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也是祭祀死者的一種儀式,那麼清明節掃墓習俗又是如何演變而來呢?現在爲大家詳細介紹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1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爲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着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飢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一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裏。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爲了一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着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裏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爲“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爲“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一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爲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爲清明節和寒食節爲同一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在秦漢時代就開始慢慢掃墓很隆重,在掃墓當天就去整理墳頭,燒紙錢,擺放貢品等,表示對已故之人哀悼之情。所以從那以後到現在家家都會出門掃墓,紀念去世的人。身在外地的人也會望鄉搖拜,對自己家鄉以及祖先的思念。

現在的人也開始多了一些活動,比如出門踏青、遊山玩水,隨着春光無限好,成爲現在的春遊最旺的節日。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2

清明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

清明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掃墓在古代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周禮 · 春官 · 冢人》 :凡祭墓,爲屍。可見古人有設冢人主持祭墓之俗,祭時要立屍。屍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掃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後掃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遺忘了。但在先秦時,掃墓時間並不固定。 掃墓的主要活動,是往親人或紀念人物的墳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墳頭。民間普遍以爲,逝者住於地下,墳穴是房屋,墳堆便是房頂。經年雨水衝涮,雜草叢生,墳堆多有破毀,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墳沿修排水溝,防止雨水沖人墳中。在修好的墳墓後,便陳設雞、魚、肉、糕餅點心、酒、水果等供品於墳前,點燃香燭,祭罷燒紙錢,或把紙錢壓在墳頭,又酹酒。

除掃墓及祭祖外,人們對野鬼孤魂尤爲畏憚,也要把酒食與紙錢分給野鬼,求得地下先祖的安寧,也防鬼魂干擾陽間。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江蘇 · 六合縣》之歲時:清明插柳於門上,男女或簪之。祀祖於家,祭掃於墓,插陌錢於墓上,或掛於墓邊樹上,謂可贐 (jin) 野鬼。

有的地方在上墳時還祭土地、山神。如紹興一帶多在墳堆左立一石,題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雙親後又拜左右鄰墓,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墳墓。這自然是因爲墳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轄的緣故了。

在祭墳時,民間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爲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以上所述,多屬於舊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掃墓也有隻用鮮花束、花圈了。並且,由掃個人親人之墓,發展到祭掃 ** 先烈之墓,祭掃中華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黃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復,其思想內涵就更爲深遠了。

在古代,祭墓之禮是極爲繁雜的,《周禮》記有爲屍的習俗;《後漢書 · 明帝紀》注引《漢官儀》:緒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明代張岱《陶庵雜憶》記明孝陵祭祀之禮更繁。今天我們雖不必如此多禮,但於清明這一約定俗成的節日裏,祭禮炎黃二祖及孔子先祖師,追懷華人之先祖,以利世界華人的統一團結,仍是需要的。建國後,** 曾派人前往陝西黃帝陵祭掃,這正表示了我們對先祖的艱苦創業的尊崇追憶及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如今,炎黃帝陵均已修整一新,供後人祭掃。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 K 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 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 (古代叫踏青) 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非常盛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