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人的基本需求,親密接觸除了代表兩人關係親密之外,更具有許多心理學和生理上的意義存在。以下了解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1

當提到極度渴望,說明這種依戀的需求很強烈,如果影響到你的生活了,這確實需要調整的。這種需求應該說在有限的範圍內是正常的。

這是缺少安全感,極度渴望別人的關懷的表現。

兒童的時期,我們的安全感建立在別人給了我們的迴應,如果沒人得到,孩子會有兩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過度激活,哭喊去尋找,第二狀態是不去激活,不再去尋找,壓抑自己,告訴自己並不需要別人,這與成人長大之後什麼關係呢,因爲兒時的需求會在長大之後繼續去尋求,而且當對方能給到我們迴應的時候,內心的匱乏依舊會驅使我們繼續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是要清晰,長大之後我們不再是孩子,我們是有能力照顧自己。

做如下的一個練習:

閉上眼睛想象着非常缺少關愛的自己出現在我們的頭腦當中,他的表情是什麼樣子,他的情緒是什麼,他的着裝是怎麼樣的,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去看到他,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呢,是想象一個溫暖的自己出現在畫面裏,讓溫暖的自己陽光的自己去擁抱第一個需要關愛的自己,去想象一個擁抱的畫面,想象着溫暖自己,用手撫摸着脆弱的自己,你能感受到脆弱的自己,被關愛到了嗎,他是否會感覺到被理解感受到溫暖了,如果感受到了非常好,你已經做了第二步。

通過這兩個步驟,我們做到的事情是自己安撫自己,因爲長大之後的好處就是我們除了小孩子的一面,我們還有成人的一面,我們擁有了自己愛自己的能力,上面的練習經常去重複做,我們內在的安全感就會越來越穩定,內在脆弱的孩子也會得到安撫,並且會長大。

上面的方法其實是利用了我們心裏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內在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是有不同的側面,每個側面就好像一個“小人”一樣子,當我們這件“小人”和諧,可以互相擁抱和溫暖的時候,內在的穩定就會帶來外在的積極迴應。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2

心理學解釋渴望擁抱1

擁抱有助於減少壓力,增強免疫系統,預防疾病,壓力會使免疫系統功能減弱,引起感冒和其他的疾病。而在 2015 年的研究中,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經常擁抱,是一種緩解壓力和壓力引起疾病的有效方式。

擁抱可以滿足“肌膚渴望”,是一種無言的交流肌膚接觸和身體交流,對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邁阿密接觸研究機構發現,對於早產兒來說,更多的日常接觸能加快嬰兒生長速率 47%。很遺憾的是,1/3的人每天不能獲得別人的一個擁抱,75%的人想要獲得更多的擁抱。

擁抱可以增加血清素,提升愉悅感,緩解抑鬱症。狀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遞素,被稱爲“快樂荷爾蒙”。因爲它能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的愉悅,放鬆以及自信,還管理着情緒和調節腸胃。擁抱有利於釋放血清素,提升快樂情緒,緩解抑鬱症狀。在高水平的血清素狀態下,人不容易感覺到飢餓,睡眠質量也會上升。

擁抱可以抗衰老,除了增加血清素,擁抱還能增加我們釋放催產素的能力。催產素在維持身體健康、肌肉水平、機體自愈等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擁抱可以讓我們保持年輕、維持肌肉力量。另一方面,催產素也能促進神經系統的鎮靜,緩解焦慮,創造放鬆的感覺,降低血壓,舒緩心跳。

與親密的人擁抱可以減輕疼痛。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實驗證明,被所愛的人觸摸時,人們的痛苦明顯減輕。而且對方表現出越多的共情和支持,人們的痛苦水平就越低。在極端的情況下,擁抱還可以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擁抱比性愛更重要。每日郵報的研究表明,擁抱是一種不同於性愛的交流方式。擁抱不像性愛,不需要耗費體力,就能聞到和觸摸到伴侶,感受到被愛和被關心。對於伴侶而言,擁抱有助於維繫情感上的聯結,彌補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增加愛愛時的親密感。

擁抱提升自尊。擁抱提升個體的自尊感,尤其是兒童羣體。養育者對孩子的擁抱,讓他們感覺自己是獨一無二,是被深深愛護着的。我們長大後,這種自我價值感與擁抱之間的關係,仍然存在於神經系統中,與我們的自尊自愛緊密相連。

擁抱增加共情能力。Jorge Barraza 和 Paul Zak 的一項研究,解釋了催產素如何增加個體的共情水平,甚至對陌生人也能產生共情。僅僅通過擁抱他人,就能促進催產素釋放,進而引起大腦內部的共情感覺。

擁抱讓我們學會給予和接納。擁抱是一個相互的動作,我們給予擁抱的同時,也獲得他人的擁抱。在擁抱中,我們意識到給予和接納有着相等的價值。心理學家 Virginia Satir 曾經說過:我們每天需要 4個擁抱來生存,8個擁抱來維持健康,12個擁抱來成長。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

心理學解釋渴望擁抱2

(1)生理需要

人類求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它包括對氧氣、水分、食物、排泄、溫度、活動、休息和睡眠以及性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前者指個體需要一些安全措施以防止身體受到傷害,如躁動病人需要牀擋以防止墜牀;熱水袋的溫度應控制在50~70℃以防止燙傷。後者指個體需要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覺,如人們大多喜歡在熟悉、有序、可預知的環境下生活,而害怕陌生危險的環境。

(3)愛與歸屬的需要

人需要獲得親人、家庭的愛和集體的接納,同時也需要去愛別人。人渴望歸屬於某一羣體,參與羣體的活動,並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4)自尊的需要

自尊有雙重含義,即擁有自尊,視自己爲一個有價值的人,和被他人尊敬,得到他人的認同與重視。滿足自尊的需要可使人獲得力量和自信。

渴望親密接觸是什麼心理3

心理學:渴望親密關係,又懼怕親密關係,這是怎麼回事?

1、懼怕親密關係,或許和依戀模式有關

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來自人類的依戀本能,而那些懼怕親密關係的人,很可能與依戀模式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的依戀模式。

他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的互動中發現,孩子和媽媽的依戀關係主要有三種,包括迴避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和回來,都沒什麼反應)、焦慮型依戀模式,以及安全型依戀模式(在意媽媽的離開,但不會生媽媽的氣,只要媽媽回來就覺得安全,不哭不鬧),而那些渴望親密關係,又懼怕親密關係的人,很有可能是那種焦慮型依戀模式,即他們小時候看見媽媽離開時,會一直哭鬧,但是當媽媽回來後,會特別憤怒,好久才能平靜;他們渴望媽媽關心自己,又擔心媽媽再次離開。

當他們帶着這種依戀模式走進親密關係時,也是如此,一方面渴望和對方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對方離開,經常用生氣、討厭對方的方式來確定對方是否在意自己。

其實,他們是把小時候和媽媽習慣的相處模式放到了和伴侶相處中,這是習慣的力量所致。

2、懼怕親密關係,或許是害怕受傷

我們常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那些害怕走進親密關係的人,很可能是以前受過傷,害怕再次受傷,所以即便內心渴望愛情,也不敢貿然進入。

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不開始,就不會再次受傷。

其實,他們在把曾經的傷誇大化,認爲自己無法承受,進而不斷告訴自己,那種傷害(主要是被拋棄的感覺)很可怕。

另外,曾經的傷也可能不是他們自己經歷的,而是身邊的親人,尤其是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害怕受傷,因爲他們親歷過那種糟糕的婚姻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他們當然不想再次經歷。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很容易不相信愛情。

3、懼怕親密關係,或許是擔心暴露真實的自己

我們都知道,愛情是有保鮮期的,一旦過了甜蜜的絢麗期,就會進入了幻滅期,而之所以稱爲幻滅期,就是因爲兩個人開始暴露出彼此的缺點,進而引發各種矛盾或衝突。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愛情需要磨合期。

那些害怕進入親密關係的人,很可能是在擔心暴露真實的自己後,伴侶不喜歡自己,因爲缺點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其實,他們在把自己和對方理想化,希望各自成爲完美的人,進而擁有完美的婚姻。

4、懼怕親密關係,或許是恐懼失去自我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婚姻束縛了人的自由。

而那些害怕走進親密關係的人,很可能也是在擔心自己在婚姻中失去自由,變成婚姻的奴隸,沒有自我。

比如,有人習慣和伴侶相處時各種“作”,他們就是想證明自己在婚姻中的主導權,以避免淪爲婚姻的犧牲品。

其實,他們這樣想,是把愛情和自我完全對立起來,認爲兩者是不相容,“你死我活”的狀態。

5、愛情,是一場值得的冒險

前面,我們分析了那些戀愛恐懼者害怕走進親密關係的可能原因,包括焦慮型依戀模式、害怕再次受傷、擔心暴露真實的自己,以及恐懼失去自我。

其實,這些恐懼可以通過轉換思維方式來逐漸化解:

其一,對於那些害怕受傷不敢走進親密關係的人,可以這樣想,自己和之前不同了,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已經強大了,因爲我們可以從過往中提升自己愛的能力;同時,還要不斷提醒自己,父母失敗的婚姻可以作爲自己學習經營愛情的反面教材,這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受傷。

其二,對於那些擔心伴侶瞭解自己缺點而疏遠自己的人,可以這樣想,誰都是不完美的,伴侶亦如此,而走進戀情正好是彼此成長的機會,更何況,深度關係就是在展現真實的彼此過程中構建的,所以不用那麼在意暴露真實的自己。

其三,對於那些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己的人,可以這樣想,親密關係在束縛自己的同時,也會拓展自我,比如,它會讓我們發展出新的品格(如忠誠);還可以讓我們獲得歸屬感;還讓我們擁有對抗時間的能力(多了一個愛自己的人,會延長我們在世界上的時間),等等。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換一種方式來看待戀情,意識到自己的成長,依戀模式也就從焦慮型逐漸轉變爲安全型。

總之,愛情是一場值得的冒險。

正如心理學者陳海賢老師說的:“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就是一場冒險之旅。所有的冒險故事裏都有危險,但這些危險不是重點,主人公藉由這些危險獲得的成長,纔是重點。”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