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中秋節是一個團聚的日子,每到這個節日時候,大家都很開心,在這天日子裏,無論是男女,老少,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和家裏人團美美的吃一頓飯,以下是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1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一

中秋賞月又稱(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二

盪鞦韆,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採月,濱江採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喝酒在月下吟詩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三

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四

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隻有婦女拜。

《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陸啓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 第2張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五

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六

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爲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七

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八

團圓節: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九

月宮符: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關於中秋節習俗30字十

拜新月: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2

篇一:中秋節的習俗50字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因在秋季農曆八月十五,秋之過中,故名中秋節。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 第3張

篇二:中秋節的習俗50字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 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30字3

中秋節爲什麼要叫中秋節

舊曆仲秋十五是我國的保守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朗節、端午節【1】並稱爲華夏漢族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保守節日。據汗青記錄,傳統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法,而祭月的節期爲舊曆仲秋十五,光陰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仲秋,故又稱“秋節”、“仲秋節”、“仲秋會”、“仲秋節”;又有乞求聚集的崇奉和關係節俗震動,故亦稱“聚集節”、“女兒節”。

因中秋節的重要震動都是環繞“月”舉行的,以是又俗名“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一月”。對於中秋節的發源,大概有三種:發源於傳統對月的看重、月下輕歌曼舞覓偶的風氣、傳統秋報拜地盤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爲國度法定節假期。

國度特殊關心非物資文明遺產的養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接受加入第一批國度級非物資文明遺產名錄。 【編纂本段】中秋來由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按照我國傳統曆法,舊曆仲秋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仲秋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序,每季又分孟、仲、季三局部,由於秋中第仲春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爲“仲秋節”。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安排微服泛江”的記錄。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變成恆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六·禮樂五》載“箇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中秋節的風靡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變成我國的重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保守節日。

跟着社會的連接興盛,昔人賦予月球很多傳聞,從月中癩蛤蟆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充分的設想力爲蟾宮寰球刻畫了一幅幅光怪陸離的名勝。

自漢至唐,文人雅士紛繁詠歎月球及月中之事,仲秋十仲夏圓時變成表達情緒的極佳功夫。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仲秋十五日爲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地面,人們把月圓看成聚集的標記,把仲秋十五動作友人聚會的日子,所以,中秋節又被稱爲“聚集節”。

中秋節變成一年之中的宏大節日,又與科舉考查有着極端巧妙的聯繫,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從來是統制者格外關心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湊巧安置在仲秋裏進行。名勝與激情緒合在一道,人們便將應考高級中學者,譽爲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需舉行莊重祝賀,變成全社會羣衆的要害風尚,經朝歷代,風靡不衰,中秋節漸漸變成我國四大德日(春節、清朗、端午、中秋)之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