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未來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現階段的成長,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才能更好培養孩子的能力,下面小編分享怎樣糾正孩子小氣方法。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1

“小氣”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特徵,及早防止與糾正孩子的“小氣”行爲,是父母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那麼,“小氣”的兒童都有哪些表現呢?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小氣”的兒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與學習用等不願借別人用”的最直接特點外,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徵: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較保守,缺乏同情心;適應能力較差;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做事比較猶豫、多疑,缺乏果斷性。

孩子爲什麼會形成“小氣”的性格呢?這主要是因爲:孩子身邊人員的“小氣”行爲與不良教育的影響;父母及家人過於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行爲習慣;孩子缺乏交往,沒有機會體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有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易滿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怎樣培養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呢?

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的行爲對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作用,爲孩子樹立學習與模仿的榜樣,是父母的首要任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東西借給鄰居使用,能主動把好吃的食品拿出來讓別人吃,樂意把自己心愛的物品轉讓給別人等。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

在孩子熟悉的人羣中尋找慷慨共事的榜樣 讓孩子多與這類兒童或成人交往,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孩子便會不知不覺地學着別人的樣子慷慨待人。利用電影、電視、童話、故事等文學傷口中的慷慨形象教育孩子、薰陶孩子。在各種榜樣行爲影響下,孩子便會逐漸產生慷慨待人的意識,爲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給孩子提供練習分享行爲的機會 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爲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的分享行爲得到練習。如買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給孩子吃,要讓孩子親自把糖果分給家庭成員,與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時,引導孩子把心愛的積木、玩具等分一些給小朋友玩。在這些練習中,家長應及時稱讚孩子的慷慨之舉,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促進孩子慷慨行爲的進一步發展。在孩子與小夥伴的交往過程中,家長還可以指導孩子相互交換玩具進行玩耍,在反覆交換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明白禮尚往來的必要性與相互幫助的重要性。這對孩子慷慨品格的養成有着重要的`意義。

鼓勵孩子幫助困難者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貧困者與受難者。家長應鼓勵孩子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受災的地區或需錢治病的人們,也可以讓孩子幫助因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減輕其負擔。孩子在反覆領略助人的樂趣之後,就會把這種樂趣作爲一種強烈的精神需要,從而,學會去輸出、去追求,最後形成穩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徵。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2

1、孩子正處於“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時期,從小氣到大方需要有個“去自我中心”的成長過程。

(1)2歲半以後孩子出現較強的“私有意識”,對已有物品“神聖不可侵犯”,希望“歸爲己有”的物品越多越好。它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標誌之一,屬於正常現象。

(2)3歲半、4歲前後的孩子開始發展從多種角度、多種立場考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他們渴望有朋友、渴望被接受,從而逐漸懂得爲別人着想,懂得輪流、互惠互利、寬容、分享;因爲進入社會規範敏感期,他們逐漸按社會規範約束自己,學會自我剋制、忍耐、接納他人,減少利己行爲。

(3)若受物質條件或人爲限制而使孩子的“私有意識”一直受壓抑未能得到適當的滿足,則會抑制孩子從“自我”心理向“互惠互利”“分享”等社會化心理的成長。

2、錯誤的教育會助長孩子小氣。

(1)父母言行不一。如:怕東西被弄壞而故事搪塞來借物品的鄰居,或訓斥孩子將自己較貴重、食品送給小夥伴。

(2)對孩子要求前後不一。如:孩子遭小夥伴拒絕後表現出“報復性”小氣行爲,父母見後不置可否,甚至口頭表示贊同。

(3)容忍、遷就孩子不關心他人利益、一切爲自己的錯誤行爲。特別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受特殊待遇,有好吃的先滿足孩子、滋長了孩子自私獨大的心理。

1、在合理範圍內滿足孩子因自我意識發展帶來的“私有意識”。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 第2張

孩子的“私有意識”應該得到尊重。不管孩子樂意不樂意而要求所有的東西都與人分享,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讓孩子的“私有意識”獲得適當的滿足,有利於孩子順利完成從“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的心理轉換。

2、做孩子的楷模。

父母以自身大方、禮尚往來的交往行爲給孩子樹立榜樣,並解釋爲什麼要這麼做,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

3、多給孩子創造與同伴相處的機會。

讓孩子帶玩具和同伴交換,或請小夥伴到家裏來玩,增加孩子與同伴分享的快樂體驗。

4、引導孩子猜想並滿足別人的需要。

父母常常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暗示自己的需要,使孩子有機會體會別人的想法,發展同情心,有機會“與人分享”。如有好東西拿出來讓大家品嚐,長輩優先;有客來訪時,讓孩子學習主人待客之道,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鼓勵孩子把小時候的物品(玩具、衣物、圖書等)整理出來,親自贈與鄰家的弟弟、妹妹或孤兒院的孩子,在節日裏,讓孩子向同伴贈送禮物。

5、教孩子在學習分享和贈與中體驗快樂。

(1)在孩子有分享、贈與的行爲時及時給予肯定、讚許,讓孩子體會精神愉悅。

(2)通過講故事、玩遊戲等方式,讓孩子理解並接受“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觀念,體驗“與人快樂己快樂”的生活哲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