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被不同的人、事和物影響,也許是情緒也許是一些特殊的情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影響,就比如微妙關係。以下分享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1

君臣兄弟:咸豐皇帝與恭親王之間的微妙關係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子,到道光二十九年時,前三個兒子都已亡,後面幾個是皇四子奕詝(後即位爲清文宗咸豐皇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道光皇帝雖然十分喜愛皇六子奕訢,但是最後還是決定讓皇四子奕詝繼位,不過在遺詔中特別提到一定要晉封皇六子奕訢爲親王。

皇四子奕詝即位後就是文宗咸豐皇帝,隨即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爲恭親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訓。

道光皇帝在遺詔中特別指明他生前就已經要求奕詝即位後一定要封奕訢爲親王,這是對奕訢的一種政治補償,也就是一方面防止新皇帝不封他爲親王,而且也是告訴朝中諸大臣,奕訢將在新的一朝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警告他人不得侵犯他。

咸豐皇帝登基後,恭親王奕訢確實受到了重用,皇帝首先將位於北京什剎海西岸的原乾隆朝重臣和珅的府邸賜給了他(這就是至今還保存完好的北京著名旅遊景點恭王府)。然後,恭親王又多次代替、代表咸豐皇帝舉行各種祭禮。

尤其是,咸豐三年,恭親王被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也就是進入軍機處。這樣,當時也不過才21歲的恭親王奕訢就進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層政治中心。

咸豐帝居然命令恭親王進入軍機處,這不但是極大的恩典、極高的信任,而且也是極其大膽地打破了清朝的舊制。而且他既然是以親王身份進入軍機處,當然就是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從此以後,清廷的首席軍機大臣就大多爲皇室宗親,如恭親王奕訢,以及後來的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等擔任。

咸豐四年,恭親王又先後擔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務的最高官員)、正黃旗滿洲都統、閱兵大臣等。咸豐皇帝還特令嘉獎他:“恭親王奕訢,宗人府從優議敘”。命令宗人府要特別表彰恭親王。可見在咸豐即位之初,他與恭親王的關係是很不錯的。

然而,因爲後來咸豐皇帝不給康慈皇太后加“成皇帝”的諡號,對此,恭親王心中有了想法,就在孝靜皇后的喪事剛辦完,咸豐皇帝就藉口恭親王奕訢“於一切禮儀,多有疏忽之處”,咸豐皇帝諭旨革去他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發回上疏房讀書,並警告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即不要再犯錯誤。

此時的咸豐皇帝對奕訢,已不是道光皇帝遺命所要求的“視之當異諸弟”,而是從此疏遠奕訢,和其他諸王沒什麼區別了,甚至可能對他更感到厭煩。在咸豐看來自己的皇權高於一切,可以無視父親的`囑咐。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一直到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9月),因躲避英法聯軍,咸豐出走熱河,由於自己拋棄了京城與社稷,無法向臣民交代,無奈之下,卓有才識的恭親王才被咸豐皇帝任命爲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但並未授予“監國”之名,只負責議和事項。由於恭親王的沉着與努力,十天內議和得以成功,與英法兩國相繼簽訂了《北京條約》,而且使英法聯軍於11月間退出了北京。

因此恭親王聲譽鵲起,無論是外國人或是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們對他普遍都加以稱讚,與咸豐皇帝不顧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廟以及臣民百姓倉皇出逃相比,恭親王顯然有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安定國家社稷的功勞,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恭親王忠於自己的職守,並未對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聯軍撤出後,就多次奏請咸豐皇帝迴鑾北京,但皇帝顧慮重重始終不肯回京,終於在咸豐十一年病倒在承德,更不能走了。

得知皇帝有病以後,恭親王曾幾次奏請去熱河來請安。這也許是出於兄弟之情,也許是他認識到,咸豐若病逝則朝廷將面臨權力的再分配,他希望與咸豐帝做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解開兩人之間的心結,以免未來被排斥在朝廷最高權力圈之外。

但是咸豐卻拒絕了奕訢到熱河來的請求,可能是咸豐對這個弟弟仍是猜防過甚。

對於當時的清朝廷來說,恭親王奕訢有三大功勞:議和成功並使英法聯軍退出北京,挽救了朝廷社稷;消滅了肅順集團捍衛了皇權;保幼主登基並開創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制度,完全適應當時皇室和兩宮皇太后的需要。

但是,也應當看到,恭親王奕訢所得到的衆多獎賞中,最耀眼的當然是“議政王”的封號,但是“議政”卻非“攝政”,也就是恭親王作爲議政王也只有參與商議政務的權力,沒有決策權,絕不像清初順治期多爾袞的“攝政王”,他被賦予了代皇帝處理一切政務的權力,而現在,雖然恭親王被授予“議政王”,但實際朝廷最終決策權還是掌握在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手中。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假如咸豐皇帝是一個胸懷坦蕩並頗有政治遠見的帝君,在臨終時任命恭親王爲“攝政王”,也就是在同治未成年以前,將皇權交由恭親王掌管,那麼:就沒有“辛酉政變”誅殺八大臣的事;

也就不會出現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及後來的慈禧太后單獨的垂簾聽政;恭親王一定會忠於職守做好“攝政王”,輔佐同治即位登基,並承擔攝政的職責;即使同治皇帝還是早夭,但恭親王大概不會再選一個年僅四歲的幼兒再來當皇帝,當時朝廷是否會推舉這位身負衆望、並曾爲“攝政王”的親王爲接任的皇帝呢?

那整個晚清的歷史就完全會變樣了。然而,還是那句話:歷史不能假設。不過確實不乏喜讀晚清歷史的人還在津津有味地設想和品味:假如恭親王能在咸豐後接過政權……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2

咸豐和恭親王的關係(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1861年夏天,對於居住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來說,格外煎熬。

雖然頭一年,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就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和議大局已訂,但咸豐皇帝竟然在惴惴不安之中,染上了大病,雙頰潮熱,虛浮無力。

皇帝患病,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消息傳到了京城,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摺子:“奏請赴行在,敬問起居。”“行在”,指的是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奕訢奏請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來,看望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們是兄弟。咸豐皇帝的生母死得早,由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育長大,因此他們猶如同胞兄弟,關係非常特別。現在,哥哥生了重病,眼看不治,弟弟來看望他,手足之情,天經地義。可是,咸豐皇帝卻沒有批准。

這是爲何呢?

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在小時候關係很好,這不假。可是,當他們長大後,成爲皇位的競爭者後,關係就出現了罅隙。咸豐皇帝在老師杜受田的幫助下,成功繼位後,他們的矛盾加深了。後來,靜貴妃死後,奕訢請求咸豐皇帝將她晉封爲皇太后,惹怒了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在靜貴妃安葬後的第二天,就罷免了奕訢一切職務,令他回上書房讀書。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在倉皇逃出北京之前,纔想起弟弟奕訢,讓他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咸豐皇帝的本意,是奕訢他擔個名兒,好把局勢緩一緩。因此並沒授予大權,且在手諭中寫明“不必親見夷使,也不必進住城中”,以防他藉機攬權。

沒料到,奕訢不但見了洋人,還與他們達成了幾個協議。雖然這些協議都是按照咸豐皇帝的意思辦理,但奕訢通過主持議和,贏得了威望,籠絡了人心,是不爭的事實,讓咸豐皇帝着手不痛快。

這次,奕訢奏請前來熱河看望自己,固然有手足之情的因素,難免也有苦諫自己回京城的意思。所以,咸豐皇帝決定拒絕奕訢前來熱河。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第2張

經過一番思索,咸豐皇帝在批覆中寫道:

“朕與恭親王自去秋別後,倏經半截有餘,時思握手面談,稍慰僅念。惟朕近日身體違和,咳嗽未止,紅痰尚有時而見,總宜靜攝,庶期火不上炎。朕與汝棣萼情聯,見面時回思往事,豈能無感於懷?實與病體未宜!況諸事妥協,尚無面諭之處,統俟今歲迴鑾後,再行詳細面陳。着不必赴行在!特諭。”

大意是,我現在生了病,你來看我,兩兄弟回憶往事,動了感情,反而有礙養病。反正現在和議已成,我也沒有什麼指示需要當面講的,不如今年回京城後,再詳細面談吧,你不必來熱河了。

奕訢收到咸豐皇帝的批覆後,不敢擅自前往熱河。因此,當咸豐皇帝於7月17日凌晨病逝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時,身邊只有以肅順爲首的顧命八大臣和皇后、懿貴妃等人。這裏的皇后,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這裏的懿貴妃,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太后。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3

咸豐和恭親王的關係是什麼

咸豐和恭親王是兄弟關係,咸豐是道光的第四子而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所以嚴格來說,咸豐是恭親王的哥哥。

皇四子奕詝即位後就是文宗咸豐皇帝,隨即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爲恭親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訓。

這也是道光的意思,雖然不能將皇位交給恭親王,但也還是給了他無上的榮耀,也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了。

道光皇帝在遺詔中特別指明他生前就已經要求奕詝即位後一定要封奕訢爲親王,這是對奕訢的一種政治補償,也就是一方面防止新皇帝不封他爲親王,而且也是告訴朝中諸大臣,奕訢將在新的一朝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警告他人不得侵犯他。

咸豐與恭親王的微妙關係 第3張

當時的中國是內憂外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住祖宗的基業纔是最重要的,因爲他們知道,如果守不住祖宗打下來的江山,誰當皇帝也就沒有意義了。

這樣的情況下,咸豐帝和奕訢都覺得還是先保住江山社稷要緊。而本身奕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立刻得到了咸豐帝的重用,不僅讓奕訢擔任領侍衛內大臣,還讓他擔任軍機大臣。這樣,當時也不過才21歲的恭親王奕訢就進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層政治中心。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