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而立春在我們看來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節氣,不同的節氣有着不一樣的習俗。下面一起來看看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吧。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1

1、糊春牛: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

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爲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

3、迎春:爲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羣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4、遊春、報春: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着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擡擡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擡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禁忌

1、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孃家。爲什麼呢?首先,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再者,春歸孃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這些如今看來都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男女都有獨立的人格,無需再去拘泥這些。春回孃家去,孃家婆家一樣親啦。

2、不看病。如果立春時節去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那大病難道不要看嗎?人秉五行之氣,此日交接春暖,人生病也是正常現象,去看醫生那是對身體負責。

3、不理髮,理髮則代表着不吉利。對於這一禁忌,倒是值得考慮,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說了,一年四季365天,爲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髮呢?這個習慣應該堅持,這是提醒世人爲人處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2

立春習俗有哪些

1、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的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爲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爲“禳兒疹”,後者稱爲“散疹”。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第2張

2、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爲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3

立春有哪些習俗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髮,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着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裏,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爲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裏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第3張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衆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爲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爲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爲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爲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準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