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我們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1

秦始皇兵馬俑,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也是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

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秦始皇陵內共有三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依次排開。

俑坑內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左右,最高的1.9米以上。

秦俑大多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雖已埋地下兩千年餘,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各有不同

縱觀俑坑內形態各異的兵馬俑

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神態莊重。

有的立眉大眼,有的怒目圓瞪。

有的舒眉秀眼,有的濃眉脣厚。

有的機敏凝視,有的垂首沉思。

無不讓人對古代工匠們高超精湛的雕刻藝術而讚美

一行行士兵、一列列戰車、一排排將領,匯聚融合成一幅氣勢磅礴、規模宏偉的雕像圖!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對國內外遊客開放

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

美國前總統卡特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館,祝賀你們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偉大成就。”

聯合國前祕書長德奎利亞爾說:“作爲聯合國的祕書長,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軍隊都像西安的兵馬俑軍陣一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蹟。”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座歷史豐碑、永遠矗立弘遠!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本厚重的史書、記載着昨天曆史的滄桑!

秦始皇兵馬俑,你更似一首雄渾豪邁的詩歌、永遠銘記在世人心上!

秦始皇兵馬俑,你猶如一曲古典音樂、永遠在世人心中傳唱!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2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第2張

2、社火

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羣衆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爲“中國社火之鄉”。

3、面花俗稱“花花饃”

屬麪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麪人的藝人。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第3張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第4張

5、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爲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爲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着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3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麪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爲“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麪條像腰帶

“扯麪寬得像褲帶”。扯麪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麪和通常城裏人所吃的扯麪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麪,一根麪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麪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麪,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裏,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爲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麪糰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第5張

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爲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裏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着紅、聞着香、吃着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爲“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着(頂着)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陝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馬俑 第6張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爲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爲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爲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爲“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衆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