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和燈節、鄧尉探梅、百花生日、清明掃墓、觀音山、佩掛香囊、懸掛菖、穿五毒衣等。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1

蘇州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作爲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蘇州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

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供大家參考。民間習俗軋神仙傳說農曆四月十四爲八仙之一呂洞賓的仙誕,俗稱“神仙生日”。

神仙廟在閶門虹橋下塘,即原福濟觀。舊時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廟進香膜拜者絡繹不絕,其中尤以妓家、醫家、藥業爲最狂熱。

傳是日呂洞賓混跡幹熙攘的人羣中,凡有奇疾難愈者,往往有緣得到治療,故人羣特別擁擠,大家都想碰碰運氣,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稱“軋神仙”。

許多小商小販也紛紛前往閶門內虹橋至皋橋一帶,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魚蟲花鳥等小商品。如今進香神仙廟的迷信活動已絕跡,但軋神仙的習俗卻相沿未易。

每逢軋神仙之日,神仙廟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類日用、觀賞的小商品應有盡有。“軋神仙”實際已成爲一種民間的廟會活動。

石湖串月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蘇州舊有泛舟石湖賞月之俗,稱“石湖串月”,又稱“遊石湖”。

石湖在蘇州城西南,湖廣25裏。在皎潔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畫橋,風帆漁舟,風光旖旎,令人心馳神往。

是夜,月光穿過石湖行春橋橋孔映入水中,也有說是月影穿過上方塔鐵鏈環孔,倒影恰成—串。

蘇州人出遊石湖,盛況空前,其時大小船只傾城而出,遊船、燈船交織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闐,岸邊攤販林立。

蔡雲《吳故》詩日:“行春橋畔畫僥停,十里秋光紅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湖亭。”雷齋素相傳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話中專司打雷的神。吃“雷齋素”,就是爲了崇奉雷尊而吃素。

據說,吃了雷齋素可以消災避疫保平安。過去蘇州市民吃“雷齋素”者,一般從六月初一開始至雷尊生日止,將近一個月。

開葷這一天,觀前街上的松鶴樓菜館此時特別推出時令麪點——滷鴨面,用新肥鴨烹製,鮮潔可口,因此,蘇州有句歇後語:“雷齋素開葷——滷鴨面。”曝書翻經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

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蝨蚤。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傳統習俗活動

1、元宵節和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爲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

或三五成羣,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元宵前後又稱燈節,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

期間自制和出售的各種彩燈精奇百出,光怪陸離,人物類、瓜果類、百族類以及琉璃燈、走馬燈等各色燈綵,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2、鄧尉探梅

農曆二月,光福鄧尉山一帶,梅花吐豔,猶如皚皚白雪,花香撲鼻,“紅英綠萼,相間萬重”,故被稱作“香雪海”。

屆時遊人艤舟虎山橋畔,遨遊林下,留連忘返。鄧尉探梅之習相沿數百年而未衰。近年萬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開時節,蘇滬一帶遊客踵至雲集,光福沿途,道爲之塞。

3、百花生日

俗以夏曆二月十二爲百花生日,不知典出何處。是日清晨,吳中未嫁閨女剪五色彩繒封貼於各種花木莖杆上,或制紅紙小尖角旗插於花盆中,微風輕拂,彩紙飄揚,謂之“賞紅”。

是日虎丘花農爭集於花神廟,貢牲獻樂,慶賀花神仙誕,祈禱春來花盛,稱作“花朝”。

4、清明掃墓

吳俗以清明,中元(農曆七月十五),下元(農曆十月初一)三節爲鬼節。逢三節必有賽神之舉。迨入民國,賽會之舉漸廢,而清明祭墳之俗卻相沿至今。

舊時祭墳通常於清明節或之前幾日,攜香燭、紙錠及菜餚、清酒,致祭於祖先墳前,謂之“上墳”,或稱“掃墓”。祭畢焚化紙錠。

5、觀音山

遊春清明前後,春滿江南,百花競放。遊人紛紛行出郊外,訪春探勝,俗稱“遊春玩景”,又稱“踏青”。舊時遊春最熱鬧的去處莫甚於農曆三月十一日的'觀音山。

觀音山在天平山側近,兩山相連,屆時“士女雜遝,羅綺如雲;兜輿駿馬,絡繹於途”。

遊客們自晨至夕,或翻山尋勝,汗流浹背。或於天平山白雲泉邊清茶一杯,悠閒自得。

另外靈巖山、虎丘等地也都非常熱鬧,虎丘山塘一帶“彩舟畫楫,銜尾以遊”。

每年遊春時節,各類小商販也都爭往前趨,各處勝蹟周圍蘆棚相連,設酒飯茶桌以招徠遊人,無不利市數倍。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第2張
  

端午節習俗

1、佩掛香囊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繡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繡。

2、懸掛菖

蒲菖蒲是有說法的哦,尖尖的菖蒲葉,喻爲劍;上面綁個大蒜頭,喻爲榔頭。大概的意思就是說,防止大鬼小鬼進屋裏來。

買回來的菖蒲,按照老蘇州寧的做法需要用一小塊紅紙包紮一下,然後用繩子掛在門口。現在省事了,就直接拿紅色塑料繩捆住,掛門口。

3、穿五毒衣

蘇州的端午節有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給七歲以下的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圖案的“五毒衣”,同時還要掛上裝滿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頭鞋。

由於端午節通常在農曆五月份,而這時蘇州地區即將進入梅雨季節,天氣溼熱,蚊蟲出沒,人也容易長一些痱子、癤等,而孩子抵抗力差,給他們穿戴這些衣服配飾,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體健康。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2

有關中國人傳統的禮儀習俗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

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

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

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

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第3張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

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

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中國人傳統的禮儀習俗

1、樹中秋

在中國,中秋節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行頭多樣,魚龍燈、鳥獸燈、花果燈等,也可砌成“賀中秋”等字燈。

到了夜裏,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

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2、扎燈籠

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

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我們小時候,流行木瓜燈,利用木瓜皮製成的別緻花燈,非常有意思,木瓜燈陪我度過整個童年。”

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 紮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着燈籠依偎賞月。

3、耍祿仔

“耍祿仔” 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遊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着成羣結隊遊樂,或提着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着“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

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爲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遊樂之後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中秋節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後,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詞》雲:“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沒天台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八仙桌,焚香禮拜,貢品除了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芋頭講究“母子相連”(在盤的中央放芋母,周圍擺芋仔,寓意閤家團聚)。拜月光後閤家圍坐,分享各種貢品,外加炒田螺等,暢敘天倫,直到深夜。

5、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曆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爲“追月”。

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中秋美食有故事

1、芋頭

中國有個習俗: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爲,吃芋頭辟邪消災。粵語"芋頭"與"護頭"諧音,表示閤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2、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爲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3、蓮藕

中秋食藕,寄團圓之意。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濃入口,寓意讓團圓家宴從這次的甜蜜開始。

4、柚子

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願。

5、菱角

老人說,中秋節吃菱角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也可以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

6、田螺

民間認爲,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正是田螺空懷的時候,田螺腹內沒有小螺,肉質特別肥美。

中國人傳統過年的禮儀習俗

“貼春聯、掛年華、換桃符”都是春節前必不可少的習俗,下面,小每爲大家講一下貼福字要注意哪些事宜!

貼福字的講究是老祖先們幾千年總結出來的經驗,該貼到什麼位置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出來,絕對不是哪個人隨便一說。“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字”,根據“福字”的大小,該貼在什麼地方一定要記住。“

蘇州民間習俗禮儀 第4張
  

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這叫做“福入廳堂”,但一家只能貼一個,如果貼多了,叫做“重蹈覆轍”不吉利;

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貼一個,須座東面西,象徵“福如東海”;

門福必須是正福,門外貼“倒福”會讓一家有一種流年不順的感覺,所以門福必須要正福。另外還有擡頭福,旺財福等都要各歸其類。

真正貼福字的時間應該在三十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且順序應該是從外向裏貼,先貼擡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