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來源:星女圈    閱讀: 8.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近年來,不少商家打着科技的幌子,誇大自家產品的功效來獲取更高的利潤。這些蹭高科技概念營銷的產品我們稱之爲“僞科技產品”,往後看到誇大某一功能並藉助科技外衣的產品還是需要慎重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1

科技的發展無疑爲我們帶來很多好的產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豐富。但也可以看到近年來,不少商家打着科技的幌子,誇大自家產品的功效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這些蹭高科技概念營銷的產品我們稱之爲“僞科技產品”,它是一些商家藉助“高科技”標籤,吹噓產品有神奇效果來忽悠消費者。很多人可能認爲這些僞科技產品離自己很遠,因爲自己有清晰的判斷力。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爲自身的需要而相信一些產品確實有某種功效,而結果卻是忽悠人的。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些僞科技產品,看自己是否曾爲它們交過智商稅,同時也是爲了提醒大家不要被商家的宣傳所忽悠。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2張

上圖顯示的是最近突然就火起來的產品,它的名字叫做“手機信號增強貼”。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步入5G時代,但一些手機的信號接收能力有些不盡人意,並且諸如地下停車場、地鐵等地方手機信號很差。於是一些商家就瞄準了用戶的這一痛點,推出了這款產品,並宣稱只要將貼片貼到手機背面的信號接收器接近的地方就能獲得更強的信號,即使在一些弱信號的地方也能流暢上網。有記者詢問商家該產品實現的原理是什麼,一些商家的回答是“只要手機後蓋不是玻璃的就可增強,貼上後1格信號一般可以增強至3格”,“原理是貼紙(芯片)可以增加手機的`波長”。

這一說法是否可信呢?爲此,有專家特意針對該產品做了實驗。結果顯示:從材質和結構上看,商家宣稱的目前最先進款型的信號增強貼是在一張塑料片上鍍了一層鋁膜,鋁膜上面還印有一層類似磁性油墨的材料。而關於信號增強貼通過拉長手機內置天線接收信號的波長來增強信號的接收範圍的說法從原理上講不通,因爲波長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被“拉長”;其次放大任何東西都需要能源,而貼紙屬於“無源天線”,無法爲有效放大信號提供能源。所以,“手機信號增強貼”就是一款披着科技外衣的無用產品,那些希望藉此來增強信號的人該清醒些了。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3張

上圖這款產品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它並不是普通的電飯煲,而是被商家宣稱可以脫糖的電飯煲,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減肥人士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4張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原理:與普通電飯煲的實底內膽不同,脫糖電飯煲內膽底部佈滿漏水孔,下面增加了一個收集米湯的盒子。普通電飯煲蒸飯就是連米帶水一起煮,水乾了米飯就熟了。而脫糖電飯煲在把米蒸到半熟的時候,將米湯濾掉,再把剩下的米蒸熟,如此一來米飯的含糖量就會降下不少。有些商家宣傳是可以有效降低米飯中70%的糖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爲了驗證脫糖電飯煲的實際降糖效果,央視曾邀請了15名志願者進行吃飯、測血糖實驗,結果是:雖然食用脫糖電飯煲米飯的志願者血糖峯值略低於食用正常米飯,但在醫學統計學上是沒有顯著差異的,也就是沒有降低血糖的效果。所以,脫糖電飯煲確實可以減少米飯中的一些糖分,但遠沒有宣傳中的那麼有效,而且依靠這一噱頭,不少脫糖電飯煲的價格往往是普通電飯煲的幾倍。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5張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一些更加離譜的“僞科技產品”例子。最近幾年,石墨烯作爲“新材料之王”,名頭很大,也顯得科技感十足,於是一些商家就抓住這個炒作點,借用在一些保健或衣服產品中,號稱有抗菌抑菌、吸溼排汗的功效。需要知道是的石墨烯的導熱性確實很好,但吸熱快,散熱也快。最重要的是石墨烯材料並不容易獲得,價格非常貴,即便做一條完全單層的純石墨烯內褲,造價至少得數億美元,沒幾個人能穿得起。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6張

除了石墨烯材料,還有不少商家拿很少有人弄懂的“量子”大作文章,比如“量子水杯”、“量子眼鏡”等,甚至連普通的鞋墊都用上了“量子能”,號稱可以有一定的養生的功效。然而,這一看就是騙人的,因爲量子技術目前還只在研究階段,離應用到民用產品中還有很長的時間。

總結來看,這些僞科技產品只要仔細的去了解就能發現宣傳的漏洞,但我們往往被自己的需求所刺激,很容易被商家所迷惑,最後只能被收割智商稅。所以,往後看到誇大某一功能並藉助科技外衣的產品還是需要慎重,先了解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在你的購物歷程中,是否有碰到過這樣的僞科技產品呢?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2

防脫髮的“暗物質”洗髮水、修復鬆弛的“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器械……當下,貼着“高科技”標籤的養生保健產品頻頻出現。一些不法商家藉助高科技標籤,吹噓產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費者,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81.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僞科技產品多,86.3%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僞科技產品忽悠過。

或許是瞅準了消費升級的契機,近幾年各類打着高科技幌子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並迅速佔領各大廣告推銷平臺。不管是標榜包治百病,還是借勢暗物質、量子等新概念,其實只要稍具科學常識,哪怕在網上檢索下相關信息,都不難識破這類產品背後的玄機。可就是這種打着科技旗幟卻反科學的產品,擁躉並不少。對此,呼籲加強科普的聲音很多,但僞科技產品的大行其道,還有必要從更深層次來看待。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7張

不管是輕信“神器”,還是對黑科技的一概接納,實質都是科學文化認知出了問題。中國科學院教授李大光曾指出:“這些年來,中國科學素養水平最高的,正是18到24歲之間的人,但這個羣體在整個國民羣體中所佔比例很低,而我們整體水平確實不高。中國公衆隨着年齡增大,科學素養水平急劇下降,這和歐美國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歐美國家科學素養分佈比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學素養越高。”

人隨着年齡增大,科學素養水平下降,從常規意義上似乎並不難解釋。比如,年齡上升,人的社交圈收窄、信息接收渠道減少,容易與時代脫節,被僞科普、僞科技所迷惑的可能性更高。像目前被調侃的“父母朋友圈的謠言”就是典型例證。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有着利益驅動的僞科普以假亂真,讓過去處於信息封閉狀態的人,很容易失去判斷力和辨別力。

李大光認爲,提升科學素養,不能完全依賴科普工作,科普是非正規教育範疇。對於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現階段能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學校裏的正規教育。遺憾的是,不少人的學習習慣沒有在正規教育階段培養起來,很多人獲得知識的動力往往是爲了應付老師和考試,而不是爲個人素質的完善。正是在這一方面,我們同國外尚有差距。這就導致,人在年輕時因爲所受到教育、所接觸的信息較多,尚具有對僞科學的辨識能力,而一旦年齡上升,信息接收能力削弱,科學素養以及科學認知的薄弱一面就隨之暴露出來。

盤點那些神奇的“僞科技”產品 第8張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表現出不相信常識,卻熱衷於相信奇蹟的認知誤區,同樣也能夠反映出我們科學文化認知不足的一面。尊重常識,說穿了就是對一般科學規律有着足夠的認知,並尊重科學精神。而過於相信奇蹟,恰恰與科學精神相悖,它與對玄學、亂力怪神、大師的追捧,其實有原因上的同構。只不過,大師不是人人能遇到,但僞科技廣告如今卻幾乎無孔不入,很容易讓人上當。

大打神奇功能的僞科技產品放大了社會在科學素養和觀念上的缺陷。對此,除了加強日常性的科普,在常規教育中強化科學文化和觀念的引導,或更顯迫切。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