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孩子在小的時候最爲依戀的就是媽媽,因爲一般寶寶在一出生就需要喝媽媽的奶,這樣就會讓寶寶對媽媽的氣息比較熟悉,以下來了解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1

寶寶不依戀媽媽的表現有哪些

1、安全依戀 :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遊戲。

2、不安全依戀,迴避型 :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爲,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3、不安全依戀,反抗型: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寶寶不依賴媽媽是不是自閉症

正常寶寶:週歲之後,寶寶總是像個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親近的監護人,模仿他們的動作,並以眼神、動作、簡單的詞句主動與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難或者感覺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好等都會尋求成人的安慰。

自閉症寶寶:寶寶對父母沒有依戀的感覺,與陌生人相處也沒有畏縮的感覺,更不懂得與人主動交流,遇到困難或者感覺身體不舒服通常也會顯得無動於衷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2

一、寶寶不認媽媽的表現

如果寶寶在外面較多,接觸的人較多,可能寶寶就不會太認生,誰抱都行的那種。六個月的寶寶看見好奇的特別激動,有自己的想法和小行動了,如果寶寶對媽媽一點反應都沒有的話,可能要到醫院檢查下了。

二、寶寶不認媽媽怎麼辦

和寶寶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寶寶認生,不喜歡陌生人,這都是基於寶寶缺乏安全感,寶寶只有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纔會放鬆警惕,寶寶對陌生的'環境或者陌生人產生一種恐懼,所以爲了增進和寶寶的關係,媽媽儘量去給寶寶安全感,多給寶寶一些親暱,多安慰呵護寶寶,慢慢的和寶寶建立信任,給寶寶安全感,讓寶寶感覺快樂。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第2張

擁抱是最好的安慰,媽媽想拉進和寶寶的距離,那麼媽媽就應該多抱抱寶寶,給寶寶安慰,讓寶寶感受到安全,這樣才能使寶寶和媽媽的關係更近,讓寶寶願意親近媽媽,增進和媽媽之間的感情。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出去,讓寶寶親近自然,增進和寶寶的感情,這樣更加容易讓寶寶接受媽媽,才能打破寶寶抗拒媽媽的狀態,讓寶寶喜歡媽媽。

如果因爲媽媽長期不陪伴寶寶,使得寶寶不認識媽媽,這是很正常的,面對這種情況,媽媽可以試着和寶寶玩耍,多找時間來陪伴寶寶,慢慢的,寶寶就會熟悉媽媽,同時呢,媽媽在陪伴寶寶的時候要保持比較親暱的狀態,這樣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感。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3

一:孩子黏媽媽,背後有原因

你可能會說,媽媽帶得多,且孩子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當然更黏媽媽了。

這確實是一部分原因,但還有其他原因,你可能不知道。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客體永久性”。

比如4-5個月大的小嬰兒,如果你把玩具放在他面前,他會伸手去拿。但如果你把玩具藏起來,他卻並不會去找。

這是因爲,孩子以爲,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你跟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玩,讓他看見你把玩具藏在毛毯底下,那麼,他會去掀開毛毯找玩具。

這就是客體永久性,即便物體不見了,但不代表它消失了,它還存在某個地方,還會回來。

這也就可以理解,爲什麼孩子格外黏媽媽。因爲他們雖然有一定的“客體永久性”,但卻沒有完全掌握。所以,他們很擔心,媽媽一旦不見了,就消失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由於這樣的特徵,孩子會產生一定的分離焦慮。只要媽媽不在身邊,他們就會情緒低落、焦急,害怕找不到媽媽。所以,得時刻看好媽媽,一直黏着她,不讓她離開自己。

孩子在2到2歲半左右,能完全掌握客體永久性。這也就是說,孩子在8個月到2歲半之間,分離焦慮最嚴重,也最黏人。

所以,對於一兩歲的寶寶,我們要多理解他的“黏人”行爲。別抱怨孩子不懂事,覺得他煩。孩子是出於愛和害怕,才這麼黏你的呀。

二:如何應對愛黏人的寶寶?

雖然被寶寶愛着、黏着,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但有時候,媽媽也會苦惱。

畢竟,媽媽精力有限,有時候也希望寶寶能自己玩一會,讓媽媽休息一下。而且,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時時刻刻陪着孩子。

嬰兒不喜歡媽媽的表現 第3張

①鼓勵寶寶的獨立性

如果寶寶過於黏人,不能自己獨處一會兒,那說明,孩子的獨立性不夠。這時候,我們可以多鼓勵,保護他的獨立性。

比如寶寶能自己拿勺子吃飯,或者自己走路不要媽媽抱,又或者要幫忙拖地、洗衣服等,我們可以適時鼓勵孩子。

比方說,寶寶能自己拿勺子吃飯啦,寶寶能自己走好厲害,寶寶能自己拖地啦,長大了對不對?

這樣的肯定,能讓孩子受到鼓舞,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力量的。這樣,他更樂意放心大膽地去探索環境,感受世界。哪怕媽媽離開一會兒也沒事,他能應對。

②媽媽不要悄悄地離開

有時候我們要離開寶寶一會兒,如果被娃看見,他可能會哭鬧。所以很多媽媽在離開時,會悄悄地走,不讓寶寶發現。

我們這樣做,不利於孩子客體永久性地形成,反而分離焦慮更嚴重。因爲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媽媽就突然消失不見了,會不會回來也不清楚,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這樣,孩子只會更加黏着媽媽,生怕一個不小心,媽媽就不見了。

當我們有事需要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我們要去做什麼,離開多久。跟娃說清楚,什麼時候一定會回來,並且說話算數。

這樣,孩子就能明白,媽媽就算暫時不見了,但她還是會回來的。孩子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③與寶寶漸進式分離

蒙臺梭利在提到分離焦慮時,提到一個培養寶寶應對能力的遊戲,那就是“躲貓貓”。

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在反覆“不見了—回來了”的遊戲中,孩子能感知到,你消失了一會,但還是會再出現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與寶寶漸進式分離。

比如寶寶在客廳玩,你在臥室疊衣服,讓寶寶能看見你。接着,你可以在臥室他看不見的地方忙,但保持和他說話。讓他明白,就算看不見你,但你依然在他身邊。

再接着,就是告訴寶寶你要離開一小會兒,但馬上又回來。

之後,你離開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慢慢與寶寶分離。

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能慢慢掌握客體永久性,逐漸應對分離。

④不要對寶寶發脾氣

寶寶太黏人,媽媽可能會有情緒,有時候還忍不住朝孩子發脾氣。

媽媽越是吼,孩子越沒有安全感,覺得你不喜歡他、不愛他,可能還要離他而去。這就導致,寶寶更加黏人了,哪都不想去,只想守着你。

所以,即便再有情緒,我們還是要控制自己,可以叫家人幫忙帶,或者找個空閒放鬆一下,舒緩情緒。

只有我們心情愉悅,對寶寶有耐心、愛心,孩子才能從我們這裏感受到溫暖和安全。

一個安全感足的孩子,才更容易培養獨立性,更能接受媽媽暫時的離開,更願意去探索。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