪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產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週期長短,分爲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要求喪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喪服顏色以白色爲主,已成爲定製。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代的寡婦,着雖黑色衣裙,但在喪禮上仍需着白色喪服。

中國人的喪服“尚白”,基於傳統文化和心理意識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徵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態。中國文化的顏色象徵,建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狀況基礎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祕化傾向。我們的祖先因爲弱小,無法抗拒猛獸的攻擊,白晝下他們的心理仍暴露無遺。面對成爲猛獸犧牲品的危險,對白色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於是,白色在中國文化裏就成了一種顏色禁忌。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載:“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五時衣”,是將服飾定爲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分別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其顏色爲: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

“五時衣”中的白色,對應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殺氣時節。喪服之白色,既是一種復古、憶祖的祭服服色,同時也是弔喪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時衣”服飾“迎氣五郊”。明、清時,“五時衣”流行於民間。而西方文化中,顏色象徵意義少了一些神祕,白色象徵意義主要來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蘊高雅純潔,黑色纔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徵着死亡、災難。

二、崇尚先人

中國喪服“尚白”禮俗,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史記·禮書》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也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禮三本”之一。中國人最早的服裝原料取材於麻,中國之中原地區遠古不產棉布,除了從自然界獲取的動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絲帛爲服裝原料。清麻脫膠和絲帛漂練之後,自然呈現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國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發明,白色喪服則體現了對祖先的崇敬。

三、表達虔誠

中國喪服以白色爲主,還體現禮的“真誠性”。喪服的原料選擇原則,是崇尚原始、質樸、自然。《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疏衰裳齊”;“不杖,麻屨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絰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五月者”,“緦麻,三月者”。

原料的粗糙程度,古人將之與喪禮的等級掛鉤。中國古人對五種喪服制作要求不同:斬衰是五服中等級最高的一種,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緝邊,無修飾;齊衰僅次於斬衰,穿用粗麻布製成的衣,縫邊,所以稱齊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細於齊衰而粗於小功;小功,穿用細於大功的麻布製成的衣;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穿用細麻布製成的衣。越是與死者親近的人的喪服,後天的加工越簡單,以至於斬衰的原料是生麻布。

《史記·樂書第二》:“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唐)張守節正義:“著,明也。經,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僞,是禮之常行也。”常行之禮,在於誠,在於去僞。所以“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爲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史記·樂書第二》)。鄭玄注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僞,樂本窮本知變。”

白色選爲喪服顏色的必然性,這些是很好地說明:“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爲褻服”,原因就是後天顏色通常被認爲是一種“僞”,爲禮之末。以麻的本色(白色)爲喪服顏色,體現的正是爲禮之本的“著誠去僞”精神。而“披麻戴孝”,便成爲廣泛的民俗。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原來這顏色的選擇也有這麼多的講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對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存在着一種敬畏的心理。所以所用的各種習俗都有其獨特的內涵。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今天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