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短文

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短文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箏作爲我國最古老的彈絃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日前,我國的古箏教學模式主要分爲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追求“專業化”爲宗旨的音樂學院教學模式,第二種是以實現“普及化”爲宗旨的高師音樂教學模式。

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短文

上述兩種模式的教學目標有很大的區別,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也應該相應不同。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辦學者往往混淆了這兩種模式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很多問題。

1 古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混淆了兩種教學模式

這一弊端主要存在於高師古箏教學過程中。在實際的教學中,高師古箏教學一味向音樂學院看齊、攀比。音樂學院教學模式固然有其優點和經驗。但其注重的是音樂本體目標中的單一能力培養,是與其培養登臺的專業表演人才的教學目標一致的。如果這種實現單一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被隨意引用於高教音樂教學模式,將有悖於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

(2)忽視集體協作的培養

在古箏教學的實踐中,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一對一”的個別教學方式。這種個別教學方式,一方面,使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換來低產出。另一方面,使學生失去與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不利於學生個性的成長,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因此,這樣的現象就會屢見不鮮:有些學生自身擁有交稿的個人演奏水平,但一旦與他人合作演奏,就隨即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3)學生們的發揮空間受限

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地方的古箏教學仍然沿襲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的流程。這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然是學生的主宰,處於說一不二的權威地位,換言之,教師是學生門學習古箏知識和演奏技能的唯一來源,是一種傳統的“師父帶徒弟”的落後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大程度地壓抑了學生們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也就無法發揮出自己對音樂的靈感。

(4)教學取捨方面因小失大

我國高師古箏教學存在着明顯的重技輕文、重單項專項輕綜合素質的不良現象。

(5)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由於一些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師音樂教學模式中),諸如:用左手來體現古箏獨特的韻味、樂理與視唱練耳的訓練、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樂感等方面的問題,都需要教師的深厚的教學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箏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就使學生們很少能得到教學實踐的機會,缺乏古箏教學的實際訓練,沒有課堂實踐教學的.情景體驗。許多學生甚至缺乏古箏教案的編寫能力,缺乏課堂管理的能力。這些損失,並非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彌補回來的。

2 古箏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1)調整古箏教學目標

首先,要認清辦學模式究竟是屬於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還是高師音樂的教學模式,只有搞清這一前提。才能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有據可循,不至於偏離教學目標。

對於音樂學院教學模式,應該主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整體的音樂文化素養,以及自身的各種音樂技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力求做的個性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學生所具備的特長,重點培養。

而對於高師音樂教學模式,則以音樂教育學科知識以及基本理論基本技巧爲主。充分了解各種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如何培養他人的音樂素養,同時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音樂教育理論古箏教學原則、古箏教學方法,並讓學生們通過學習古箏理解音樂,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實音樂學院教學模式與高師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相當大的不同點,簡單可以說成一個是對“馬”的教學,另外一個是對“伯樂”的教學。兩者存在質的不同。

(2)更新教學觀念

一種歡是認爲一定要走專業路;二是有興趣;三是父母爲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學,具體比如說可以從下面論證專業教學一定要學有所成。實際不一定。有些是興奮和愛好。有些是從掙錢的角度讓學生一年只學兩三首,讓什麼學生都去學。國外舉是第一,國內攀比。使學生考級。

在目前的古箏教學中。對於學生入學的初衷。具體可以歸納爲三種:一種是認爲一定要走專業路,就是入學就是爲了以後搞這一行,專門的做古箏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單純只是爲了興趣,就是喜歡古箏,想接觸古箏。爲了培養自己的興趣而學習;三是父母爲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學,父母不顧孩子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強迫孩子去學。目前第三種存在的情況比較多。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古箏教學,許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過去學習的。

許多人覺得既然學一門藝術就應該精通,其實則不然,古箏作爲一種民族的傳統藝術瑰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許多人只是想接觸古箏,純粹只是爲了興趣,所以,針對這一部分羣體,在古箏的教學中可以適當放鬆對學生的要求,以興趣爲主,可以進行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對於很專業的東西可以儘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對於那些別父母逼迫而來的學生,尤其是兒童。則應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方面,讓他們從一種不喜歡的心理慢慢轉變,讓他們逐漸對古箏產生興趣,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還有一類學生是專門搞古箏,尤其是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的學生。對於他們,則要從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全面的進行古箏的教學工作,因爲他們將會是我們傳統文化瑰寶——古箏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識全部系統的傳授給他們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重點發揮培養優勢。由繼承到創新再到突破。

(3)增加文化課程比重

高師音樂專業有的學生雖然把古箏曲演奏得音準乾淨、節奏正確、速度飛快,但不理解音樂的情感和表現。因此,應該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文化課程的比例。把課程改革提到文化層面來認識,只有把古箏音樂置於社會和文化的前景中,並作爲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讓學生們獲得最佳的理解。可見增加相關文化內涵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可以適當增加諸如歷史、哲學、地理、旅遊、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關跨學科選修課。

(4)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古箏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要根據兩個原則:要在整合學科課程知識範圍內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個課程模塊相互聯繫,二是保持原來的相對獨立。

第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模塊。整合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的內容,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樂理與識譜課。樂理是學習音樂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識譜含視唱與練耳:視唱是在樂理基礎上的唱譜技能訓練;練耳也是在樂理基礎上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訓練。將這三項內容進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第二,技術理論課程模塊。整合和聲、曲式、復調、歌曲作法、配器等課程內容,使其成爲一門綜合性音樂技術理論課。這幾門課程本來就有着內在的聯繫。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別開設時所出現的重複局面,而且教師講起來更生動、更實用。

第三,綜合型音樂文化課程模塊。整合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作品欣賞等課程,使學生們逐漸從音樂的表演形式、題材、體裁、風格流派,以及中外音樂的流變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發,繼而深入地認識音樂藝術,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與綜合審美能力。

第四,藝術實踐課程模塊。突出藝術實踐的重要性中,讓學生直接參與古箏演奏會的節目編導、排練、表演等,學習解決不同環境中的矛盾。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質和組織駕馭能力。多采用齊奏、重奏等集體課教學的訓練,並指導學生進行基礎的創作、改編、排練等技能。

(5)由“技術”教學轉變爲“藝術”教學

在古箏教學中,應把審美教育作爲教學核心,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術”教學提高到“藝術”教學的層面,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6)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箏教學作爲器樂教學,有其特殊規律,歷來離不開口傳心授,一直習慣於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經驗,主張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把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只重結果而輕過程,漠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教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對教學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學過程毫無生機。

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們提供更加實際的情境式教學背景。以此儘量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例如,由於傳統的箏曲一般源於民間,脫胎於民族民間音樂,它和當地人們的語育、戲曲、說唱甚至生活習俗都密不可分,這些古箏樂曲在當地民間演奏時,往往會再演奏者靈感的帶動下,再古箏樂曲中臨時、即興地添加一些旋律,這些都是演奏者的長期積累的藝術實踐的爆發,是音樂的神韻所在。也是最出採的地方。然而,一旦當古箏教學脫離了滋養這些原生樂曲的土壤而獨立存在時,很多本質的內容也就喪失掉了。並且。如果一味依賴於現代的記譜方式來記錄傳統的、民間的箏曲,儘管嚴謹規範,便於系統地學習,但同時也禁錮了學生們的音樂想象空間。

鑑於此,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好精心的授課準備。例如,爲學生創設教學情景,進行模擬教學,針對某些待教的古箏樂曲。先蒐集相關的音像資料,反覆播放給學生欣賞,同時提供樂曲來源的背景資料,人文知識以及風俗習慣等,讓學生們在欣賞影像資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融入當地的文化氛圍中,從而對樂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到古箏樂曲所屬流派的發源地去實地考察,與當地的民間藝術家互相交流。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爲了讓學生們產生更多的切身體會,從而能夠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靈感。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