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現實生活中許多教師子女的確十分優秀,令人羨慕,但也有自己優秀孩子差的出現,下面是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一起來看看吧!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1

高中的時候我兒子特別貪玩,他對籃球特別感興趣,喜歡看NBA,喜歡姚明。那個時候家裏的電視沒有體育頻道,他就到外面看。他當時騙我說在路上跑的時間太多,要爭取時間學習,不在家吃晚飯。但是每天下晚自習回來,他都說媽媽我好餓。

有一個晚上,我特意跑到學校去,一看他正在打球。我就一直坐在旁邊看,看他打到什麼時候,結果一打就打到上晚自習鈴響,那肯定是沒時間吃飯了。我就一直跟着他,看他走到教室,我一直也沒讓他發現。後來我就回家了。結果晚上他回來的時候說好餓,讓我弄飯給他吃。

我就質問他,很嚴肅的樣子對他說,你怎麼會這麼餓呢?你晚上吃了飯嗎?他說沒有,他可能曉得我看到他了。我說你怎麼不吃飯呢?他說他在打球,下午下了課,就去打球。我說難怪成績下降了,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這位教師表示,教師的職業敏感,讓她可能比一些家長更能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爲,從中發現問題並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

觀點二:教師角色不“下班”,對子女成長未必是好事!

“如果父母沉迷於老師的角色‘不下班’,那麼孩子就沒有一個舒展自我的空間。”成都市某小學心理老師謝歲寒說。

電影《音樂之聲》裏孩子們的上校爸爸,由於是海軍上校,他對待家裏的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平時要吹口哨,站隊行動……雖然誇張的情節看上去很有趣,可是其中反映出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身份混淆的問題值得反思。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雖然都是在教育孩子,但學校的老師和家裏的父母怎麼區分呢?

真正的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區別,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截然不同。在學校,老師習慣於在讓學生乖乖坐好,不亂動,不交頭接耳,下課時出於安全考慮,也希望學生別到處跑動打鬧,還會給班級幹部一些權力,讓他們協助自己管理好班級秩序。

所以有人認爲,如果有的教師對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那就是下了班還在孩子面前當“老師”,這是即便在出色的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而言也未必是助力。

思考三:“教師子女”身份,是“學二代”光環,還是“鴨梨山大”?

“教師子女”,那就是頂呱呱的“學二代”呀!

成都市一名教育科研人員車芸(化名)說,她最近參加了一個教研活動,活動中他發現,學校的一位教師子女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表現非常好。因爲是教師子女,參加活動的教師們大多對他很關注,而恰巧這個孩子是很適應和享受這種狀態。

碰巧我媽是老師,我的成績就必須“碾壓”別人嗎?

身爲教師子女,孩子更容易在父母、父母的同事等衆多教育從業者中被格外的關注。這些關注是普通的學生體會不到的。還有些慣常的思維認爲你爸媽是老師,那你一定“品學兼優”,德智體美勞樣樣不差吧?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第2張

“教師子女這道所謂的‘光環’,在有的孩子身上是動力,但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壓力。”車芸說:“如果孩子本身不那麼優秀,不能輕易地‘碾壓他人’,不是愛表現的性格,那麼來自教師父母及其同事的關注,就會形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在無形中想努力變成令大家認可的優秀學生,這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會讓孩子透不過氣來。”

思考四:“好老師”能不能跟“好家長”劃等號?

教育“大咖”,捨我其誰?

老師是什麼?教育工作者!還有比搞教育的人做家長更讓孩子幸運的'嗎?

教師家庭裏,父母的教育意識比較強,培養孩子也有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教師更懂孩子心理,懂得怎麼和孩子聊天,怎麼指導學習,怎麼引導思想,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常常能使親子關係保持順暢溝通的狀態,這正是家庭教育的基石。親子溝通順暢,教育影響纔會得心應手,順利實施。

最怕聽到“你是老師,那你肯定很會教育自家孩子吧?”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2

今天要說的,是北大教授一個真實的調查:老師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老師們,對照下自己和身邊的同事,這是真的嗎?

北大教授調查:優秀學生最多出自教師家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志學教授曾做過一個調查。

對光華學院70位優秀學生進行了“青少年成長規劃”調查,其中一項是“家庭出身”。

結果顯示,70%—80%的孩子都來自教師家庭,“他們中有的父母都是教師,有的父母中有一方是教師,也有的父母不是,但家中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曾是教師,且小時候深受其影響。”

“70個學生中,僅有3位來自農村,1位是工人家庭。”張志學說,看來教師家庭更容易培養人才,家長很早就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能促進孩子後期的發展。

1、老師家的孩子,普遍不會太差

浙江省杭州崇文實驗學校俞國娣校長說,北大教授的調查,70人樣本有點小,結論可能有失偏頗。“老師的孩子怎麼樣?前兩天我還和幾位大學老師在一起討論過,大學老師都笑說不會教孩子。”

“我沒做過統計,但看看身邊的同事,覺得老師家的孩子普遍不會太差,而且在爲人處世、道德規範方面做得很好。但很優秀很拔尖的孩子,未必都是老師家的。”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第3張

“老師家庭培養孩子,不太注重孩子的成績,更看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全人培養’。要孩子健康成長,尊重別人,有好的行爲習慣,懂得與人交流溝通,有自己的獨立性。這些都是人走進社會後必備的條件,是現在常說的情商。”

“除了教師家庭,醫生家庭的孩子好像也還不錯,這應該是和家長的文化修養、家裏的文化氛圍有關。父母愛看書的,孩子多半也愛看書。家長有些特立獨行的,孩子可能走向兩個方向:一是創造力不錯,二是可能走極端,不遵守規範,不合羣等。”

一所民辦初中的校長,比較贊同北大教授的調查。他說,自己雖然沒做過什麼研究,但自己學校老師的孩子,成績、綜合素質等都是比較出挑。

教師家庭裏,父母的教育意識比較強,培養孩子也有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教師更懂孩子心理,算是近水樓臺,懂得怎麼和孩子聊天,怎麼指導學習,怎麼引導思想,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而且,教師職業的責任心,也很容易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學校曾經有對雙胞胎,一起考進北大。他們的父母和外公都是教師。他們教育孩子不急功近利,心態平和,讓孩子自然發展,不刻意,不忙碌,不隨波逐流,結果孩子就按教育規律發展下來,現在非常優秀。

“不過,教師見多了優秀學生,也有可能拿自己孩子和他們比較,對孩子有過高要求,這點容易打擊孩子。”

2、教師家庭子女在大膽和創造性方面較弱

一位民辦小學的校長說,北大教授的這個調查,只能說明在某個方面,這些教師家庭的孩子能力較強,但是優秀的人這麼多,國內國外的,他們的父母不會都是教師。孩子優秀與否,和教師家庭應該關係不大。

家長做某個職業,對孩子影響並不大,關鍵要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否關注。一般有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家長,孩子也會比較好。

這位校長自己也出身教師家庭,母親是教師,公公也是教師。她說教師的家庭氛圍相對穩定,能讓孩子做事有持續力,沉下心來做事,這是優點。但教師身上有些缺點也比較明顯,比如膽子偏小,做事中規中矩。優秀人才有個重要特質,是有大膽的想法,有創造性。這方面,教師的孩子有點弱。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 第4張

調查還顯示職員的孩子普遍優秀,這一點校長比較贊同。職員接觸的成年人較多,同時又接觸社會上的不同人羣,這些交往經歷反映在家庭裏,也就讓孩子間接接觸到社會,看到成人世界的規則,因此孩子更容易成熟。而教師接觸的多是學生,不能算社會人。

3、1000個家庭就有1000個成功途徑

杭州高級中學尚可校長說,教師家庭孩子學習好,好像不能下這種結論。

總體上來說,教師自己懂教育,對孩子要求也會嚴格一點,注重孩子規範形成,習慣養成,規則意識會比較強,但個性化色彩不濃。不過在現在的中國,懂規矩、習慣好、能力強還是能占主導地位的,所以教師家庭孩子表現都還不錯。這也許就是北大教授得出如此結論的原因。

“我覺得教師家庭因爲守規則,孩子特立獨行的少,創造力稍顯不足。不過這些都不好下定論,畢竟樣本太少。”

教育孩子,1000個家庭就有1000個成功的途徑和模式。除了父母職業因素,影響孩子的因素實在太多。

可以下定論的是,如果家庭是學習型的,對孩子的學習意識、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肯定有正向影響力。家長對孩子充滿愛心,給孩子空間,開發內驅力,孩子的自我發展力肯定強。如果家長天天搓麻將,孩子的發展就可想而知了。

4、良好溝通,能引導孩子成功

杭州第二中學葉翠微校長說,從統計學上看,沒有權威的數據證明教師孩子最優秀。不管什麼職業、階層,孩子都有可能脫穎而出。只要根據孩子的學習基礎、興趣情況等進行合理定位,不隨波逐流、不拔苗助長,可以肯定,孩子都會越來越好。

一般家庭裏,父母和孩子聊天,可分享的經驗也許有限。教師在這方面有優勢,與孩子有不少可分享的經驗。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要求切實一點,關愛孩子,做到良好溝通,和孩子互爲師生,作爲學習夥伴,這樣的氛圍,就能很好引導孩子走向成功。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