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

來源:星女圈    閱讀: 8.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積極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孩子都是在小時候開始學會某項技能的,家長不能一味地去責罵孩子,以下是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方法。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1

昨天和今天,是我與兩個兒子的生日。我們母子三人同時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季節——我即將剪斷青春的最後一條尾巴,禾禾、木木則進入了“學齡前期”。

該怎樣描繪三週歲的小寶寶呢?未及開言我已心發慌,剛坐在書桌前屁股底下就像着了火。此刻,我的面容憔悴、口乾舌燥,喝了好幾杯都不解渴,心裏頭憑空設想了無數個危險的鏡頭——

爬窗臺、撕牆紙、玩水玩沙玩打火機,把皮帶纏在脖子上,打開陽臺的玻璃窗往下扔東西,光着小腳丫就敢從牀上往下跳,用油畫棒在臉蛋子上畫滿了五顏六色,跟他們講話有時像“對牛彈琴”一樣、根本不理會成人世界的所謂“清規戒律”……這兩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傢伙呀,都快把家裏掀成底朝天、把自個變成從天而降的小精靈啦!

說實話,我自己的生日過不過早就無所謂啦,兒子們的生日纔是全家最精彩的看點。母親早送了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在我的督促下,上午老公和我,帶着禾禾、木木,一塊兒來到“好孩子”專賣店,挑選了兩輛嶄新的自行車。

木木眼淚汪汪地,說什麼也不讓我出門去開會。

母親哄說道:“媽媽給你們買了自行車,沒有錢了,還得去上班掙錢,才能再買好吃的。”

聽了這話,木木“蹬蹬”地跑到我面前。

只聽他一本正經地說道:“媽媽,你別去上班了,我不吃好吃的了!”接下來,他又像重複或者思考自己的話一樣,先搖了搖頭,然後堅決地說:“不吃了!!”

禾禾也跟着“鸚鵡學舌”:“媽媽,你別去上班了,我不吃……”

一剎那間,我的心溼潤了。我抑制住激動的心情,幾乎是逃也似的離開了家門,連聲“再見”都沒敢跟兒子們說。

一路上,我回味着這句話。還有什麼比聽到這樣的語言更令人陶醉的呢?還有什麼比兒子們的童心更可貴的`呢?還有什麼比成功地訓育出兩個懂事的寶寶更爲欣慰的呢?

老實說,這句話着實讓我感動了一整天,是我三十五歲生日裏所得到的最本真的一句祝福,也是養育孩子三年多時間裏最切實的安慰呀。

禾禾、木木大多數情況下能順從父母的要求;很多事情敢於嘗試、勇於克服困難;追求正直、完美、善良、禮貌等品格……相對於其月齡來說,表現得挺成熟的哪。

關於這對超人氣雙胞胎,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愛,我還有記不完的情愫和數不清的歡笑。這是我寫作的理由和姿態,日記也會一如既往地寫下去。我要幫禾禾、木木鎖定童年,鐫刻歡笑,播撒幸福!

我由衷地希望:感動過自己的文字一定是溫暖的,而那些精彩的細節和瞬間也一定會溫暖更多人的心靈……

最後,我還要說一句:嘉禾、嘉木,媽媽永遠愛你們,永遠爲你們祈福!

幼兒晚期來自孩子的感動2

衆所周知,小鵝出生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有明顯的認母行爲,它們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並把它認作自己的“母親”;如果在小鵝出生的二十小時以內接觸不到活動物體,一、二天後,它們的這種本能便喪失了。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把這種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稱爲“印刻”印象,發生的時期叫做“發展關鍵期”。洛倫茲因爲“關鍵期”理論的提出和研究,榮獲了諾貝爾獎。

具體來講,一個人第一個敏感期是秩序敏感期(0—3歲);第二個是運動敏感期(1—4歲);第三個是語言敏感期(0—3歲);第四個是一種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1歲);第五個是社會生活禮儀的敏感期(2歲半開始);第六個是感官敏感期,也就是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這五個感覺器官的敏感期(0—5歲);還有一個數學敏感期(4歲開始);另外則是藝術敏感期(4歲開始)……

日本早期潛能教育權威井深大則認爲,早期教育最關鍵的時段如下:出生後六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餵食物的關鍵時段;出生後九個月至一歲是分辨多少、大小的開始;兩、三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年齡;兩歲半至三歲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規矩的關鍵年齡,應使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四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四至五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五歲左右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年齡,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時期;五至六歲是掌握語言詞彙能力的關鍵時期。

作爲一個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爲兩個幼兒的家長,我一直關注並探求着有關早期教育觀念的科學性。比如,孩子怎樣通過模仿和節律學習?爲何創造性遊戲如此重要?爲什麼滋養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

我覺得,三歲前兒童在發育的方向和速度上主要取決於天天帶他的人怎麼做、做了些什麼。所以,一定要遵循孩子的發育規律、掌握孩子的發育特點。帶養人必須具有愛心、耐心和恆心,才能使嬰幼兒處於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而不能一勞永逸,更不能一曝十寒。

舉個例子吧。木木最初建立“秩序感”,據我的觀察,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清晨,木木好比一隻早起的小鳥,總是率先飛到禾禾的屋裏探聽虛實。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禾禾的牀上多了一個小被子,是他屋裏的東西。於是,他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不對,不對。”然後,他把這被子拿走了。

充足的時間和適當的空間,常常成爲發展幼兒想像力和創造性的條件。然而,周圍環境的變化,會讓幼兒感覺中認定的身邊的秩序被破壞;而當自己覺得舒服的秩序一旦變成了不舒服的秩序時,幼兒便會表現出極大的反感來,乃至無緣無故地啼哭、食慾不振或者發燒生病。於是,同樣敏感的我及時地抓住機會,從超市裏買了套杯和積木,開始教他們拼接各種圖形。儘管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禾禾、木木最大的樂趣還是停留在將積木搭高的程度上,但我仍然堅持不懈地把“管道”、“齒輪”、“螺絲”、“鋸子”、“剪刀”等工具提供出來。很快,禾禾開始琢磨這些小玩意兒了。

有一天晚上,禾禾說什麼也不睡覺,我勸說無效,只好奉陪。過了一會兒,我發現他將牀上的大小枕頭、軟枕都按順序搬到一起,自己像只快樂的小鳥一樣,正在上面跳來跳去呢。於是,我問道:“寶貝,你在幹什麼?”“媽媽,我在走樓梯呢。”禾禾喜滋滋地告訴我。我一看,可不是嗎?他用枕頭代替積木,剛剛完成一項傑出的工程呢。後來,禾禾還邀請我一塊兒踩枕頭玩呢。

再比如“乘坐電梯”的遊戲。有一次帶寶寶們去商場,上樓的時候坐了扶梯,下樓時坐了直梯。回到家後,禾禾、木木自發地編了這個遊戲。一左一右分別坐在我的大腿上,然後讓我把雙腳合攏。兩個小人兒假裝摁一個按鈕兒,電梯開了,“1、2、3、4、5……”關於數字的概念就這樣形成了,典型的“寓教於樂”。

最近,我和老公經常在禾禾、木木面前表演“玩球”的遊戲,目的是培養寶寶們的“運動敏感”。我先後採用了“滾球”、“反彈接球”、“拋接球”、“單手拍球”、“雙手交替拍球”、“雙手拍兩隻球”等幾種不同的花樣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木木的反應能力明顯增強,常常主動地招呼我:“媽媽,接球!”

話又說回來,孩子越大越不好教育;只有不斷地融入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中,產生碰撞、產生交叉,纔是一種樂趣、一種成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小寶寶,完美無暇、沒有缺點!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