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心理健康,適當減輕孩子的壓力是很重要的,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家長們和孩子都不能忽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的心理健康1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標準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着、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這也屬於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並非心理 疾玻良好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常的心理素質無過分畏懼、驚恐、焦慮表現,喜怒哀樂表諸於色,活潑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反之,常常表現出過度恐懼、多動態症、強迫症、狐獨症、憂鬱症以及偏執傾向等,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並非良好。

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尤其是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會顯得好奇興奮、念念不忘。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顯得漠然冷淡,那麼孩子的心理便有問題。

善於與人交往善於與同齡人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能與人平等、友好、和諧地相處,無猜忌,無嚴重的嫉妒心理,無明顯的凌弱欺小行爲等。

孩子的心理健康2

兒童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們睡前的上述種種行爲,實際上是由於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對某物產生的依賴。

衆所周知,孩子出生前,一直生活在媽媽溫暖的子宮裏,受到羊水的輕撫,有絕對的安全感。孩子出生後,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環境”,失去了子 宮和羊水的保護,也就失去了安全感,孩子本能地會產生需要摟抱、撫摸等需求。這種需求在嬰幼兒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醫學上稱之爲“皮膚飢餓”。

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2張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的摟抱、撫摸等親暱行爲,能減少或解除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和緊張感,給孩子的心理提供良好刺激;同時能促進孩子的大腦 發育和智力提高。但嬰幼兒皮膚飢餓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缺乏安全感,就會變得膽怯、抑鬱和躁動不安,身體和智力的發育較同齡孩子的落後,常常會出現一些 匪夷所思的睡前怪毛病。

因此,年輕的父母應正視孩子皮膚渴望被觸摸的心理需求,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要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面對孩子。對較小的嬰幼兒,每天抱抱他、親 親他,定時用手輕輕撫摸他的頭部、頸部、背部及四肢。對於較大的孩子(三歲以上),則可以和他玩身體接觸的遊戲,如相互摟抱、嬉戲等;還可多爲孩子創造接 觸外界的機會,帶他到大自然走走,認識更多事物,不要讓他沉溺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一般來說,隨着孩子的成長,活動範圍的擴大,一些遊戲和活動會逐漸取代孩 子的皮膚飢餓行爲。

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上,仍然存在上述皮膚飢餓行爲,則應看做是孩子的退縮性表現,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主 動性”和“自主感”所致。每當孩子睡覺前要撫摸着媽媽的乳房(或其他部位)才肯入睡時,媽媽應該輕輕地撫摸着孩子的手,同時給孩子講故事以轉移他的注意 力,再慢慢挪開孩子的手。絕對不能採取粗暴的態度,一把將孩子的手打掉,或斥責孩子,這樣不僅無助於孩子改掉這種行爲,反而起了負面強化的效果,而且容易 引起孩子的焦慮、抑鬱、性格孤僻等心理障礙,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陰影。

另外,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心疼孩子,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長期陪孩子睡覺只會讓他們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孩子改掉不良的睡眠習慣。可以給孩子一個布娃娃作爲轉折期的依戀物。

孩子的心理健康3

如何衡量心理標準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爲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爲。

2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3、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爲,不放縱任性。

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3張

4、人際關係和諧

其表現: 一 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的朋友;二 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三 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 四 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5、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 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爲;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6、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爲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