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來源:星女圈    閱讀: 5.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十分關心自己寶寶的生長情況,不過有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父母就不太清楚該如何培養寶寶的好習慣,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該如何培養寶寶的好習慣吧!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1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好習慣的培養需要長時間,但是壞習慣卻只需一天。對於年幼的寶寶,父母應該及早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爲習慣,否則會影響寶寶的一生喔。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在談到習慣時曾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曾經有人質問一位年長的諾貝爾獲獎者,他一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從哪學到的。答案出人意料:“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些從幼兒園就養成的良好習慣輔助他登上事業巔峯,一生受用。

有的家長認爲學習習慣是個小問題,“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會好的。”其實,這種“自發論”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許多專家經過長期調查研究證實,3—12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中,孩子求知的慾望強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導和訓練。12歲以後,要糾正孩子已經形成的習慣就困難多了。雖說積習難改,但並不是說不能改,只是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更多一些,訓練的強度要更高。

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從教育自己開始,成爲孩子的榜樣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取決於父母。孩子最初形成的行爲習慣幾乎都是從模仿家長或最接近的家庭成員而來的。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其一言一行猶如一本無字教科書,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長從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不再是小事。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讓孩子品嚐學習的快樂,發現學習的原動力

在孩子開始接觸學校生活之前,父母就應有計劃安排各類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例如,先從寶寶玩具入手,替孩子挑選合適年齡段的益智玩具,以刺激他們的想象力。當孩子的.求知慾與好奇心被興趣喚醒,他們會自覺地去探索未知,以期找到渴求的答案。就拿閱讀爲例,閱讀所帶來的快樂須在生活體驗中得到反覆證實,嬰幼兒時父母經常爲孩子讀書講故事,孩子識字後就會迫不及待地去讀故事。對於寶寶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爸爸媽媽一定要耐心回答,回答不了時可以與寶寶一起去尋找答案,有好奇心的孩子纔會有自我學習的動力,當這份學習讓孩子嚐到新事物的快樂後,它又會變成新的學習動力。

·讓孩子明確學習責任,自己承擔後果

作爲一個學生,他們的首要責任就是學習。一開學,即與孩子約法三章,在未完成學校的功課之前,不能去做任何與作業無關的事情,例如玩遊戲,看電視。爸爸媽媽可以分配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工作,如整理自己衣物用品,讓孩子從中瞭解所謂“責任”的意義。當孩子完成“責任”後,要給予小小獎勵,讓他(她)感受到盡全力去做並取得成績時,給自己帶來的自豪和自信。反之,孩子必須承擔不負責任所帶來的懲罰,如停止遊戲一週等。

·讓孩子學會自制力,掌控自己的情緒

自我控制是一個孩子意志力和頑強精神的表現,它對學習和事業的影響很大。自我控制和自我堅持力不好的孩子做作業、溫習功課時,一碰到困難就會自動停下來,立即去問別人;或者作業未完成,一聽到外面有動靜就停止作業。自控力優良的孩子碰到難題時則會一直認真鑽研,直到求出正確答案爲止。當他解出難題後會高興地跳起來。這種成功後的快樂和喜悅心情又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識。

自制力的培養可以從小事開始,如玩一個較難的拼圖遊戲,畫一幅水彩畫,讀完規定的三頁書。媽媽先給出一個易達到的行爲目標,然後孩子與媽媽一起約定一個時間表,在這段時間內孩子須全神貫注地完成約定的內容。

·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按預定時間表行事

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和學習任務的輕重以及季節的變化,媽媽科學地爲孩子安排和調整好作息時間。孩子吃飯、睡覺、做作業、玩耍的時間一經規定就要嚴格執行並堅持下去。可以讓孩子與媽媽一起做出作息表,然後自覺地按時間表去執行。只要堅持下去,習慣就會變成孩子自覺的行爲準則。

怎麼樣培養寶寶的好習慣2

自然規律

我們常說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如飲食睡眠、清潔衛生、自我保護等;學習習慣,如好奇好問、專注傾聽、動手嘗試等;文明習慣,如行爲舉止、禮貌交往、遵守規則等等。

這些習慣養成過程是有一定特點的。我們應在瞭解特點的基礎上,對孩子的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那麼,孩子在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從具體到抽象

學歷越高的家長,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相應越強,他們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往往會發出一些抽象的指令。然而,學前階段的孩子,讓他理解抽象的概念、指令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常常毫無效果。一個人的抽象邏輯思維要到五六歲以後才慢慢地萌芽,也只是萌芽,這是孩子思維的特點。拿“禮貌”這個詞爲例,禮貌是個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要求孩子“要懂禮貌”,常常沒有效果。如何把它演繹成孩子能理解的、能做到的具體行爲呢?對,就是要把它具體化!比如去外婆家,在去之前就要跟寶寶交流:進門前要先敲門;見了外婆和家人要說“外婆外公好”“舅舅好”;外公與你說話,眼睛要看着外公說;吃飯時外婆給你吃東西要說謝謝;等等,這樣具體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讓“禮貌”能真正在行爲中落地。

講道理,不如先行動

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尤其是3歲前,他們的認知水平,還不能做到理解概念性的事物,這時候父母直接給他講道理,往往他是聽不懂的。而行動,或者說直接“導之以行”是這個年齡階段非常重要的特點,所以家長可以讓寶寶先行動起來。比如,讓寶寶學做一些事情:玩好後,自己把玩具放入規定的盒子裏。大人對寶寶的行爲給與及時的表揚與讚許,讓寶寶獲得一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就能強化和刺激該行爲出現的頻率。這樣,情感滿足後再慢慢曉之以理,寶寶就比較容易接受。

喜歡重複

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好的習慣,從神經系統上說就是要建立相應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建立的條件,就是要不斷地重複,不斷地進行強化,在重複和強化中成爲動力定型。就如同成人,早晨起來後一定要先刷牙、洗臉,如果不做就會很彆扭,這也就是無數次重複後形成的良好的衛生習慣。所以你對寶寶說看好書要自己整理,要物歸原處,說一遍不行,你要不斷地重複,以至成爲好習慣。

個體差異明顯

孩子越小,差異越大。每個孩子從心理學上來說,他的神經系統特點和氣質類型是不一樣的,有的多血質、膽汁質,有的粘液質等,這也決定了他們在建立條件反射時的快慢、穩定性、反應等也極具個性化色彩。每個孩子帶着他不同的個性來,因此,在與孩子進行習慣養成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個體的差異,因人而異。比如有的孩子在好習慣形成中,父母的要求說1遍、2遍就可以了,而有的孩子要說無數遍,才能慢慢形成。我們做家長的,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因人而異地給他提要求,給予不同的支持,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發展特點進行成長。

好習慣培養的方法建議

現在,我們知道了培養一個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是極爲重要的,也初步瞭解了孩子習慣形成的特點。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保持一致

一致很重要,是重要保證,就是家庭所有成員,甚至家裏與幼兒園方方面面的要求要一致。在習慣養成中,大家是應該達成這種共識的。現在家庭,大多是“421綜合教養模式”,即四位長輩老人加爸爸媽媽和一個寶貝。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要強調一致性。比如說吃飯,要形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建議可以做到:寶寶自己家、奶奶家、外婆家吃飯的餐具顏色、大小規格,甚至坐的椅子等都要努力一致,讓寶寶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看到這些餐具、椅子,自然地就自己吃了。此外,對寶寶吃飯的時間、吃的要求等,也要儘量一致,而不是在自己家寶寶自己吃,在奶奶家追着喂,在外婆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這樣的情況,是不利於寶寶形成良好的就餐習慣的。

貴在堅持

我們常說21天形成一個習慣,培養一個好習慣,貴在堅持。所以,你要他懂得禮貌,自己會收拾玩具和圖書,自己吃飯睡覺,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等等,一切好習慣養成,都要堅持要求,持之以恆。

獎懲結合

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教育是有方法的。其中,獎勵、鼓勵是主要的方式,好孩子一定是表揚出來的。但適度懲罰也是一種教育方法,懲罰則更需要藝術。如果寶寶他很好地完成了一個要求、一個任務,就要及時給予一定獎勵,他就會充滿期待願意爲之努力。如果沒有很好地達到要求——一定是他可行的要求,就要讓他清楚行爲的結果,甚至可以接受後果帶來的“小小懲罰”。比如,家裏可以放一塊小黑板,告訴寶寶如果今天去外婆家很有禮貌,回來就能獲得一顆小星星,表現不好就會抽掉一顆小星星。小星星達到一定數量後,就可以滿足一個小願望(買個喜歡的玩具、去公園玩一次、自己決定怎麼過生日等)。這樣循序漸進,就會幫助寶寶逐漸形成一個個好習慣了。

家庭教育定位和實現方法

很多成人做了父母以後,就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希望孩子必須達到怎樣的發展目標。事實上,這種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壓力,甚至事與願違。所以,在孩子成長中,要什麼、怎麼要,是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要什麼,我們要定位清晰。

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首要的。除了身體健康外,還有心理健康,即培養一個非常陽光、自信的,也具有抗挫能力的孩子。而許多家長,往往忽視了這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東西,更關注孩子學到的知識,會以爲孩子學的東西越多將來越好。於是從小就讓孩子記英語、背唐詩、學“奧數”等等,在知識學習上付出了很多,卻常常忽視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從兒童生理髮展、心理髮展來看,早期培育孩子陽光、自信,樂於交往、社會化發展良好的健康人格,恰恰對他以後整個人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習慣良好

習慣要好,這是終身受益的。一個孩子有了身心健康的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活、學習、文明習慣,將來才能走得更遠。雖然孩子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他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在習慣養成上,我們家長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可以有所作爲的,我們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好的習慣。比如,養成好的作息習慣、閱讀習慣、專注習慣、好奇好問習慣、動手嘗試習慣等等,會讓孩子一生真正受益。

各方面潛能的最大化

孩子的發展會帶有他遺傳上的一些特點,這是我們需要接受的。但同時,在孩子的潛能方面特別是智慧的發展,我們家長也是能有所作爲的。我們能做的是要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讓他的各方面潛能最大化。比如,有的孩子語言能力不是很理想,沒關係,語言是可以培養的。家長可以通過讓他閱讀繪本、講故事、多說話交流等來影響他,通過這些活動來鍛鍊、開發他的語言潛能,讓他實現“追趕式發展”。又如,有一些孩子,他聽覺的敏感性強、節奏感很突出、音樂記憶能力比較強,也特別喜歡音樂等,那我們家長就可以在這方面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環境支持和發展機會,強化他這方面的優勢,也許他的良好潛能會更鮮明地表現出來,甚至成爲這方面的人才。

明確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什麼,還需要跟大家分享該如何去“要”。

敬畏規律,順應發展

孩子越小,越要懷着敬畏之心去面對他的特點和規律,如此才知道怎麼來順應他發展,並讓發展最大化。心理學家格賽爾的爬梯實驗,就給予我們很好的啓示:

實驗中一對同卵雙生子學習爬梯子,一人從出生後46周起爬,另一人從出生後53周起爬,做同樣的訓練,後者在兩週以後爬梯的水平趕上了前者。實驗說明,先天的成熟和後天的學習是影響兒童心理髮展的兩個基本因素,我們要正視成熟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敬畏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我們家長有時候常常陷入一種不必要的焦慮,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急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忽略了成熟、成長、遺傳等的規律性。事實上,孩子習得的很多東西,都帶着個體不一樣的遺傳基因,帶着成熟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因此,我們要尊重、順應孩子的發展。

相信兒童,創造機會

在0到3歲這個階段,我們就要建立一個理念,即相信兒童,相信一個小不點他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和交往者。比如給一個2歲的孩子吃點心時,讓孩子自己挑選吃什麼口味的。如果孩子把豆漿弄灑了,就給孩子一塊抹布,讓他自己擦乾淨,解決問題。孩子都能獨立完成這些事。

這就說明,相信兒童,我們只需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各種生活、運動、遊戲、學習等方方面面的機會,孩子即可在適合他個人特點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重方法,言傳身教

身教重於言教。孩子會模仿,你不能對孩子有要求而父母自己做不到。父母有好習慣,老師有好習慣,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習慣的孩子。大人不會說謝謝,不會對人笑眯眯,不會說對不起,孩子一定不會這樣。一個家庭沒有閱讀、學習的習慣,孩子不可能愛閱讀、愛學習。

適度推動,講究尺寸

跟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情緒狀態,甚至有時候在孩子睡覺前與後,同他互動的有效性都是不一樣的效果。孩子開心的時候,你要求多一點,看他有點不高興了,你退後一點,這樣才能與孩子之間有一個良性的互動。

教育是非常有藝術的,與孩子互動也是需要機智和智慧的。要重視適時、適宜、適度(尺寸問題),也要注意因人、因事、因境(對象問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