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教學的隨筆15篇

關於教學的隨筆15篇

來源:星女圈    閱讀: 7.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教學的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教學的隨筆15篇

關於教學的隨筆1

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去了解:

一、與學生溝通。這主要有與學生交談,看課堂上的表現。

二、與家長聯繫。通過與家長聯繫,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

三、看學生的週記。

而對於現在的高一新生,由於中考與高考的要求不一樣,中考是水平測試,而高考是選拔性測試,導致了許多應該在初三就學會的知識而沒有學,比如說氫氣的驗純和蒸餾實驗在初三是拓展課,一般老師是不會講解這些內容的,所以導致了初三的知識與高中的知識脫節。

這就要求我們新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初中教材和中考要求,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比如有序記憶、實驗觀察、使用圖表、閱讀理解信息、使用例題、範解。

三、合理使用習題。選擇好教學輔導書,忌隨意、雜;指導選擇習題,忌多、偏、難、超;適度創新;把握好階段測試的難度。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筆記;規範表達;歸納總結。

五、能力培養要假以時日。能力是學生自己形成的;能力是以知識的積累爲前提的;能力是需要經歷的。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適時地增加趣味性,使學生想學。

七、不要把我們的“客戶”嚇跑。不要出太難的題目,使他們覺得很難學。

相信在未來,我會對學生有更深刻地把握,對高中化學的教學有更深刻的瞭解,儘快地適應高中教師的職業。

關於教學的隨筆2

《秦兵馬俑》教學設計以放學生獨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認知經驗爲基礎,結合自己所蒐集的相關信息資料自讀發現、自讀體悟、自讀品味,相互合作爲主,老師只在學生探讀疑難處、讀悟重點處和讀品關鍵處給予引導與點撥。具體教法如下:

一、以預習爲中國,讓學生暢談預讀的感受

1、瞭解學情,研讀課題:

從瞭解學生預習情況入手,營造初讀交流的氛圍:從你們的眼睛和神情看,預讀了課文19課《秦兵馬俑》,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是這樣的嗎?

先引導學生讀題(可相機出示掛圖),並讓學生說出對課題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預讀的突出感受。

板書課題:

秦兵馬俑

2、暢談感受:

在交流感受時,可讓學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點詞語,如:舉世無雙、享譽世界、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世界第八大奇蹟”等。從整體上基本把握課文。

老師在學生充分暢談的基礎上因勢點化,抓住“舉世無雙”“世界第八大奇蹟”等相關詞語切入,引學生自主探讀課文。

3、從讀強化,檢查識字:

瞭解並鞏固識認。

檢查中,注意引導學生對多筆畫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認讀,要求讀正確。

二、以自讀爲重點,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精彩

1、讀出理解(重在讀懂):

鼓勵學生選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讀書,並提示學生用好工具書和相關資料、圖片與信息讀懂課文,注意發現並積極向自己提出問題。在充分自讀中主動找同學交流互助。

2、讀出見解(重在品味):

點撥學生在讀中注意圖文結合,並在自己認爲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處多讀多品多想,對精妙的詞句要讀出自己的見解與發現。如“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這句話是承上啓下句、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其中三個詞點出了秦兵馬俑的突出特點);又如第8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的“絕無僅有”等。

3、讀出心聲(重在體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用聲音讀出自己的驚奇,用情感讀出自己的讚歎。找夥伴讀,互評互促,入情入境。

4、調整板書(整體構建):

從總體感受入手,老師和學生一起將板書進行調整。可先將“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等重點詞重調於課題下面,再將“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板開(或橫板或豎板),再讓學生歸類調整詞語。重在強化學生對秦兵馬俑特點的把握和對美的語言的感受。

三、以展讀爲焦點,讓學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選擇,盡情誦讀:

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想讀哪段就讀哪段。讀中注意引導學生精要地進行體驗式點評(即評、讀、悟、想相融合):聽出了什麼味道?還有想讀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嗎(主要指向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參與:我認爲他讀得不夠氣勢,請聽我讀這句話!這兩個詞突出了……的威武,我覺得語氣可讀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讀中圖文結合,多形式互動結合,同時注意觀照黑板上的板書。

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兵馬俑宏大的氣勢;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讀出各俑不同特點的威武、敏捷與勇猛;第七自然段重點抓住幾個排比句,讀出品評的韻味,讀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則要充分讀出自己的讚美、驚歎與自豪。

2、自主積累,主動延伸:

一是讀背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詞句;二是準備以導遊形式,將課文(或某一內容)編成導遊詞,結合蒐集到的兵馬俑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回家後向家裏鄰里等周圍人介紹兵馬俑。

關於教學的隨筆3

《科利亞的木匣》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啓示的故事。在課文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事物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無論什麼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對待它,而要根據事物的變化採取相應的做法;還可以體會到要善於在生活中發現,不斷總結經驗。這篇故事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共鳴。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從學生生活入手的教學導入方式。

課前我佈置學生帶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這節課上課之前,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翻看自己和別人小時候的照片,並講述着自己小時候的趣事。有一位同學還帶來了自己的成長記錄冊,那裏面印有他出生時的小手印和小腳印,我當時靈機一動:不妨從這個學生的成長記錄冊直接切入。

上課鈴響了,學生們自覺地坐好,等待我講課,臉上充滿了期待。

一上課,我問學生有沒有帶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他們很大聲、很自豪地回答了我。我翻開那個學生成長記錄冊中印有小手印、小腳印的一頁紙給學生們:“大家看,這是杜文澤同學出生時候手和腳的樣子,現在我們請他用手比一比,同學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紛紛回答:“他的手長大了,是當時的兩、三倍了!”“我們出生時特別小!”我讓學生又看了看自己的照片,問:“看看你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你又發現了什麼?”李想說:“我們在慢慢的長大,身體也在不斷的變化。”我告訴學生:“不僅你們在一天一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發生着變化。你們看,我們春天種的白薯已經收穫了,校園裏的樹也長高了。孩子們,隨着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今天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接下來板書課題,導入到這一課的第一個環節。

生活小事中往往蘊藏着很深的道理。這節課我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於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這節課的導入自然生動的將學生生活與課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自然的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教學的隨筆4

教完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說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後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說話訓練。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絃,他們纔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纔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關於教學的隨筆5

怎樣使學生更有效的改正錯誤呢,我想用糾錯本最好,我把所有的錯題都工整地抄到了本子上,漸漸的,錯題就集了滿滿一大本。

別嫌這樣的每天積累很煩,但真做了,好處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錯過的題一題題抄在本子上,平時多看看,以後再遇到相似的類型,思考起來的速度就會快很多,效率也會很高的。而因爲積累的題目多了,各種題型都被包括在其中,複習時或者要找題目做練習,就不必再翻其他練習捲了,直接翻翻糾錯本就行了。如果碰到像社政那樣的開卷考,那就更好了,考試時難免會犯糊塗,有了這糾錯本,翻看起來就更方便快捷,還可以剩下時間來多檢查幾遍呢。

雖然這糾錯本好處不少,可你也別覺得做這糾錯本很容易,其實,這糾錯本也講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糾錯本上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當然,糾錯本也並非都記自己的錯題,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錯,自己僥倖做對了或者沒有弄懂的題目記下來,當然如果你對這道題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費時間抄上去了,只要多去鞏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錯了的題目,你是懂的,只是因爲粗心或者一時疏忽而做錯,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題時更加認真仔細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錯題目,不然可就功虧一簣了。知道糾錯本的不易了吧?

不過,也別把糾錯本當成累贅,想的太複雜,每天利用空餘時間把錯題記下來,效果可真的不錯呢。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又順帶複習了一遍,一舉兩得的好方法爲什麼不試試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說不定明天就有收穫了哦!

關於教學的隨筆6

走進一年級教室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看着你,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但是課堂上的一個個,讓老師哭笑不得的場景也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的。任你的嗓門有多大,認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一個月,驀然回首,我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一、兒歌促學培養課堂常規好習慣。後來,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相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特別適合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如課前迅速使學生安靜做好組織教學的一問一答式口令。師,123,生;請坐端。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就跟你坐坐好。師;請你跟我來寫字,生;我就跟你來寫字,小眼睛看老師。

二、我的課前準備操。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文明守紀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好學生,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重視注意。比利用批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的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的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品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所提高,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覺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好很多。

三、遊戲爲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數學。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最喜歡玩遊戲,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適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能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遊戲可以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鍛鍊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情景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老師不一定是什麼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樣去引導誘導和勸導孩子,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們正肩負着啓蒙的重任,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爲孩子們加油,也爲自己加油。

關於教學的隨筆7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主張,這一主張是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闡述了教、學、做三者之間的關係。陶行知認爲,“‘教學做合一’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三是教學不止教人學,更爲重要的是教人做事。”這一主張針對的是當時以“教”爲主的填鴨式教學,陶行知認爲“做”反而應該是這三者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互動起來,通過交往共同發展,這也與我們如今的教學理念說提倡的。“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那種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我國的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運用,小學語文教育也不例外。以成績評論學生的好壞而忽略了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在“教學做合一”的影響下,老師在備課時不僅僅要備教學,還要備學法,在思考自己要如何教的同時,也要換位思考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該如何來學,學完之後他們又能不能去運用。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各種方式讓同學們去體驗,面對低年級時,可以通過循序漸進地展示越來越多的鳥的圖片讓同學們感受一羣羣。這比單純地向他們灌輸一羣羣的字面意思更有說服力,接着可以引導同學們去創造更多的這類詞,如一朵朵、一顆顆。我們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通過體驗來進行創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們只有不斷地去運用,才能提高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和應試能力的提高。這一主張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不謀而合。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始終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

關於教學的隨筆8

這是一堂文言文教學課,內容重點爲理解《核舟記》的主題。

課上正在講述“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時,只見一個學生正拿起鉛筆盒裏的尺在比畫,一邊還對同桌竊竊私語。看罷,心裏就窩火,我盯着那個學生,真想衝過去把那把尺給奪過來。或許是我的沉默,全班一片寂靜。先前比畫尺的學生手停滯在半空,擡頭望着我,一臉的疑惑和無辜代替了原來的興奮。看着那楚楚可憐的模樣,一個個疑問也涌上我的心頭:這把尺有什麼名堂?爲何學生對此如何感興趣?我到底該怎樣處理?……對,別忙着發火,姑且問問動機。於是讓那個學生談談玩尺的緣由:原來,他在體驗“八分有奇”有多少長度。我的心頭一緊:多好的一個契機啊!我可以藉助這把小小的尺讓學生有一次直觀的感受,或許對理解文章的主題有很大的幫助。讓學生在自己的體驗中深入理解,掌握新知。

於是,我臨時改變了教學環節,讓學生放下了枯燥的課本,拿出了尺,自己來感受核舟的長短,並讓他們想象家裏的大米來感受兩粒黃米的高低。教室裏剛剛似凝固的氣氛一下子又活躍起來。有學生邊比畫邊自言自語說

——“原來有這麼大呀!”

——“看上去是蠻大的!”

——“但看看上面刻了多少東西,你知道嗎?”

——“有三個人呢!你的一個手指頭就和桃核差不多,何況刻了三個人?”

——“胡說!是五個人。”

……

聽着他們的一場“舌戰”,我心頭暗暗高興。我可以借他們的爭論讓他們體會核舟的精緻,進而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於是,我讓學生比賽:誰在最快的速度裏找出核舟上刻的所有內容?教室裏一片寂靜,有的只有翻書和用筆劃線的聲音。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沒多少時間就全都找出來了。有一個學生說:“王叔遠的手怎麼這麼巧啊?”我就趁勢問:“那麼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思想?”馬上就有學生舉手:

——“對核舟的讚美和喜愛。”

“對,可不可以從其他角度去考慮?”我再問。

——“對王叔遠技術高超的讚美。”

——“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

——“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讚美。”

我心頭一喜,這不正是我認真備課,想方設法要引導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文章主題嗎?一把尺讓我變學生苦學文言文串講、灌輸的方法爲輕鬆、有趣的樂學;讓課堂氣氛變沉悶爲活躍;讓學生學習變被動爲主動。這不正是二期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嗎?

上罷此課,我對學生的課上做小動作的態度比較寬容。因爲小動作中往往暗含着課堂教學機智的大文章。

提起課上學生做小動作,往往就會與開小差聯繫在一起,從來都是教師們深惡痛絕的事。其實,有時候學生的小動作也並非“空穴來風”,如果老師能夠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正確地引導,靈活機動地改變教學環節。既可避免師生間矛盾衝突,更能讓學生主動性得到了充分地調動,教師則可輕鬆完成教學計劃,何樂而不爲呢?從這個角度看,課堂裏發生任何事,教師應該處亂不驚,應該順應變化,及時改變教學計劃。這樣做了,課堂教學機智也就產生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不具備教育機智,他就不能成爲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課堂教學機智作爲一種教學技能和技巧,作爲一種教學藝術,正越來越受到許多教師的重視和運用。它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靈活性。馬卡連科說過:“教育的技巧在於隨機應變。”一堂課,哪怕老師備課備得再周詳,考慮再全面,也避免不了課堂上一些出人意料的情況。這時,老師就要有在瞬間作出果斷的判斷和機敏的反應。

2、誘導性。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孔子啓發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課堂教學機智的本質特徵。啓發誘導,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境,依據學生思維的發展趨勢,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主動參與學習。教學時,教師就要用敏銳的眼睛、敏捷的思維,因勢誘導,想學生所想,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地引導學生思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出學習的最佳境界。

3、趣味性。南宋詩人朱熹曾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道出了教學強調審美的趣味性和美感效應的樂學思想。此時,教師要關心學生內心需求,正確引導興趣,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就以上這堂課的一個小環節,我在教學中借一把尺上課,卻取得了比精心備課上課還要好的效果。這得歸功於課堂教學機智。其實,至今我仍心有餘悸:如果當時我看到那學生津津有地玩尺,在課上做與本課無關的事,或置之不理或大發雷霆,將學生的尊嚴不放在眼裏,仍按預先設計的教學計劃教學,那麼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將學生活潑、多思、愛想象的天性全部給扼殺了。

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把課教活了。”“活”的根源就在於教師要創造性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情況及時、巧妙、靈活地予以處理,因勢誘導,有效激發和誘導學生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因此,在課上發現有學生做小動作別忙着發火。試着瞭解學生內心世界,順着學生的想法走或許會別有一番洞天的。這大概就是二期課改要求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學生髮展,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精神之所在吧!

關於教學的隨筆9

在我接觸教學之前,我對教學觀念的定位是,只要老師在上課時把備好的教案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就算完成任務了。記得我那時候上小學時,老師都是到點上課,到點放學,就像是課程只是老師的任務,完成就好。但這並不意味他能夠把備課的內容傳授給我們,讓我們掌握。

直到一件事情改變了我的想法。上大學一年級期間,我兩個學期都去幼兒園當體育老師的助理,那時候我受益良多,幼兒園的老師能夠把學生像對待自己兒子那樣,用愛去教育他們,用愛去感化他們。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天性都很頑皮,但那時我看到的是,面對老師的上課他們都是服服帖帖的,我也因此特意去請教過幼兒教師其中的原由,老師只給了我一句話:用愛教學。

如果有人問我愛是什麼,我答不上來,有時候愛是虛擬的,沒有具體的事物能夠表明,但是我們卻能感受的到。

經過這幾天的支教,我知道就算再頑皮的孩子,如果能用愛去感化他們,他們也會變得很乖很聽話。我是上武術課的,他們剛開始都不接受武術課,因爲之前他們上過武術課了,武術對他們已經不新鮮了。但經過我的開導和感化他們大多數還是接受了武術,並且學的很認真。所以說,用愛教學是教師的必備基礎,也是必備技能。

用愛教學,我們刻不容緩!

關於教學的隨筆10

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中,後三句詩句“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意思比較容易懂,學生經過反覆閱讀並藉助圖片就能理解。

但對於第一句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就怎麼也難以明白。於是我讓他們看圖片,說:“看圖想一想‘籬落’在哪裏?”學生才恍然大悟,“籬落”指的是“籬笆”。

理解了“籬落”,於是我畫了兩幅簡筆畫,問哪一幅是籬笆“疏疏”?

學生就很快的說出是第一幅圖,同樣也理解了“疏疏”就是“籬笆稀稀落落”。“一徑深”的理解,我是藉助上學期學過的古詩《山行》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和上圖來理解的。

在古詩教學中,我覺得應採取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所謂“圖文結合”,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古詩,自己品賞圖畫,來理解詩的豐富內涵。在我們低段的教材中,一般都有一幅適情適意的畫附在文本前、或後、或中。教師就要用好教材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同樣圖畫更能幫助兒童記憶。

關於教學的隨筆11

《一株紫丁香》很美的課題,很美的詩歌。詩是這樣的:

踮起腳尖兒,

走進安靜的小院,

我們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師窗前。

老師,老師,

就讓它綠色的枝葉,

伸進您的窗口,

夜夜和您做伴。

老師——

綠葉在風裏沙沙,

那是我們給您唱歌,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師——

滿樹盛開的花兒,

那是我們的笑臉,

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師,休息吧,

讓花香飄進您的夢裏,

那夢啊,準是又香又甜。

文章以兒童的口吻,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濃濃的師生情。文章雖然是從兒童的角度寫,但教師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爲工作而疲倦,時時把學生掛牽、夜深了,

還在寫教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本課中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互融的情感,不知我們班的孩子們能否體會呢?

上課了,我深情的範讀了課文,讓孩子們說說你的感受。蘭林蕙說:我很感動。我問:爲什麼?蘭林蕙說:老師工作很辛苦,這是老師對我們的愛。我心裏暗暗高興,還有嗎?毛麗雲說:我覺得很感人。老師夜深了還在工作。還有嗎?半晌,沒有孩子回答。我說,剛纔,兩位同學回答的很好。但是,在這篇課文中還有一種美好的情感。現在不能體會,等到課文學好後,你們一定能體會。

接下來,我引導孩子細讀課文。第一節,我用動作表演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理解“踮”,爲什麼要踮腳走路感受孩子的細心。第2、3、4節我先請學生自己讀通讀順,然後質疑,理解“做伴”“疲倦”“掛牽”,深入感受老師工作的辛苦和學生對老師的感恩。第5節,我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會做一個怎樣又香又甜的夢?學生回答“老師的夢裏會有一大片紫丁香。老師會夢見自己班的學生個個考100分。老師會夢見學生個個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完成。這是我連忙反問:這些美夢會實現嗎?孩子們大聲回答,會的!蘭林蕙的回答更讓我激動。老師會夢見學生一起送一首歌給她,每個學生會送一束紫丁香給她。這時,我猛然想起教師節,那個甜蜜的早晨,我們班的孩子唱了一首歌送給我,蘭林蕙還送了一束野花。我說,謝謝你,蘭林蕙,真是個有心的孩子。

那麼,就讓林老師成爲課文中這個幸福的老師,那課文中的孩子會是——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孩子們開心的大叫出來。一起來讀課文。於是,在孩子們認真的有感情的朗讀中,我又一次被深深感動了。

最後,我再問:現在,你們體會到課前老師的提問,這種美好的感情了嗎?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愛嗎?全班學生都大聲說,不是。小杰激動的說,這是一種美好的師生情,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我們班也是這樣的。我滿意地笑了。

本節課的成功在於我並沒有違背孩子的情感發展曲線,當孩子沒有象預設時

同時體會師生互融的情感時,我不急於一時,等到學完課文後,再次感受,學生回答得很棒。欣賞這句話“鳥兒已經飛過,天空了無痕跡。”雖然不能如此高明,希望能與他貼但近。

關於教學的隨筆12

“知道了”≠“做到了”

昨天剛重溫過課堂常規,還讀過“鈴聲響,快速進課堂,安靜坐端正……”今天進教室的情況應該好些吧。

“叮鈴鈴……”鈴聲響了,我站在講臺的一角,靜靜觀察孩子們進教室的情況。他們邊說邊笑着來了,邊追邊打着來了,邊蹦邊跳着來了……好一陣嘰嘰喳喳、鬧鬧鬧嚷嚷纔到座位上。這還不能閒着,還得前後左右說笑一陣。

我不動聲色地走到講臺正中,按於永正老師給初上講臺的女兒的建議,微笑地望着孩子們,教室裏安靜了些。我又表揚了幾個坐姿端正的,教室裏總算安靜下來。孩子們進校快一年了,像這樣的“微笑戲”、“表揚戲”天天都在上演,他們安靜地進教室沒成爲習慣,依賴於我的微笑、表揚,甚至批評才安靜下來倒成了習慣。

每次強調“鈴聲響,快速進課堂,安靜坐端正……”然後問孩子們:“知道了嗎?”

“知道了!”聲音洪亮。

“記住了嗎?”

“記住了!”語氣堅定。

第二天,依然依賴於我的微笑、表揚,甚至點名批評。

看來,“知道了”≠“做到了”。

也不知怎麼的,我就想到了著名作家畢淑敏的親情散文《孩子,我爲什麼要打你》。這位慈愛的母親這樣深情而理智地寫道: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記不清了。人們對於痛苦的記憶,總是趨向於忘記。總而言之那時你已漸漸懂事,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異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嚮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爲了讓你記住並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後,我被迫拿出最後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僞、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髒的品質,當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面對我的學生,打是萬萬不能的,但訓練總可以吧。於是,我平靜地說:“同學們,我發現你們還不會進教室,我們需要訓練一下,爭取訓練一遍就學會。明天不會,明天繼續練;後天還不會,再練……直到你們會進教室爲止。”

按照我的手勢,孩子們靜靜地有序地站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然後靜靜地回到到座位上,整個過程只用了近兩分鐘。

這回,一個個目光炯炯背挺直。我再次送給孩子們一個微笑,開始了本次課的教學 。這節課效果出奇地好,孩子們精力集中,氣氛活躍。

有序地進教室,安靜地坐端正,本身就爲上好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是精彩課堂的前奏。看來,僅僅停留在讓孩子們“知道”是不夠的,必須訓練“做到”。

關於教學的隨筆13

今天我和我班最有個性的一個小男生做了好朋友。上課時他一直不聽講,還總愛搗亂,影響其他學生聽課。所以,體育課時,我把他留下來,在教室裏我一邊做詞語課件,一邊試圖和他聊一聊。一開始,他老大不情願,看着我的眼神是充滿了戒備,小嘴抿得緊緊的,任我一個人在那自說自話。我反覆地問他:最不喜歡我什麼地方呀?他愣是不理會我。後來我又問最喜歡哪個老師呀?他還是不說,我就開始猜:是一年級教美術的楊老師?是教體育的付老師,還是教數學的劉老師?他仍舊不理會。我就說:不過我知道你最討厭的一定是盛老師了。這時,他迅速擡起頭,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眼我,我隨口說了一句:你不會是最喜歡我吧?奇蹟誕生了!他撲哧一聲笑了:“你猜對了!”這下換我驚訝了。猶記得就在前一天,他還在課後踩髒了同學的課桌,我要他用抹布擦乾淨,他就是不擦,還挑釁地看着我,把抹布直接扔地上,氣得我是半天緩不過勁來。由於他上課愛搗亂,我倆好幾次大眼瞪小眼的對視過,說句心裏話,我還真有點怵他。這會聽到他蹦出這句話來,我心裏又不淡定了,一股熱流不經意地劃過心頭。

我停下手中的活,分別握住他的兩隻小手,柔情滿滿地看着他,問道:“哦,你爲什麼最喜歡盛老師呀?”稚嫩的聲音答道:“我最喜歡你給我們講繪本故事了,好有趣!還有卡羅利的小貓,太好玩了!”我想起來了,前兩天學這篇課文時,他難得地聽得很認真,還積極發言呢!原來是個偏愛“有趣”的孩子!是呀,一般孩子不都是喜歡有趣好玩的東西嗎?我順勢引導他明白:學習不光是要學有趣的東西,還要學有用的東西,更不能因爲自己覺得無趣可以不聽,就去影響其他需要聽講的同學,這樣我們班這列學習火車就跑不快了,也就看不到更多有趣的東西了。這會子的小傢伙認真地看着我,再認真地點了點頭,總算是和我達成了共識。我再趁熱打鐵提出和他交好朋友的建議,他竟欣然同意了。我心裏雀躍了好一陣。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飛快地敲着鍵盤輸入拼音或把詞語粘貼過來以完成詞語課件,他靜靜地守在我旁邊看我做事(我讓他下去操場上體育課,他竟又不想去了)。一會兒他對鍵盤上的大寫字母產生了興趣,興沖沖地拿來紙和筆把字母表的大小寫都寫了下來,說要拿回家好好看看。誰說愛搗蛋的孩子是不愛學習的?只是教育者還沒找到開啓他求知慾的密碼吧?我想:真誠的愛,也應當是教育的密碼,如果今天我只是氣急敗壞地大聲對着他教訓一通,還會出現現在這種和諧美好的場景嗎?今天接下來的我的課上,他都表現的很好,信守我倆的約定,不再去搗亂調皮了。我心裏也不禁欣慰:謝謝你,孩子!你教會了我一個最寶貴的'教育密碼,那就是——愛!

關於教學的隨筆14

我使用小學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可以成爲後來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學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形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爲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小學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己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應該說,沒有哪個專家或老師可以說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小學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達到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爲我爲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輕鬆而樂學。

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形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嚐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能力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起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

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逐漸形成。教學中每每讓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啓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爲藉口爲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脫,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着眼培養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佈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說,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爲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

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

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係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

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着,以老師們的話說“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纔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 ……”,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說“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說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係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麼信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可以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着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爲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爲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關於教學的隨筆15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講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表露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本課是閱讀課文,怎樣指導學生自學理解體會梅花的品格;在愛梅花、送梅花圖中寄託着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學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三段錄像和一張圖文片的課件,在教學中分以下幾步實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

瞭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後,教師適時地放第一段錄像:畫面上,一朵朵梅花在嚴寒中相競開放,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師再出示圖文片(圖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寫品格的句子。),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圖”的錄像突破難點:

在送梅花圖中寄託着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深入瞭解梅花的品格特點後,教師再播放第二段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外祖父鄭重地送給“我”墨梅圖的動人情景,親耳聽到外祖父對小外孫女說的話,並配上適當的音樂,圖、聲、樂並茂,學生心中洋溢着對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師再指導學生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外祖父說的話,深入體會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國心”錄像鞏固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生深入瞭解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後,教師再播放第三段錄像:“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