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數學的隨筆

關於數學的隨筆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數學的隨筆1

今天在數學的課本中看見了一道題“生活中的數學題”。題目是:“我們國家大約13億的人口,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1角錢,如果這樣的話,我國全國就節約了約1300萬元了。如果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大學大約要節約1萬幾千元錢了,那麼這筆錢可以供給1805位失學沒錢上學的小朋友,把這筆錢給那些人,那豈不是很好嗎!”

關於數學的隨筆

看了上面的信息,我想啊:可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突然我想起來了,人多力量大?不好的啊,因爲我想了想:如果這大約13億的人口,都浪費了1滴水,那麼一共約浪費13億滴水了,那麼大家想一想13億滴水大約有多重呢?

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在水龍頭下面滴1000滴水,用稱稱了一下,1000滴水重200克,我又動筆算了一下。

1300000000÷1000×200=260000000(克)

260000000克=260噸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呀:如果按每人一個月用了一噸水計算的話,那麼260噸水就足足可以用上2年了。我去問我爸爸:“1噸水能夠發多少度的電?”爸爸說:“1噸水能發100度的電。”那也就是說260噸的水可以發26000度的電了。

哇!我一下子驚呆了,260噸水竟然可以發揮這麼多的作用啊!所以我們現在要節約所有的水,不要浪費掉一滴滴的水了,我們要養成節約這個好習慣,不能再浪費了。

關於數學的隨筆2

又是一個星期一,來到辦公室,兩摞小山似的家庭作業堆在辦公桌上。其實也就是一篇週記,加上半個小時的詞語抄寫。我一直很體諒學生,也不願給自己製造批改上的麻煩,因此我基本上不讓學生在家做需要動腦筋的作業。即便是這樣,仍然有幾個頑固之輩不做作業。

一本一本的改起來,一個個“優”算是對孩子們認真書寫的犒勞。關上又一個被評爲“優”的本子之後,突然發現有點不對勁,剛纔的字體好像不是我們班學生的,再打開看看,真不是。再看看姓名——王怡雯,我基本上確定這是代做的作業了,因爲她正是那些常不做作業之列。

課間,王怡雯被傳召到辦公室,“誰給你做的?”我一邊摔給她作業本,一邊開門見山。“我自己做的。”一本正經地回答。“到底是誰做的?”我提高了嗓門,想以氣勢鎮住她。“真的是我自己做的。”語氣中儼然一副委屈。難道是我判斷失誤?我又迅速瞟了一眼作業本上的字跡,不可能,憑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一個孩子的字體不會在一兩天內有這樣大的變化。“你到底說不說,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不說就把這些詞語抄十遍!”我只好這樣威脅她了。“是我姐姐給我做的。”

當然,接下來的事情免不了重做、檢討、在班上殺一儆百

可我不明白,現在的孩子撒謊時心理素質咋就這麼好呢?

關於數學的隨筆3

我非常喜歡看李毓佩爺爺寫的數學書。一本《數學司令》讓我看得津津有味,一本《數學西遊記》讓我回味無窮,一本《數學動物園》讓我手不釋卷,而這本《數學王國曆險記》讓我廢寢忘食。

主人公丁丁數學學得很好,他被邀請到彎彎繞王國坐客,他的朋友小貝也想去,於是他們就一起來到了彎彎繞王國。在這裏他們去了充滿危險的數學宮、可怕的野生動物園,打了有趣的數學擂臺,還被“小偷”給騙了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數學不好的小貝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打倒困難的同時,他也愛上了數學,並提高了自己的數學成績。

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的數學學得挺好的,可是看了這本書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數學學得其實並不好,因爲書中許多的數學題我都不會做,就算看了解答與分析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而在慢慢把這些題弄懂的同時,我也學了很多知識:有比較難的找規律,有讓我覺得很方便的二進制和十進制,有人身上的黃金比例,還有讓我覺得很難的圓周率這些知識。通過這本書,我深入地瞭解了數學,並真正認識到數學是一門精緻又有趣的學科。

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買菜時,給錢又找錢是數學;剪紙時,紙的大小和麪積是數學;吃飯時,把食物平均分配給每個人是數學。記得我第一次買菜時,一邊挑着自己和父母愛吃的菜,一邊用心地算着賬,最後一筆錢也沒有找錯;那次我自己拿着錢去超市,很好地利用了錢,買來了又多又好的東西;還有一次我們去打的,我用四捨五入的方法發現司機叔叔多要了一塊錢……學好了數學,真是太方便了!

在生活中,數學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愛數學,以後我會努力把數學學得棒棒的!

關於數學的隨筆4

隨着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成爲學生的忠實“聽衆”。因此,課堂上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無論是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無論是說得清楚明白

還是語無倫次,教師都要專注地傾聽,不能有半點不耐煩,更不能打斷他們的話,並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困惑、理解力的偏差、觀點的創意、批評的價值等。作爲一名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傾聽習慣,還必須具備敏銳的分辯能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這樣才能捕捉到教學過程中稍縱即逝的、極有開發價值和利用價值的動態生成資源。因此,課堂上當學生困惑時、當學生煩躁時、當學生欲言不發時教師都應及時用眼神、手勢等體態語言加以幫助。

傾聽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是接納對方、尊重、理解對方的具體體現。教師學會了傾聽,就是其教育觀念一種轉變,就等於告訴學生你的態度,無形之中會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關於數學的隨筆5

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爲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這一理論在數學(1~6年級)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覆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低年級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爲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1.借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學習數學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繫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說:“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電閃”,“可能會颳風”,“可能會一直陰着天,不再有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着邊說邊演示:“同學剛纔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過這一創設情境的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性,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聯繫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爲“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2.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着這麼多硬幣不方便,於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爲什麼?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後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爲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3.依託兒童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

如在教“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在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生活情況的調查與統計的過程中,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誰搭得高,同樣在統計中也要用橫線表示相同的起點;誰搭的積木最高,表示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儘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特別是小學數學,它作爲一門基礎性學科,有着其特殊的應用價值,能活學還不夠,還應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爲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1.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於生活

在學習了米、釐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特別是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

2.增強策略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

在現代社會裏做任何工作或者解決任何問題,爲了提高效率,都要講究策略,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時,設計了這樣一道實踐練習題,“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小明要爲班裏的同學準備一個摸獎遊戲,其中準備了6個白球、2個黃球、3個綠球,設有三個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獎品有鉛筆、鉛筆盒、一個足球。現在小明要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摸球有獎遊戲規則,你能幫幫他嗎?”學生在看到題目後,經過討論都能確定摸到綠球爲一等獎,摸到黃球爲二等獎,摸到白球爲三等獎;但在獎品的分配上出現了分歧,這時老師作爲指導者告訴學生在獎品的分配上要考慮獎品的價錢,學生再次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後確定了摸球有獎遊戲規則。在這樣的實際運用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創造意識和策略意識有所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實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旨在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習變得有趣、生動、易懂,並會把數學運用於實踐,使數學變得更有活力。

關於數學的隨筆6

老師常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中,許多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變成一道道既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數學題。我們經常做的數學題目,就是在解決一個個生活中的問題。這不,我又在吃漢堡時發現了一道有趣的數學題:

3個人吃3個漢堡,用3分鐘吃完,9個人吃9個漢堡需要幾分鐘吃完?

平時,媽媽經常帶我和哥哥去吃漢堡,我只知道吃,從來沒有想到還可以變成數學題來做,碰到這題覺得真有趣。剛開始時,我想:3個人吃3個漢堡要3分鐘,那一個人吃一個漢堡不就是一分鐘,九個人吃九個漢堡當然是九分鐘囉。這樣想着,我興奮極了,趕緊把答案告訴媽媽。可媽媽皺着眉頭說:“孩子,要好好想想,想想我們和哥哥三人吃漢堡的情形,多動動腦!”我聽了愣住了,剛纔的得意勁一下子沒了,靜下心來左思右想,突然想到:3個人吃3個漢堡用了3分鐘,一個人吃一個漢堡其實也是用了3分鐘,那九個人吃九個漢堡也只要3分鐘。我沒有馬上把答案告訴媽媽,又反反覆覆地想了幾遍,覺得應該沒問題後才把答案告訴媽媽。媽媽點點頭笑了,誇我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她又說道:“數學就來自於生活,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所收穫,就像吃漢堡一樣。”

瞧,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能變成一道有趣的數學題,數學真是無處不在啊!讓我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吧!

關於數學的隨筆7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多次的聽推門課、示範課、研討課,給我的感受很深。作爲一名主抓教學的領導,我們在落實課標精神的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似乎不是很受重視。其實不僅在低年級,而且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教師都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學生說,加強對學生說的訓練 。

現在多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題、幾何圖形的解題能力,這是對的,無可非議的。但是用什麼手段來實現教學要求呢?不少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講得過多,越到高年級,學生說話的機會越少,到了畢業班,只能是教師“滿堂灌”了。課堂裏,教師講,學生聽,把課堂教學的“雙邊活 動”變成了“單相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同時,學生的作業負擔沉重,在課堂裏做練習,放學後有時還得參加“基礎班”、“補課班”或“智力班”等,無非也是完成各種練習。畢業班可能還要加碼,參加課外的“提高班”,回家還要完成大量作業,象這種不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卻“堤內損失,堤外補”,練習題不加選擇,進行“題海戰術”,學生對數學課只能 望而生畏!

這種現象一定要改變,從學校內部來說,一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認爲數學課的教學方法也要改革,除了採用電化教學、直觀教學及實驗動手等手段外,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說 的訓練,通過說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氣氛,培養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有計劃地對學生加強說話 訓練好處很多,主要歸納爲以下兩點: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確規定,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 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 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有利於學生對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及公式的學習。

在小學階段,由於年齡特點,學生學習數學概念 、性質、法則是個難點。在平時測驗、考試中錯誤率較高。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物、教具、電教演示或實際事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所學的概念、性質、法則含義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多講,理解其意。我們要防止死記硬背,但並不是說不記不背,對有些概念、公式,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學以至用。又通過設計的各種練習,學生便會切實掌握這部分基礎知識。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加強說的訓練,這對學生的思維培養的作用是很大的。

關於數學的隨筆8

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名特教師展示活動。其中育才小學王釗老師執教的人教社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合理安排》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爲這是教材新增內容,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烙餅這一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解答,並從優化的角度在多種烙餅策略方案中尋求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籌思想非常抽象,怎樣把它具體化,讓學生容易明白,便於操作呢?王釗老師用巧妙、合理、藝術的提問把運籌思想“烙”在學生腦海裏。

提問作爲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繫的橋樑。王釗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僅就課堂提問對本課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一、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孔子主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即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當學生還在“發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於“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於瞭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把握準什麼時候該問,什麼地方該問。

【案例1】

當王老師就烙餅問題進行了簡單交待,“1張餅烙2面,烙1面要3分,1個鍋同時能烙2張餅”。“3張餅怎樣烙最快呢?”問題剛剛拋出,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用學具動手實驗3張餅的烙法。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一個個舉着小手,爭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老師此時並沒有急於展示正確結論,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鐘和12分鐘烙法的學生,這時9分鐘烙法的學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講解了他們節省烙餅時間的好辦法。兩種方法的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鐘這種烙法的價值。此時學生思維開始迸發了,不斷地質疑着,9分鐘烙法比12分鐘、18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呢?王釗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憤悱點,問“要儘快烙好餅,哪種最合理?”“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

【分析】

這裏“爲什麼”的追問,可以說是整堂數學課的心臟、命脈。它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觀察時間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學生透過現象思考其本質。原來第三種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鍋底,使鍋底每次都能同時烙兩張餅。這裏的設計抓住知識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時,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化,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學生通過探索、討論,思維火花的產生、噴發和碰撞都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獲得釋放。

二、恰當選擇提問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從課堂提問的方式上來說有很多種,如:直問、曲問、正問、反問、疏問、追問等等,而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提問儘量要多用幾種方式,這樣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到知識。

【案例2】

當王老師直問“爲什麼用9分鐘烙三張餅這種安排最合理”時,她敏銳地觀察到學生回答有一定困難。此時她不是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而是應用了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刨根問底。

師:爲什麼第三種安排的時間最短,第一種安排的時間最長?

生:因爲第一種安排每次鍋裏只放了一張餅,沒有利用題目中“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安排比第一種安排時間要短,短在何處?第二種安排的步驟中哪幾步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生:第二種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與第三種相比,時間又長了,長在哪裏?

生:第二種方法的後兩步鍋裏只有一張餅。

師:也就是說第二種方法沒有充分利用鍋底。

(兩人一組,再次按第三種方法烙三張餅)

師:第一次烙1號、2號餅的正面,但爲什麼第二次要烙2號餅與3號餅交換順序來來烙呢?

(生略)

師:爲什麼第三種方法最合理?

生:因爲這種方法烙時,鍋裏每次總有兩張餅,沒浪費鍋底。

【分析】疏問破難點

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化難爲易,設計一組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觀察、思考,一“長”一“短”的對比提問,幫助學生回顧整理了三種不同烙法,比較區別幾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在這種“層層剝筍”似的疏導性提問後,學生在全班討論和自我反思中達成共識,形成“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種統籌思想。

【案例3】

師:5張餅怎樣分組?

師:老師將5張餅分成3組,第一組2張,第二組2張,第三組1張,行嗎?爲什麼?

生:(略)

師:因此烙餅時,千萬不要讓一組裏面只有1張餅,否則這樣就會浪費鍋底了。

【分析】反問促深化

教師首先提問5張餅怎樣分組時,學生已經回答出正確結果。王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問題進行反問。這裏的反問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裏想法,同時設計的反問問題牢牢抓住錯誤癥結,引起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沒有充實利用鍋底。此處的反問促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

在學生正確探究完4、5、6、7張餅的最佳烙法後,

師:怎樣將餅分組就能保證每次鍋底可以烙2張餅?

生:(略)

師:利用你們發現的規律,怎樣給8、9、10張餅分組呢?

生:(略)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餅,你能合理安排嗎?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呢?

【分析】追問實現昇華

衆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運籌思想的經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探尋4、5、6、7張餅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探究烙餅方法上,而是要通過方法尋找烙餅規律。因此,在課末王老師順着4——7張餅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設計了三個問題,最後刨根到底解決了“給你更多的餅,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我們要對餅進行分組,要麼2張,要麼3張餅看成一組,這樣才能最節省時間”,從而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這堂課通過簡單的烙餅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由於教師精彩、有效的提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確地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地方,讓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中教師提問語言的魅力。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