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

《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

《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通過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瞭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領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篩選有關信息;

第二課時: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語言。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導人新課

圍繞標題進行討論,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並結合生物書上的內容說一說,食物是從哪裏來的。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分組、或分人分段朗讀)

1.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參天消耗根系細胞供給吃葷

秸稈糠麩赫赫有名

2.老師根據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讀音。

三、蒐集有關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討論:

1.剛纔同學們就自己的理解談到了食物的來源,而課文的作者是從什麼視角來談這個問題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學的高度,從食物來源最原始的途徑和方法來談論這個問題的。我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三言兩語亦可。)

提示:

生物的體積增大了千萬倍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來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個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叫做自養,綠色食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叫作異養,動物都屬這一類。

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類猛獸並不是以植物爲食,爲什麼說它們歸根結底是靠植物來生適?

提示:因爲它們是靠兔子二類的小動物來生存;而兔子一類的小動物則是靠吃草來生活,所以說不吃草的動物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的。

3.自養和異養的生物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麼聯繫?

提示:自養是生物體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以滿足生長的需要;異養是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異養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養的植物提供的。

4.爲什麼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先朗讀課文的5、6、7自然段,然後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口頭概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並說給同桌聽。

提示:因爲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異養生物歸根結底是靠自養生物生存。

複述提綱: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葉片,葉片的氣孔一方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葉綠體通過吸收太陽光能,把體內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

5.朗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根據課文有關內容,畫張圖反映大自然動物、植物之間獲取食物關係的圖,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鏈。

6.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讀思考課文的倒數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屬於異養型,但人靠勞動獲取食物,並能用各種方法改造植物,飼養動物,會勞動,這是人與動物本質的區別。

四、課後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句中的含義: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中。

貯藏:儲藏,保藏。

秸稈:農作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糠麩:穀類、小麥等農作物籽實的皮。

赫赫有名:名聲盛大顯著。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討

討論:

1.如果將課文的內容分爲兩部分,應該分到哪裏?

提示:1、2自然段寫生物對於食物的依賴,食物對於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來源,是文章內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結束寫生物的來源,爲第二部分。

2.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爲什麼先說自養,後說異養?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什麼好處?

提示:因爲自養是異養的前提,沒有自養長成的植物,也就不會有靠異養獲得食物的動物。課文是根據事理自身的邏輯來安排順序的,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助於將事物的道理說明白。

3.課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從第二部分寫起,開篇就提出問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樣寫行不行?爲什麼?

提示:不行。如果這樣寫,從結構上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從內容上來看,則不完整。作者要說明的除了食物的來源,還涉及食物的歸宿,課文的第8自然段明顯是與1、2自然段相照應的。前面提出有機物質從哪裏來?能量從哪裏來?後面則回答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另外,1、2自然段從生物對於食物的依賴,食物對於生物的重要作用寫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說明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際意義。由此可見,文章的結構是爲內容服務的。

4.課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爲什麼突出寫人類?

提示:人類也是大自然自勺產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動物的共性,也是屬於異養型。但人與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人不是被動的順應自然,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的規律,用各種方式改造自然。如辦綠色加工廠、食物加工廠、飼養廠等,與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突出與人類有利於激發我們的責任感,喚起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決心。

5.由本文的寫作思路和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聯繫的眼光,不僅看事物的現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質

六、揣摩語言,品味學習

1.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文章開頭爲什麼從這兩樁自然現象寫起?

提示:使讀者從習以爲常的生活現象引起思考,把讀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上來。

2.課文在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們找出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根毛原料採集站

莖運輸幹線

葉子食品加工廠

葉綠體合成車間

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化繁爲簡,把事理說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採集站和運輸幹線,食品加工廠和合成車間準確而生動地說明了根毛與莖,葉子與葉綠體之間的關係。

3.課文在寫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時,拿製造汽水來作比較,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這二者在原料的採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處,放在一處進行比較,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說服力。

4.聯繫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強調生命與能量密不可分的.關係。

(2)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來連接上下段,從上段的提問有機物質從哪裏來,過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能量的物質,使文意連貫。另外,原來一詞還表達出了一種推究探索的意味。

(3)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提示:就是使語氣十分肯定,說明把葉子比作食品加工廠是十分貼切的。

(4)這莫不是要製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種推測的語氣,使文句顯得幽默風趣。

(5)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產生一種擬人的詼諧意味,突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後,又成了細菌的樂園。

提示:把老虎死後的軀體比喻成細菌的樂園,生動有趣地說明了生物之間食物轉換的道理。

七、課後回顧

學習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試寫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談談你的感想。

《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2

一、題目分析

“食物從何處來”用的是問句形式,語文教案-食物從何處來。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爲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裏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裏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裏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而且題目通過設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爲複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特徵出發,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知識,解說有關事理,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構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後指出構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和供應生物能量的物質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爲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食物從何處來。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後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和異養,在自養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製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着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裏來。

第三層(最後一段)總結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標題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然後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麼獨特等。文章由於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的詳略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再解釋異養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後得出綠色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樣光異後同,思路清晰。再根據“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爲什麼先說、詳說“自養”……(見練習題)因爲“自養”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的營養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食物從何處來》。而“異養”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異養”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自養”瞭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爲人類服務,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於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律。正因爲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然後闡釋異養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後得出綠色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是先異後同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範疇。採用先異後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問法。

這篇文章的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一個設問句。設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從何處來”,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後,得到關於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

爲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自養,綠色植物都屬於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

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採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幹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複雜的現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

如講到什麼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爲例。說明自養和異養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經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範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食物”是從生物生存需要出發採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裏買到的,經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麼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採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採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爲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爲自養型和異養型,然後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爲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