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絕不能通過體罰的方式,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以下是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方法。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1

晚飯後,三歲的兒子從書架上拿下繪本《不睡覺世界冠軍》,吵着讓爸爸給他講。父子倆依偎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快樂的親子時光。

兒子看到其中一頁忽然情緒很激動,那頁畫着一匹白馬,飛翔在一輛奔馳的火車上方。火車周邊還有一些恐龍蛋和剛孵出來的小恐龍。

他興奮的說:“要恐龍,爸爸買嗎?”

爸爸一聽,趕緊親暱的說:“好啊,爸爸給你買個恐龍,和喬治的一樣!”

他聽了很高興,緊接着又補充了一句:“爸爸買恐龍、號角、還有白馬好嗎?”

“......”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爸爸不吭聲了。

他大概在想,恐龍號角能買,白馬我買不來啊!

見爸爸不說話,兒子連續追問了好幾遍。

爸爸只好打了個岔把話題繞開了。

當時我身體有些不適在休息,並沒有去插話,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裏。

第二天早上一起牀,兒子穿好衣服迅速下牀,又利索的翻開了《不睡覺世界冠軍》,再次打開了白馬那一頁,並且盯着爸爸問:“爸爸買恐龍、號角還有白馬吧?”

哪壺不開提哪壺啊!爸爸苦笑了一聲,用眼神向我求助。

看着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神和懵懂的小臉,我腦海中快速搜索怎麼既能考慮孩子的感受,又能讓他明白要求不是都能被滿足的。

“嗯,寶貝想要的東西真不錯!恐龍和喬治的一樣,號角和佩奇幼兒園的一樣,白馬和這畫上的一樣,真讓媽媽驚喜!”

孩子樂滋滋的,自言自語道“想要喬治的恐龍......”

我趁機說:“這三樣東西都很貴,我們每年只買一個好嗎?等你4歲了我們再買號角,5歲了再買白馬。”

他用懷疑的眼神看着我,但並沒有反對。

“你最喜歡的恐龍,我們可以很快就買啊!你想要綠色,還是藍色的呢?”

“綠色恐龍!”

“哦,和喬治的一模一樣!”

他歡快的跑了起來,嘴裏唸唸有詞。

我相信,他大概不會再提“號角、白馬”的要求了,但恐龍,是我必須要兌現的承諾。

小豬佩奇裏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非常深刻。

佩奇從幼兒園帶着玩具泰迪回家,希望帶它經歷一段難忘的時光,拍一些照片貼到相冊上留念。

她回到家就興沖沖的和爸爸媽媽介紹了泰迪,並滿懷期待的問爸爸“我希望泰迪在我們家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我們帶它去北極好嗎?”

豬爸爸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否定、打擊和譏笑,瞬間微笑着建議說:“不如,我們帶它去趟超市怎麼樣?”

“好啊好啊!”佩奇聽了覺得這個建議很好,自然就把之前北極的事拋在腦後了。

看似輕鬆自如的對話,實則包含了多少溝通的智慧?

可能面對同樣的問題,相當多父母會說:“怎麼可能?你知道北極有多遠嗎?”

“不現實,不可能!”

“你別開玩笑了!”

試想,孩子在興頭上,聽到這樣的言辭會有什麼感受?

豬爸爸首先做到了,理解孩子的感受,支持她美好的願望。

對於不可能實現的事,他婉轉的用切實可行、孩子又真心熱愛的建議替代了。

這兩者真是缺一不可,哪一步沒溝通好,都可能給孩子小小的心靈帶來不快樂,同樣也會讓家長感到失落。

我們常常迷惘,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滿足吧,怕溺愛了孩子;不滿足吧,又擔心孩子認爲我們不愛他。

部分滿足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到底該如何處理?

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裏?爲什麼常常錯把溺愛當作了愛,又時時擔憂溺愛毀了愛?

其實,愛與溺愛,並非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只是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愛的本質是給他自由;而溺愛則是披着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一種過度管制。”

愛孩子,就要給他自由、寬容和欣賞;而不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全部滿足孩子的要求,無疑是一種無度的溺愛,當他知道所有的結果都不需要努力,只要張口向人要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實現,只會變得失去努力和獨立。

而且在本質上,全部滿足的行爲就是一場盛大的包辦,因爲你在滿足孩子要求的同時,並沒有帶着愛去體會要求背後的東西——心理需求。

一切以大人意志爲出發點的愛,都有違愛的原則。

而且孩子表面上被滿足着,而心底的乾涸卻從未被給予養分。

我們只給孩子以啓發和方向,並且接納他一切的感受和情緒,至於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吧。

當我們充分認識到愛與溺愛的界限,那麼在面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就能夠更理性和合理的去溝通,能夠更溫情和體恤的去交談。

也只有這樣,才能既有限制的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又加強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愛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也許並沒有讓孩子得到想要的結果,但卻巧妙的撫平了他心靈的漣漪。

朋友琪琪說,每次帶女兒去逛商場都像是打一場仗。

女兒喜歡各種各樣的娃娃,家裏堆積如山,但是看到了她還是要買。

這次又不例外,女兒在商場的玩具店又和父母開撕了。

女兒指着一個精美的粉色娃娃固執的要媽媽買。

琪琪開始很耐心的解釋,家裏已經很多了,這個和家裏的差不多,沒有必要買。

爸爸則等的不耐煩了,要拉着女兒出去。

女兒就像上足了發條的鐘表,怎麼都不肯有一絲讓步,眼裏含着淚,抱着媽媽的腿,一個勁的說“媽媽,我就是喜歡這個!”

琪琪沒辦法了,只好把手機淘寶打開,拿給女兒看:“你看網上便宜很多,媽媽去網上給你買吧!”

終於,女兒不情願的被爸爸媽媽齊心協力拉走了。

她和我抱怨了好幾次類似的事情。

有一天抽空,我們長談了好久。

終於,很多道理領悟通了。

孩子是真的需要那麼多類似的娃娃嗎?

並不是的。

也許,她的內心缺乏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不夠。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2

春節前的一天,天氣還好,彼時也沒有任何疫情的風吹草動,我如往昔一般正常帶小寶外出散步。

一個小男孩正在對自己的媽媽怒目相斥:“你不給我買這個,我就把你的手機摔了!”

小男孩的媽媽卻笑着說:“買,買,買,你是我的乖兒子,你要了媽媽就會買。剛纔只是覺得咱家裏已經有了兩個這種玩具了啊!不過你喜歡咱就買!來,親一口!”

小男孩轉而燦爛的笑,踮着腳尖親了媽媽一口。母子二人去買玩具了。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第2張

忽然想起這個場景,是因爲如今天天呆在家中,小寶的脾氣有些漸長。

昨天姥姥讓他吃飯,他卻跑來跑去的就是不吃,一會兒說熱,一會兒說不餓,一會兒又說不好吃。

姥姥準備喂他的時候,我卻告訴小寶,“你現在可以不吃飯,只不過不到晚餐時間,也沒有任何東西吃。你確定現在不吃,就可以不吃了。”

小寶當時堅持不吃,到了半下午卻是又哭又鬧,想要吃零食、想要吃飯、想要出去玩……

雖然覺得孩子困在家中也這麼久了,的確是需要一個宣泄口,但是我們已經約定好的事情,也不能隨便就不作數啊!

於是,我堅持摟着他,企圖安撫他,但依舊堅持之前的約定。因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孩子來講,有原則的規則和成長,對他的未來,纔是真正有幫助的。

當然,當天晚上,小寶自己津津有味的吃飯,並且不斷地誇飯菜的香味。我想他以後都會珍惜吧!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第3張

【“愛”與“溺愛”有本質區別】

“愛”與“溺愛”,同樣是對孩子的愛,兩種不同的結果罷了。

第一種“愛”,是規則、是分寸、是彼此尊重;

第二種“溺愛”,是盲目、是任性、是披着“愛”的外衣,自私的佔有和控制。

不是嗎?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給孩子自由,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機會,不怕犯錯誤,並且有能力嘗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家長更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更多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獨立性。怕孩子犯錯誤,凡事就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第4張

【“愛”是不能放縱,“溺愛”卻是毫無底線

教育孩子,到底是該樹立權威,建立規則,還是強調民主、平等?往往是很多家長比較困惑的問題。

其實,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矛盾。因爲權威並不意味着專橫,規矩也不是束縛孩子的武器。

無論是民主型的家庭,還是權威型的家庭,規則都是必須建立的。就像孩子必須知道過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過一樣,對睡覺、看電視、做作業,以及在某些場合必須遵守的禮儀等,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定。

規則讓孩子感到安全,因爲規則讓生活有一個固定的結構,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有章可循的。當他逐漸自覺地遵循這些原則的時候,他不但不會感覺束縛,反而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給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下,最大的自由、寬容和安全,纔是真的“愛”。

而“溺愛”,父母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事無鉅細地包辦代替,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是“眼裏沒活兒”。

自己生活空間亂糟糟的,從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水,也不願意去拖一拖;看爸爸媽媽忙的團團轉,自己依舊悠然自得的遊手好閒……

偏偏孩子不自知,而家長則不斷的自我安慰:“孩子不願幹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假期在家,讓孩子適當的動起來,參與家務活,參與到對家庭的貢獻中來吧!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第5張

【“愛”是相互尊重,“溺愛”是變相控制】

父母之愛,要爲之計深遠,要尊重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學會等待成長,而不盲目違背規律。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知道不提前透支孩子的能量,遵循孩子每個階段所要發展的東西,不拔苗助長,讓孩子不斷地體驗到成功、快樂,得到認可、肯定。

對孩子自身來說,人生是一個長跑,不是靠速度,是要靠耐力。靜待花開,是一種爲人父母的涵養,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尊重。

“溺愛”就像一種捷徑,讓孩子在早期可以通過自己的哭鬧、耍賴等方法,得到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樂。從而更加依賴於父母,只想坐享其成,卻不願付出辛苦努力。

而父母,則更多的擔心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是否做不好一件事,而毫無根據的戰戰兢兢,盲目的幫助孩子,導致孩子除了依賴,毫無自信。

“溺愛之患”,往往體現在人生長跑的中段,但卻讓人悔不當初,毫無退路可言。

父母如何區分愛與溺愛的界限 第6張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未來孩子長成什麼樣,都取決於父母當下種的種子而決定的。因此,父母要有眼光,看得遠一點,不僅要看到孩子的今天,還要看到孩子的未來。

“溺愛”不是“愛”,爲人父母要知道如何權衡,用真正的“愛”來陪伴孩子吧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