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心理知識科普有着一定的必要性。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的相關內容。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1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良好的心境,個體在這種狀態下,其認識活動、情緒反應、意志行動處於積極狀態,而且具有正常的適當的調控能力,並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

二、心理健康“灰色區”示意圖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如果將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着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域。我們絕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處在中間的灰色區域,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1、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2、智力正常,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3、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4、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5、意志堅定,能夠自制;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7、人際關係和諧,樂於交往;8、人格完整和諧。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第2張

四、走出誤區,正確認識心理諮詢

誤區1:做心理諮詢的人有精神疾病

誤區2: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教育差不多

誤區3:心理諮詢是無所不能

心理諮詢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諮詢師,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主要以面談的方式,幫助來訪者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更有效地解決成長的煩惱或挫折,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成長,更爲自主、積極地邁向自我實現。

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幫助你學會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心理諮詢的主要對象是正常人,着重處理的是人們的正常需要和問題。諮詢的“你”不是病人,是正常人,只不過你在應付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面出現困難,需要幫助而已。

五、什麼時候你需要心理諮詢

1、當你在擇業時,你需要準確判斷自己的適應性時;2、當某些事引起了你強烈的心理衝突,自己難以解決時;3、當你心情煩悶,難以自拔時;4、當你的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常與他人發生衝突時;5、當你時常厭食、暴飲暴食時;6、當你總覺得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夢或夢遊時;7、當你的戀愛中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時;8、當你有明顯不平常的感覺和行爲時,例如,總感覺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總聽到一個聲音指揮、控制你等;9、當你常會害怕一些並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水、害怕筆、害怕看人等;10、當你腦子裏總不停地想一些無意義的小問題或者不停地洗手等;11、當你的生活中遇有重大選擇猶豫不決時;12、當你的學習壓力大、無力承受但又不能自行調節時;13、當你經受挫折之後,精神一蹶不振時;14、當你過分自卑,經常感到心情壓抑時;15、當你經歷了失戀、失去親人等情況之後,心靈創傷無法“自愈”時;16、當你性格變化很大或者出現有奇怪的行爲時;17、當你患有某種身體疾病,對此產生心理壓力時。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你覺得自己被某種不良心情壓抑超過兩週時間,並且這一情況還在持續,那時候你就需要心理諮詢。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2

幼兒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

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事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是十分的重要的,培養好幼兒良好情緒才能保證幼兒的'心裏健康!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第3張

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

(一)涉及幼兒情緒培養的課程:

1、測量情緒概念的遊戲:沒人和我玩、有人弄壞了我心愛的東西。

2、情緒配色遊戲,當我快樂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顏色表現我的情緒呢?

3、拍下幼兒的情緒,讓幼兒理解。

4、教幼兒學會控制情緒。

(二)滿足幼兒對積極情緒的體驗

當幼兒的情緒體驗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外在表現:分心、不安、給老師搗亂——對此切忌批評。

(三)營造逾越積極溫馨的教育環境要求我們:

設定合理規範

爲由而創造與夥伴交往機會的條件

避免暴力武力色情等場景在幼兒面前出現

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關係要融洽

爲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3

孩子9個心理健康問題

1、大了依然愛吸手指

一些較大的寶寶經常吸吮手指或腳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見,嚴重時還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覺。1歲以內的寶寶愛吸吮手指屬於正常現象,隨着大腦發育的完善,多數寶寶會逐漸改變吸吮手指的行爲。但較大的寶寶仍有吸吮行爲就屬於心理問題,如曾經受到較大的心理創傷,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撫慰作用。

心理知識科普的意義 第4張

2、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撕裂指甲牀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係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3、容易衝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

有些孩子非常衝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爲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衝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

4、三歲以上還過度依賴父母家人

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查醫師的患者中有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而早期失去母親的照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戀問題。

5、過度恐懼

孩子出現恐懼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過了正常範圍的恐懼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醫生就以爲要打針,或是有“上學恐懼症”等。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着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一般來說,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象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峯,而到了6歲以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6、退縮行爲

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羣,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後,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退縮行爲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爲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爲。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力較差。

7、厭食和偏食

有些孩子長期食慾不佳,或是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且營養不良。很多家長認爲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導致,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若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8、拔毛癖

有些孩子喜歡拔自己的毛髮,比如眉毛、睫毛、頭髮等,而且經大人反覆勸說之後無法改善。孩子出現拔毛癖,大多是因爲孩子與家人的心理衝突或在學校的心理衝突,如親子關係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際交往不良、學習壓力等,出現情緒焦慮和憂鬱導致。

9、撞頭、打滾等行爲

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撞頭的自虐行爲,比如跪地磕頭就是撞牆。此外,常見的自虐動作還有搖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髮、扯耳朵等。孩子在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爲怪癖。自虐其實是孩子有訴求的一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