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燒紙錢的意義

燒紙錢的意義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燒紙錢的意義,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紀念日,人們總要爲死去的親人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裏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裏纔會有錢用。下面是燒紙錢的意義。

燒紙錢的意義1

紙錢,俗稱燒紙錢,又稱金銀紙、金元寶、冥幣等。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裏纔會有錢用。一般是將白紙剪成銅錢的形狀,屆時或拋撒於野外墓地,或焚化給死者,民間一般將此稱爲撒紙、燒紙等。實際上,燒紙錢也是對死者的一種悼念。

在我國的喪葬習俗裏,在死者下葬後的四十九天內,每隔七天,親人們便要到墳前燒紙送錢,他們認爲這樣才能保證死者在陰間有足夠的錢花,並且每逢清明和中元節,人們總要爲死去的`親人燒紙錢。

燒紙錢這一信仰和習俗,在我國可謂由來已久且影響至今。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燒紙錢的意義

由此可知,紙錢之俗早在漢代就有了。燒紙錢,在我們活着的人來看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人在世上靠金錢作爲貨物兌換,以取得生活、生存的一種流通和保障方式,而人死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同樣需要生活和生存,因此,多種多樣的諸如金銀紙、金元寶、以及面值不等的冥幣等等,就成爲了陰間貨物交換的一種方式,而進行買賣流通了。

在民間,如遇家人亡故,會連續燒幾天,在之後的三七、五七、百日、週年等紀念日,都有燒金銀紙的傳統(注:燒紙是給亡魂用的,而不是給神靈用的),而到廟裏進香時是不燒的,只有到了清明、七月十五日的鬼節和十月初一的寒衣節等特定的節日,在做“超度法會”時方可燒金銀紙,以期祭奠亡靈和先祖。

這主要是怕亡魂在陰間無錢,會受苦、受累和受罪,這一傳統的延續,體現了後人對先人的孝敬和思念,更彰顯了“慎終追遠”,使民風淳厚的中華美德。

如果給逝去親人燒紙錢,最好到墓地去燒,不需要畫“十字符”或“圓圈符”,親人是能夠收到的。如果祭祀在遠方的親人,燒紙錢的時候,可選擇在十字路口旁或空曠避靜處燒紙錢,以減少周圍干擾。

燒紙錢的意義2

燒紙錢有什麼忌諱和講究

1、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棍兒都買不了。太毛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討債鬼,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答對他們。

2、準備去燒紙前,你最好預備好火機和一根小棍(最好是防風的,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這樣方便你在燒紙的時候拔起壓在一起的燒紙,讓空氣流通,方便燃燒,家裏用廢的拖布杆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注意,用完之後就不要再拿回來,直接扔掉好了。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要買黃草紙,鋪開後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纔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裏纔有面子。

燒紙錢的意義 第2張

5、要天黑透纔去燒,天亮沒有誰敢出來取錢。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儘量繞開,不要踩到,有時候一個路口排滿了紙灰堆,想繞都繞不開,那隻好請你小心地穿插過去,有時候還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過去之前你要先說一句,對不起,借過。

6、要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裏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7、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既然來都來了,你就恭敬點。

8、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9、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

10、一定要堅持看着把紙燃盡纔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燒紙錢的意義3

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紀念日,人們總要爲死去的親人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裏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裏纔會有錢用。其實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

紙錢歷史

中國南朝齊之時鬼神和葬禮及掃墓時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幣”之一。又稱冥錢。一般是將白紙剪成銅錢的形狀,屆時或拋撒於野外墓地,或焚化給死者,民間一般將此稱爲撒紙、燒紙等。南朝齊之時,人們普遍改爲以紙寓錢祭靈。此俗一直沿習至今。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密法)。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爲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爲綽請僧設齋。”

燒紙錢的意義 第3張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爲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衆範圍,走向世俗化。爲何要規定“七”爲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爲一期;

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

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慼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