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智力的遺傳性不可改變,孩子的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的高要求,幼兒時期是培養各項能力的關鍵時刻,看完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1

孩子們爭強好勝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積極進取的態度,爭強好勝如果有父母的正確引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很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所以家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一般來說,爭強好勝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因素。因爲所有人都想做的更好,都想做將軍,而不是士兵。這種心理因素會讓孩子不甘落後,積極奮進,擁有更多的力量和智慧,從而更容易走向成功。到同樣的,這種心理因素也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傲自大,求勝心切,可能還會爲了所謂的勝利不惜傷害其他人,或者故弄玄虛,舞弊作假,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既害人又害己。

所以如果家中有好勝心強烈的孩子,父母應該多對孩子用心了,要進行正確的干涉和指導,讓孩子正確的利用這種心理,朝着積極的一面發展。

1、爲什麼孩子會有爭強好勝的心理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永爭第一,他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這種意識,這種期望是好的。但是太過於注重孩子學科上取得的成績,忽略孩子人格上的發展,恐怕是有些因小失大了。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我們是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但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更重要。現在的孩子都以自我爲中心,習慣了家長的溺愛,習慣了自己的優勢地位,加上家長總是施以爭第一的目標,從而讓孩子渴望獲得勝利、成功的心理滿足感,反過來看,這恰恰是因爲他們無法面對失敗、應對挫折的心理折射。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2、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勝心理

加強認知活動,戶外觀察活動是不錯的選擇,目的是讓孩子瞭解自己還有許多知識需要掌握,所以他們就不會傲慢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讓“好強”成爲學習的動力,家長要好好利用孩子好強的性格特點,給他多講一些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比如愛迪生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實驗才最終發明電燈,這樣孩子即能明白成功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完成的,也能知道,失敗並非那麼可怕。正確的家庭教育。

家長不能過分注重孩子學科上的第一,應更加關注孩子做出的努力和進步。此外,過度溺愛會讓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得到強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所以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度。

切忌壓抑。家長萬萬不能因爲擔心好勝的負面影響而對孩子過分爭強的性格進行壓制。如果家長總是用自己大人的身份去壓制孩子,那麼久而久之,孩子講將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再也不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正確引導。“好勝”並不是一種缺點,家長擔心的無非是孩子使用不合理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公平競爭的意識,讓孩子明白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成功,而不是其他旁門左道。

家長要樹立好榜樣。要防止孩子把爭強好勝的心理用在不利的地方,家長應該在自己的言行上面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要讓孩子看到我們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此外,家長還應該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爲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爲榜樣。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2

孩子總想贏,是自我意識成長的標誌

其實孩子想贏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

1、5歲以後,孩子的各種能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能夠自己走路、自己爬樓梯,還可以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收拾玩具、澆花、掃地,還學會了塗鴉,雖然很多時候,他們總是在幫倒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能力確實有了很大進步,已經是個“小大人”了。

隨着能力的提高,他們特別想要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讓媽媽看到,並且能夠對他們的能力給予肯定和誇獎,所以他們對結果自然也就非常在意,希望永遠都能贏。

這個階段一般會持續到3歲左右。除了喜歡贏,他們還有很多明顯的表現,能夠區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會對別人說“不”。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還非常“自私”,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不但不喜歡分享,還喜歡搶奪別人的;一旦得不到滿足,還會大哭大鬧,讓父母特別頭疼。

不要擔心,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表現,都是正常的。如果父母的教育得當的話,等到孩子三四歲以後會慢慢緩解的。

孩子總想贏,或許是父母教育不當引起的

孩子總想贏,除了自我意識的成長以外,還跟家庭的教育有關,尤其是父母的不當激勵和毫無原則的誇獎。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第2張

1、不當的激勵

不當的激勵,是孩子“爭強好勝,事事都要贏”的元兇!

有些父母,爲了激勵孩子,總會有意無意的進行比賽,孩子吃飯的時候,爲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就會說“我們比比看,誰先吃完”;晚上睡覺的時候,爲了讓孩子快點入睡,會說“我們比比看,誰先睡着”;外出玩耍的時候,還會跟孩子比賽“我們誰先走到前面”……不管是起牀睡覺,吃飯穿衣,還是外出玩耍,比賽無處不在。

父母的本意是激勵孩子更好的成長,但是這種比賽的方式,正是孩子“爭強好勝,事事都要贏”的元兇。它正在暗示孩子 “贏”纔是最好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養成了事事都要贏的習慣,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跟別人比賽一番。

2、毫無原則的誇獎

毫無原則的誇獎,是孩子心靈脆弱的罪魁禍首!

有些父母喜歡拿孩子跟別人對比,總感覺別家的孩子哪裏都好,自家的孩子哪裏都不好,希望自家孩子跟別人多學習,像別人一樣優秀;有些父母則喜歡無原則的誇獎孩子,孩子自己穿衣服,父母會說“真棒”、“真聰明”、“太厲害了”……

這些不經過大腦張口就來的誇獎,對孩子來說,同樣是一劑毒藥,對孩子的傷害不低於毫無原則的打壓和對比。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經常被毫無原則誇獎的孩子,他們會以爲自己非常聰明,非常厲害,不接受任何的反對和否定,長此以往,他們對“輸”的抗拒越來越大,甚至爲了不“輸”而不敢接受任何挑戰。

3、不正確的引導

還有些父母,在孩子事事都要贏的時候,不僅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還有意的滿足孩子贏的心理,做遊戲的時候,明明孩子輸了,但是爲了讓孩子開心,父母總是故意輸掉,給孩子一種他非常厲害的感覺。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感覺自己是最厲害的,當跟別的孩子玩耍時,沒有人再讓着他們了,他們很難接受自己不是第一名的現實,於是就會哭鬧不已。

三大原則,讓孩子擺脫“輸不起”的魔咒

既然如此,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擺脫“輸不起”的魔咒呢?

孩子爭強好勝,事事都要贏?三原則讓孩子擺脫“輸不起”的魔咒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第3張

1、讓孩子早早接觸同齡人,面對真實的輸和贏

孩子輸不起,總想贏,很多時候是因爲身邊沒有同齡人,他們每天跟長輩或者大哥哥大姐姐待在一起,被他們讓着護着,玩遊戲做比賽的時候,他們會假裝輸掉,讓孩子感受“贏”的快樂。生活中總是贏沒有輸,孩子自然就會對“輸”非常抗拒,也就是我們說的“輸不起”。

對此,可以讓孩子早早接觸同齡人,跟同齡孩子一起玩耍,畢竟大家年紀相當,不存在有人讓着護着的情況,玩耍比賽都是真實的,孩子會感受到真實的贏和輸,對輸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了。

2、讓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當小小春哭着說:“我想要贏每一天,我不想要輸”的時候,應採兒抱着他笑着說:“你的人生就不是每一次都會贏。有時候會輸,有時候會贏,開心就好。”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人生在世,有贏自然有輸,就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秀和不足。

吃飯的時候,爸爸飯量最大,承擔了家裏的剩飯剩菜,是家裏的“吃飯冠軍”;做飯的時候,媽媽手藝最好,做的飯特別好吃,是家裏的“做飯冠軍”;奶奶年紀雖然大了,但是身體很好,廣場舞跳的很棒,是家裏的“廣場舞冠軍”;爺爺讀書最多,毛筆字寫的非常好,是家裏的“讀書冠軍”;而孩子,雖然年紀最小,還不認字,也不會做飯不會跳舞,但是孩他特別喜歡笑,經常逗得家裏人哈哈大笑,所以孩子是家裏的開心果,是“哈哈大笑冠軍”。

用玩笑方式,讓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長處,在跟別的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會正確的面對自己的輸贏。

3、不要過多的跟別家孩子對比或者無原則的誇獎

不管是過多的比較,還是無原則的誇獎,都是不對的。作爲父母,應該正確的認識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做出合適的誇獎和鼓勵。

雖然孩子考試沒有得第一,但是距離上次考試有了很大的進步,父母可以誇獎孩子的進步,認可他們的努力;雖然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但是孩子的體育非常棒,不管是跑步打籃球踢足球都非常好,那麼可以誇獎孩子運動方面的能力……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應對 第4張

不要總盯着孩子不足的地方,多看看長處,也是不錯的。

還得讓孩子輸得起!

在北大2018年中文系畢業典禮上,戴錦華教授寄語畢業生:

在歌詠與膜拜成功的流行中,我們都知道,追逐成功,是一場巨型的馬拉松競賽。起點處千軍萬馬,終點處屈指可數,奪魁者鳳毛麟角。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贏固然重要,但是輸的起纔是贏得前提。

我們常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不就是同樣的道理嗎?

面對自己的輸,我們要做的不是氣餒,而是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面對別人的贏,我們要做的不是嫉妒,而是學習對方長處,彌補自己不足。只有正確面對輸和贏,才能變得更優秀更快樂!

寄語:

總想贏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父母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千萬不要把這種生理髮育的特點,變成他們長久的弊端,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