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1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1

今天,我們全校師生懷着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天宮課堂”,收穫滿滿。這是繼神舟十號太空授課之後的第二次空中課堂,學習知識的同時讓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強大。從東方紅一號第一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到現在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實施,都是國家科技發展的良好印記。今天的中國成爲科技創新的佼佼者,發展迅速,我爲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2

王亞平老師曾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觸摸的到。”她是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當年看了楊利偉進入太空的報道,激發了她探索太空的夢想。此後她揮汗如雨,朝着目標全力奔跑,在日復一日的“魔鬼”訓練中,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夢想,並且已兩度進入太空,成爲中國航天的耀眼明星。王亞平這位“太空老師”以自身的經歷,點燃了我的夢想。如今,我要把航天員們作爲自己的榜樣,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與活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一份力量。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3

今天再一次和孩子們觀看了一節特殊的“太空科學課”。學生驚歎於太空實驗的神情,引發我的思考,科學課上的實驗雖然做不到像太空實驗一樣的神奇,但我們應該設計多樣化、直觀性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興趣。同時作爲科技輔導員的我也意識到,要以培養科技創新的青少年爲己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4

陀螺在空中飄浮着旋轉、心肌細胞不斷地跳動、藍色水球翻涌着氣泡……今天,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爲我們地球上的觀衆們帶來了一節精彩的天宮課程,神奇的科學實驗展現着太空中種種不同於地球的現象。極具直觀性、生動性、啓發性的授課,引來陣陣驚歎和掌聲,點燃了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熱情。大開眼界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航天員老師和他們背後的科研人員在太空探索的過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在今後的科學課中,我將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和探索,勇往直前,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5

一堂生動的“太空課”,足以讓一中明發的“大愛少年”立起“仰望星空”的精神座標,清晰“腳踏實地”的方法結論,從而讓他們發生從“知”到“行”的積極轉變。

當“星辰大海”越發成爲一句流行的熱詞,我們更要讀懂這其中所承載的奮鬥歷程、所激發的壯志豪情。在“天宮課堂”上,讓我們一起心懷宇宙的浪漫祕密、珍惜成就的來之不易、逐夢未來的星辰大海。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6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覺得祖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強大了,我真爲祖國感到自豪。現在神舟十三號宇宙飛船上的航天員,要在天上工作、生活六個月,簡直太厲害了!而且宇宙飛船上也有很多高科技,比如太空跑步機,能在太空儲存食物的冰箱,還有一臺電子顯微鏡……那裏還有一臺神奇的飲水器,它把水擠出來之後航天員就能“吃水”了。大家都覺得在太空的一切都是失重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乒乓球放進水裏就不會失重,我覺得太空太奇妙了!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第2張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7

在太空裏生活可真不容易呀,首先要進行艱苦的訓練,還要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在血液不平衡的情況下生活、工作,這不僅需要經常鍛鍊,還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在空間站裏完成各種實驗任務。偉大的精神,偉大的行動,讓我們插上夢想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8

“太空家園”裏有哪些物品?航天員在空間站如何生活?“天宮課堂”開課前,我的心中冒出了很多很多小問號。看到航天員的展示和講解,看到各種有趣的實驗後,我學到很多科學知識,第一次深深地感到科學真是無處不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悄悄地改變着世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我也要從小學科學、愛科學,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2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1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爲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爲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啓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爲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爲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啓後的關鍵之戰。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覈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爲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爲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第3張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2

60多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着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採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着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着中國的航天夢,凝聚着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啓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爲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3

啓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衆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爲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爲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爲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爲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爲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爲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爲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第4張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4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爲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纔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爲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3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1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着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爲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啓。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爲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第5張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2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裏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說,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說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裏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爲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說找出一些比手機芯片更緊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調試一下各種設備;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3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爲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爲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爲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衆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小學生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簡短 第6張

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 4

“神箭”在弦,再度問天。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遠古的傳說,是中華兒女樸實的嚮往,卻印證着中華民族的豐富聯想與智慧。回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我國航天人胸懷航天報國之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取得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空間出艙和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這“飛天一躍”,將不斷指引我們去“擊破萬里蒼穹、目標星辰大海”,彰顯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後的進取精神,凝集着中華兒女的殷切期望,凝結着航天工作者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國家和民族追求科技進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對於加強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的建設、提升國際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航天事業奮鬥歷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歷程,“中國創造”突破了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巨大跨越,成爲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離不開億萬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自力更生、接續奮鬥。

自強不息、勇攀高峯。放眼當今的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發展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各國在發展戰略部署上都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爲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航天技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它的覆蓋面廣、影響力深,豐富的應用場景已超乎人們的想象,中華兒女以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精神打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一定能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我國航天事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獨特的制度優勢,無數航天人前赴後繼、自強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離不開自主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航天技術的發展,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自主創新”見證了幾十年航天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術主動權,助力我國躋身於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推動了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當前,國內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無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術的助力,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才能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我們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爲鄰。天河漫漫,縱使太空遙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遠是地球無可取代的鄰居,探索永無止境。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員攜帶14億中國人的赤誠和勇敢,追問星河、直飛雲霄、不負期待,這意味世界航天事業發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